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版上,談非常久關於國家的發展現況,再來幫大家重點整理一下....
1.全民健保的赤字與經營問題
全民健保在民國107年一整年,政府支出七千億元新臺幣左右,但政府只收到三千億新臺幣左右的健保保費,差額四千億元新臺幣,根據政府計算資料顯示,全民健保支出是以每年5%的幅度在增加,預計未來十年,全民健保的資金缺口必然遠遠高於四兆元新臺幣以上,但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將很多藥價跟相關診療費用砍到見骨,從經營面來討論,健保醫療的藥價調整,年年都造成特定原廠藥品被剃除或被迫退出臺灣市場,從眼藥水到最終醫療照護的抗生素,甚至是一般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國人常見疾病,都因必須降低成本,而由原來的原廠藥改成學名藥,但學名藥之所以便宜,原料來源大多來自中國與印度等製造成本低廉國家,很多時候在化合製造的過程有瑕疵,因此造成健保署在抽驗過程中經常發現致癌物質而須整批回收,最終造成健保的醫療品質不良,目前在醫學界越來越強調盡可能不要採用化學化合的方式製藥,而是以較為天然的方式產出相關原料;再者,公立大型醫院,甚至是私立大型醫院,因更新購買設備,必須要很多病人使用才能攤提成本,造成民眾每次在不同醫院就診,就必須重新檢查各類在別家醫院近期已檢查過的項目,造成更多醫療資源浪費,由此可見全民健保的過度成本控管,不但沒有降低成本,反而增加全民健保的支出與成本,目前已出現有人以為臺灣醫生人數早已過多的現象,甚至私人醫療院所的醫生收入大為減少,如果不能及時廢除全民健保,讓價格機能自由發揮,未來只會有更多醫療浪費事件,但卻不能嘉惠醫生和護士,而醫療浪費原因,不是出在醫院,而是出自於錯誤的制度設計與節約政策,最終不但不能節約成本,反倒增加成本,因為價格管制以及過於低廉的醫療與醫藥成本,讓醫院無法支應該有的人事行政管理以及設備更新的支出,全民健保的制度已經全盤失敗,但沒有一個政黨敢跳出來提出改革方案,因為擔心選票的流失,於是只好繼續惡性循環下去!全民健保,不是不能繼續下去,但是必須進行制度與給付的調整,以英國和加拿大的全民健保為例,這些國家對於特定高額的手術開刀或是高額費用的醫療照顧,不是只透過藥價與診療費用價格的控制,那樣醫院會倒閉,而是藉由每年在各類重大傷病的醫療手術與相關治療費用都必須有總體經費的管制,換言之,病人除非有自身私人保險,否則必須排隊等待政府的補助,等到政府有經費才能幫大家進行相關醫療,代價是很多病人等不及就過世,但這是政府須控制的成本,只是,目前國內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未來所謂新臺幣250萬限額的終身醫療,將不再夠用,保險公司無法提供保戶終身醫療的保障,,因為兩百五十萬元的額度,很可能因一次自費就超過新臺幣五十萬元,大約五次的大型自費醫療,終身醫療保險就可能會用完,之後保險公司也不再提供相關保險!醫療保險費用如果是採用前述政府管制辦法,由私人保險全盤支出,在全民健保後開始的私人醫療保險,過往繳納的保險費用可能就有不足情況,所有的保障金額都可能需要政府與業者重新試算。
2.高等教育學費的凍漲與控制
臺灣的高等教育問題叢生,過往數十年的價格管制,使得臺灣各大學的經費嚴重不足,既不能更新實驗設備,也沒有錢招攬優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於是各個學校只好拼命想辦法,用各類雜費來貼補自身的開支,或是拜託校友企業進行捐贈設備與經費,來蓋新大樓與設備更新,這樣的惡性循環,其實跟全民健保是如出一轍,當眾人不得不面對大學學費過於低廉的事實,造成教授們無法負擔自身的研究與家庭生活,甚至導致大學教授拼命擔任企業的獨立董事和相關委員會成員,其實只說明的臺灣各大學,即便是公立學校,學費過於低廉的事實,大學學費必須自由化,必須有市場機制,必須由供給需求來決定其相關價格,已經是世界潮流,以英國為例,在英國前任首相卡麥隆執政之後,英國開始進行大學學費自由化,大幅增加學費超過兩三倍以上,但是各校到目前為止,還是只能增加教授薪資,以及新設備與大樓的更新,但對於新任教師的聘任,一直都還是有相當管制,可見即便是如此,英國大學的新教師比例,仍顯不足;以美國為例,美國不論是州立還是市立的大學或學院,在晚近幾年,也是大量聘用兼任教師,以滿足課程教育的需求,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國大學學費,一年沒有百萬元新臺幣是無法就讀的,即便是如此,大學要發展新的研究,總是需要軟硬體的更新,於是乎各個學校的經費經常還是不足,因此出現很多大班級的現象,一班超過兩百多人研習共同科目,這些科目從經濟學原理到微積分等等,都是很多各系一起上課,以節省教育成本。如此看來,臺灣高等教育經費的稀少,已經到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大學學費過於低廉問題,相當程度影響教授教學品質,以及學生在學習中需要使用的軟硬體設備,如此一來,教育品質低落,學生出社會,企業無法以學生文憑進行能力鑑別,學生畢業更容易面臨失業情況,也是國家資源的浪費。
3.金融市場的發展遲緩
臺灣的投資人,長年以來就由各類金融平台,投資海外市場,相對於國內金融市場,國人投注超過二十兆新臺幣的金額(有另一種估算是一兆xx千億美元以上的資產規模,而且相當比重投資在中國)投入海外金融市場,原因無他,國內沒有高收益債券的市場,國內的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遲緩,國內的不動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也是,因為國內很多金融機構,如果能自行管理大樓收租金,多不願意將自身不動產進行證券化,一來經營管理與交易成本高,再者因免去服務成本,自行管理的收益相對較高,而國內始終未能發展鼓勵中小企業透過金融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而非藉由銀行進行融資的市場交易機制,一來對於國內新創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再者也使得國內投資人最終只能投資海外來想辦法賺得較高的報酬,但是國外金融市場的風險是高的,有國外貨幣兌換新臺幣的匯率風險,有投資個別產業與企業的各自經營風險,也有國外金融環境所需要面對的信用與利率風險,還有金融市場的交易流動性風險等等,以及個別投資人需要針對自身資金長短需求,考量自身資產負債配合的存續期間風險與市場價格風險等等。國內投資人無法投資國內金融市場,正是國內主管機關長年放任國內大型企業用非常低廉的利率,來吸引國內機構法人與投資者的資金所致,刻意壓低所需負擔的資金成本,反倒讓國人不得不投資海外,也使得金融保險公司面臨海外投資的巨大金融風險。
4.國內房價過於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