因著美國與歐洲的需求,使得中國在過往的歲月中取代臺灣.香港.南韓和新加坡,變成世界的工廠,因此也變成全球原物料的最大消耗國,中國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只是賺取便宜的工錢,而且絕大多數都是被工廠老闆拿走,在這中間美國出現金融風暴不得不進行量化寬鬆,而比美國更早進行量化寬鬆的中國,透過四兆人民幣的量化寬鬆,引發一波新興市場的貨幣升值,原物料價格持續不墜,而油價更是繼續從一百二十元跌落到四十元之後再次翻轉向上,接近百元水準,目前回到美元五十元以下的水準,在美國出現金融風暴後的兩年,中國開始轉型,要求老闆們加薪,使得中國出現通貨膨脹。

  隨著中國的產品越來越不具吸引力,甚至連中國自己的百姓都嫌這些產品的品質太差,中國面臨抉擇,必須放棄生產這些低品質的產品,逐步擴大內需來取代外需成長,只是中國在科技上落後,最落後的是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沒有民主的制度,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取決於少數者的決定,但中國房地產價格已經不能再高,地產價格開始滑落,人民的儲蓄沒處去,只好回到金融市場,中國的金融市場規範不足,總徘徊在大漲大跌之間,隨著中國政府越管越嚴,中國的金融市場回穩,但前景未明。

  美國在去年量化寬鬆結束,中國這幾年積極加強跟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貿易,因著產品性價比的優勢,中國賺到大量美元與歐元,但是中國人民卻更喜歡日本,歐洲與美國的產品跟服務與房地產,大量的留學生前往英國與美國讀書,大量的中國旅客塞爆日本.歐洲跟美國,中國的外匯準備連年下降,這兩年即便仍有著高額的出口創匯,但是在中國百姓全球到處買的情況下,中國流出大量的外匯準備,這兩年的金額就高達四千億到五千億美元以上的水準,這已是臺灣過往四五十年以來的累積量,臺灣央行的外匯準備也不過四千多億美元,中國百姓這兩年就花掉臺灣全部的外匯準備。畢竟中國是大國,台灣相對於中國終究太小。

  美國的貨幣政策轉向,代表著的是全球新興國家以美元為外匯準備者的大幅縮水,本來俄羅斯跟巴西的外匯準備都跟臺灣差不多甚至超越,但是如今都各少掉了兩千億美元左右,這些國家央行的外匯準備已落在臺灣之後,而南韓因外債多以美元計價,期望透過貨幣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強化美元的收入並降低南韓韓圜所可能造成的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高與競爭力低的國家,外匯準備都是縮水的,這些都使得全球新興市場各國外匯準備下降,很多人說這是美元貨幣世界的新風暴,但是這次遠遠超過美國與歐洲人想像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受到的衝擊固然很大,但新興市場各國的經濟只是發展遲緩,卻並沒有出現崩壞,因為人人都有心理準備,而國家的外匯準備不少早就已是由私人持有,日本政府持有美國國債將近一兆一千多億美元,中國大陸政府持有美國國債超超過一兆兩千到一兆三千億美元,但是日本的民間與私人企業持有的美國國債早已超過日本政府持有的數字,同樣地臺灣國民的海外投資更是臺灣央行外匯準備的好幾倍,這在泰國,馬來西亞跟印尼也都是常見的事情,因此美國人納悶為何這次沒有出現新興市場危機,其實正說明美國跟歐洲人對於金融市場的變化完全未能掌握。新興市場隨著民主化的腳步與發展,早就不再是由國家持有大量的外匯準備,私人與當地企業所持有的外匯準備或許早已遠高過各自國家的持有,這是全新的變化.

  就國家外匯準備的立場來看,新興市場確實已經發生美元外匯準備大幅減少的危機,土耳其,馬來西亞,印尼,巴西跟俄羅斯等國的外匯準備接近崩盤,有能力與能預見這些的當地國民與企業,早就已經持有大量國際貨幣並做好準備,只是各國貨幣貶值的競賽,正悄悄地繼續持續當中。各國因著外匯準備減少,勢必得讓自身貨幣貶值,同時一般百姓也會遭受物價膨脹之苦,這點連南韓跟日本都不能例外,只是傷害到的也就是新興市場窮困者,對於新興市場中的巨富與企業來說,根本是預期之內的事情。

  或許,不能怪中國,而中國確實該持續思考,是否該讓自身的人民幣不再與美元過度聯繫,如果中國是以貿易對手交易量來看,或許此時貿易量大的是歐洲,那該採用的就不該是緊盯美元政策而是緊盯歐元政策,因為收到較多的是歐元,自然該將這個貨幣的比重放大,一籃子貨幣與交易貿易量和實質收到國際貨幣的考量,或許那才是中國未來新的匯率政策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