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財務金融與總體經濟面面談 (1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Hello there:

  這本書頗難,雖採用文字論述來討論重要經濟議題,但卻非常有深意。

  在西元2007年左右認識到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這個名詞,在報章雜誌與論文中,總能見到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這個名詞,談論的是影子銀行金融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對實際金融市場衝擊,它主要指的是不受政府監管的類金融機構,藉由金融商品提供來吸取市場資金,並發展特定金融投資活動,造成金融體系貨幣供給量估算的不確定和波動,進而影響金融市場流動性,最終導致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在西元2008年時,明斯基時刻指的是投資銀行從事的金融創新業務所造成的的金融體系衝擊,在西元1920-1930年代時,美國政府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強制分割,對商業銀行管理非常嚴謹,但對投資銀行監管鬆散,主因在於保全投資銀行金融創新功能,允許投資銀行從事金融創新業務,但限制其從事金融創新資金取得不可以來自於一般大眾,必須是私募基金、大型特定基金或非常有錢人的私人投資,只是在西元2000年以後,美國仿效英國從事金融鬆綁與金融創新,讓大眾的資金能參與金融創新活動,在小布希總統時代廢除Glass-Stegall法案,允許金融創新資金來源更多元,甚至來自於一般大眾,也允許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合併,使其可以同屬於一家金融機構底下,在此同時,卻忘記要將過往沒被管理過的投資銀行業務重新納入監理,造成金融機構善用此一金融漏洞,從事直接金融與金融創新活動,卻不受金融監管機關的監理與管控;因金融監理者(SEC和Fed)對影子銀行從事金融創新的業務了解有限,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管理,而造成後來的次貸(subprime mortgage)危機,房屋貸款業務本來只有商業銀行可為之,但因今天貸款者多屬信用評等較低與信用風險較高申請人,美國金融監理機關在當時並未限制投資銀行從事此一業務,而面對次貸危機的最佳解決方式,就是提高從事相關金融創新活動機構資金運用成本與金融創新擔保成本,藉由提高相關金融活動的資產擔保品價值來強化相關金融風險管理,因當時沒有進行這樣的管控,特定投資銀行能運用自身同一筆資金來從事多項類似金融業務,而不是每一個金融貸放業務都有各自獨立的金融擔保品與資金準備,之後出現金融危機的骨牌效應,因各類投資準備金不足而導致金融體系崩潰!在西元2008年以後,美國將避險基金和投資銀行均納入管理,且進行每年例行金融查帳和嚴謹金融監理,甚至要求大型金融機構須提高自身特定金融貸放業務資本準備,同時不允許大型銀行進行現金股利發放與股票購回,甚至要求具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大型銀行須強化自身資本準備,提供更多資金作為準備,將資金購入政府指定相關金融商品為擔保,設定系統性風險管理的大型銀行資本準備條件,以避免特定大型金融機構在未來可能產生如西元2008年金融風暴中時因骨牌效應而需要政府的特別資金幫忙,經過多年整治與管控,我們見到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在近幾年總算可以運用手邊資金進行現金股利投放及股票購回活動,以提升其股票市場價值。而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指的就是金融監理機構無法管理的直接金融活動,造成貨幣政策失效或是貨幣供給失算,因貨幣供給量不足導致金融體系出現金融緊縮風險,在此風險之下,政府為提高金融市場流動性,並維持金融資產價格穩定,為避免其大幅下跌造成金融體系的崩潰和緊縮,必須藉由特定金融市場工具來提高市場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原本這樣的流動性挹注提供屬於短期活動,換言之,政府在提供金融市場流動性後的數年中,該悄悄從市場中抽回流動性;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常見到市場對主管機關的流動性縮減反應,都是以市場大跌作警告;在西元2006-2008年,因美國當時的次貸(subprime mortage)風暴金融資產價格被浮誇地大幅膨脹,導致真實市價可能不到當時交易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因衍生性金融商品運用進一步提高其投資商品財務槓桿,同時因為在風險管理計算中發生一些問題,以至於信用評等失真,甚至很多特定具衍生性金融商品貼附的金融商品交易出現異常情境,竟發生於同一個金融機構中的不同金融交易部門,比如投資銀行部門和商業銀行或是資產管理部門之間的金融交易,藉此不斷推升相關的金融資產價格,表面提高這些金融機構持有金融資產市價,同時推升各自交易部門的金融交易營利,最重要的是造成一個假象是這些金融資產價值不菲,使得美國境內大型資金管理者,比如退休基金的法人們,紛紛將資金買進相關金融商品,爾後在市場價格大幅縮水的情況下,我們見到這些金融資產,特別是附有具有財務槓桿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價值的特定金融債務,其價值急速縮水,造成市場出現極大的流動性風險,美國政府只好展開大規模金融市場救市活動(Market saving),救市方法不外乎是用美國政府公債替代次貸風暴中產生的各類新奇創新型金融商品,特別是具有財務槓桿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與其相關債券;當美國政府出面擔保後,金融風暴尚未解除,全世界資金在無法辨識美國還有甚麼不明確的金融風險下,全球資金持續逃離美國,蜂擁進入新興市場,寧願追逐這些金融監理較不完備國家的金融商品(股票和債券),也不願意將資金停留在美國這個向來金融監理較完善的金融市場中,直到西元2011-2012年以後,美國金融市場終於谷底反彈,慢慢回復到往日榮景,而今在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下,美國金融市場重新獲得所有投資者青睞,反倒金融監理不完善的新興市場重新回到蠻荒時代,新興市場的金融商品重新被仔細檢視甚至被棄置,美國金融市場再度成為全球焦點。而這就是認識明斯基先生的過程,特別是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

  感覺上好像還沒談論到明斯基(Minsky)先生這本書的內容,但本書主要精神已在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這個時刻的發展過程表露無遺,明斯基先生在本書主要批評的就是IS-LM模型甚至是AS-AD模型中主張的貨幣供給是由外生給定情況,質疑當有投資銀行與其他類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時,就可能產生貨幣供給量估算的不確定性,也會進一步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同時影響到金融監理機構的金融管理與控制,甚至可能造成相關金融風暴可能成形的風險因子被逐漸放大;這些在中國晚近的P2P借貸和其他類金融企業從事相關金融創新的借貸活動也能一窺究竟,這些不受金融監理的金融活動,所產生的貨幣供給需求和美國次貸風暴一樣難以估算,甚至會因為流動性議題,直接影響到原來受監理金融機構放款與相關金融活動,畢竟貨幣供給取決於當地央行,人民幣不會天上掉下來,貨幣供給的乘數效果將因這些非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而變得更加難以估算,影子銀行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主要還是藉由特定金融創新與借貸,透過從受監理金融機構借出資金或之後從事相關能創造商業活動產出的現金流為目標,藉由財務工程手法進行資金長短期的重新配置與移轉,進入影子金融體系中,如果影子金融體系的類金融或金融創新活動只是詐騙行為,最終沒有產生實際現金或市場價值增長,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產生相對足夠現金流回饋給影子銀行體系,使得影子銀行體系沒有辦法賺到足夠的錢還給原來借貸的受監理金融機構,最終將使整體金融體系的金融風險大幅增加,並造成金融虧空情境,在金融體系受到挑戰時,中國央行終究還是得仿效美國聯儲局(Fed),大幅發行中國公債或人民幣,來填補這些影子銀行體系所產生的金融損失,如果涉及外匯交易,那就是中國境內外匯準備的流失與損失,那也是中國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的出現。

  美國投資銀行業務當初不受監理的理由,有點像是在一個設計好的金融監理沙盒中活動,在可控風險下,投資銀行過往投資採用的都是自有資金,盈虧自負,投資者自然會非常小心,因借貸活動與金額都是受到相關限制與監管的,投資銀行的金融創新活動在一開始就受限不少,也因如此,過往投資銀行的所進行的金融創新活動,不太可能產生金融系統性風險,雖然美國與歐洲的大型避險基金,還是經常造成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但多屬短期現象,在市場經過適當調整後都會恢復正常,而且美國政府都能從稅務上重新取回資金,隨著西元2000年之後,英國和美國的金融大變革(financial big bang),使得過往沒受到金融監理的投資銀行,可以任意跟退休基金和商業銀行進行金融交易,甚至可以從事過往須受金融管理的房屋貸款業務,這個業務本來限定是商業銀行才能從事,投資銀行主要從事的是特定新創產業的金融創新活動,過往始終偏向於替特定金融機構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發行,幫忙規避跨國企業利率和匯率的風險,甚至是替流動性不佳的債券市場商品進行交易造市(market making),還有新創公司的IPO股票價格造市(market making)活動,過往投資銀行的資金來源都是洽特定金主或使用自有資金準備,來進行相關金融創新活動,對金融體系影響小,同時產生系統性金融風暴的可能性也不大;只是不知甚麼原因,美國放寬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往來限制,甚至讓投資銀行可以收購商業銀行,搖身一變成為吸收存款戶資金的金融機構,於是投資銀行業務的資金來源不再只是自有資金,而是社會大眾金錢,藉此,這些金融機構就有要脅金融監理者的武器,那就是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所產生的各類金融風暴,於是在這十幾年之間,我們就見到美國政府債務從兩兆美元擴增到二十幾兆美元,甚至我們見到美國立國245年來,晚近的20年,美國政府債務從不到兩兆美元(大約1.5兆美元)暴增到二十五兆美元以上的水準。

  中國有沒有類似的金融融通?如果沒有,為何人民幣的境內發行早已超過百兆人民幣(根據實際數據估算大約已經超過150兆人民幣)?這些留給大家自行去發掘和研究。回頭談明斯基先生的這本書。

  晚近現代貨幣理論(MMT)學派參考不少明斯基先生的說法,比如現代貨幣理論也認為政府累積大量的財政收支,等於是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使得人民無法善用金融市場來創造自身財富,這樣的論點在美國是通用的概念,我們能見到現代貨幣理論是明斯基先生的信徒,當然,明斯基先生不認為政府發行的公債不需要成本,但明斯基先生以為美國採用大政府的政策是必須的,政府需要介入金融市場,甚至引導國家產業的發展,這點我們也能在現代貨幣理論學者的論點見到。明斯基先生在書中提到美國不少的金融創新,都是從貨幣供給的角度來看,比如REIT產業的誕生,也以為FDIC的角色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很深,甚至擔心過度的存款戶保護會產生道德風險,這些觀念在目前的金融教育中都已是老生常談,但明斯基先生確實是少數很仔細且用心的研究者,他很仔細地分析這些那些的金融創新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甚至造成金融體系的存在天生的不穩定性(an unstable economy),需要金融機構的監管者更多的金融監理,但明斯基先生沒說明的是在Glass-Stegall法案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金融活動和資金來源是被嚴格分開與受到限制的,每次美國的金融創新如果失敗,對總體金融體系所造成的影響並不大的,但每次金融創新如果成功,卻能替美國帶來更多好處,因金融創新創造出的新價值超過想像,比如REIT目前已是非常成熟的產業,將非流動性資產藉由金融創新產生出很強的流動性與可分割和可交易性是金融創新的本質,但當REIT在1970年代出現時,卻是導致金融市場出現不穩定的重要因素。這本書針對美國在1973-1975年的銀行倒閉潮有一些看法與想法,簡單的說,仍以為是貨幣供給估算的不足和當時美國面臨石油危機,在那個年代,我們見到美國境內因此出現通貨膨脹和失業增加(Stagflation),只是我們沒見到明斯基先生從金融監理角度來看問題,或許真正該檢討的仍是金融監理機關的金融監理機制,這些相關議題,到西元2008年以後才真正受到美國金融主管機關的重視,在西元1973年到1975年之間,我們見到的是美國白宮和國會來主導相關的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對金融監理體制的建構卻仍了解有限。已故的Fed總裁曾以為美國最重要的金融創新是提款機(ATM)的發明,當然那是玩笑話,美國不少的金融創新,都是美國經濟持續成長與產業創新的動力,有資金挹注特定產業,使得美國人能發揮自身想像力,持續進行產業創新與開展,我們見到網際網路對全世界的影響,當初是美國軍方用來面對冷戰時可能出現的危機所產生的解決方案。美國的產業創新通常須伴隨新的金融創新,主因在那樣的融資活動是投資大眾一開始不了解的,REIT產業的出現與後來帶來的豐厚獲利,只是其中一例;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和美元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都顯示出美國金融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於美國和全世界的重大影響,金融創新不是原罪,原罪是金融主管機關相關的金融監理的衡量方式與相關舉措並沒有跟上潮流。

 這並不是一本很好閱讀的書籍,有可能是因為譯者對於作者的本意了解不足,也可能是作者當時在寫作時,沒有足夠多同仁一起參與概念討論,以至於很多經濟概念鋪陳有些疊床架屋,美國學界對明斯基先生的概念,在明斯基先生還活著的時候並未詳加體察,也並沒有很深入討論與分享,明斯基先生在這些經濟與金融概念的架構與陳述確實有些侷促,文字不夠簡潔,完全看得出是因學界對這些概念的分享與討論不足所致,否則目前這些早為大家熟悉的金融與經濟現象,該有更洗鍊的文字表達與概念傳達,使得明斯基先生的這本書,在某些程度上顯得異常難讀,這也是這本書的書介寫到今天,已經歷一個半月卻仍然無法完成的理由,身為讀者的個人,有段時間對明斯基先生的想法,需要再去參閱其他的經濟書籍,甚至有的章節除反覆重讀以及思考外,別無他法可以了解明斯基先生的想法,明斯基先生很清楚地挑戰的1940年代以後的IS-LM經濟模型架構,甚至是後續的AS-AD模型,覺得這些模型並未將投資環境變遷與新金融融資工具對資產定價和總體經濟變數影響和因果關係進行深入剖析,甚至以為古典總體經濟學家以為的均衡是一個非常模糊且不精確概念,不精確到難具備實用性,換言之,這些經濟模型所估算出來的參數意義不大,對經濟未來發展完全不具備預測和評估甚至是提供經濟決策的能力;目前經濟學門研究議題其實和金融學門是脫鉤,經濟學中以為的總體經濟議題,是經過個體加總的,但金融學門認知的金融議題,從投資、融資和財務風險管理為核心做出發,在資產定價模式和國際金融議題的看法,都與傳統經濟學領域學者有研究方法與議題討論的差異,主因在於經濟學門多半仍以外生變數衝擊經濟體作為均衡變動的思考理由,但從明斯基先生的角度來看,金融體系本來就不存在長期均衡的概念,動態均衡變化有時也很難用單一數學模型甚至是固定參數或變數方程式來表達和計算;簡單的說,估算都屬於短期,也使得預測更顯困難,預測需要辨識出影響長期變動主要因素,在金融市場的特定融資活動甚至是金融創新的影響下,很多的金融工具實際影響到總體金融變動,也使得估算和預測變得困難。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llo there:

    這是一本很值得購買的書,有很多的內容可以豐富大家對於臺灣這十多年來貨幣經濟體系發展的歷程,是非常好的一本書,很值得大家買回家反覆閱讀。

  這並不是一本震撼人心的書籍,只是將過往大家深刻了解臺灣中央銀行經濟政策的作為,透過紙筆和案例,將這些故事重新說明一次的一本書!這本書早在一個月以前就已出版,只是當時很多人搶購,如今很幸運,在臺灣新冠疫情變嚴重當下,恰巧在書店中買回這本書,已知道這本書立論,很期待在書中看到不一樣的觀點與論述;必須先說明的是,個人非常感謝中央銀行的前總裁-彭淮南總裁-的貨幣與匯率政策,提供金融市場參與者改善家人生活的投資方式,一直打從心裡很感謝彭總裁,要不是彭總裁幫忙,沒辦法能利用當時環境還清負債,幫助家中老人的生活,那樣的政策導向對台灣到底好不好呢?坦白說,見仁見智;想說的是彭總裁當時如果不這樣做,臺灣就真的就能有很大的技術進步與創新嗎?臺灣真的就能有超越南韓的名目貨幣購買力嗎?對這些質疑本人深表懷疑,臺灣很多事情,從教育到醫療,臺灣人只想盡可能便宜或免費,當所有人都是這樣想,而政府也用政策引導大家這樣思考,臺灣就很難有創新。

  書中的想法是臺灣中央銀行長年維持低利率與想辦法讓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價被壓抑,最終造成....

 (1)中央銀行設定的重貼現利率比銀行間相互借貸的隔夜拆款利率高很多,造成銀行需要跟央行融通時的經營成本大增,但銀行間的借貸成本較低,跟中央銀行進行短期融通等於是懲罰,而且重貼現率沒有引導市場利率變動的功能。銀行間的拆借利率(TIBOR)跟以前英國銀行間拆款利率LIBOR類似,目前LIBOR已廢除,主因是被發現有人為操控,造成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格計算可被操控,因此深且損害消費者權益,今日已廢止。

 (2)長年的低利率政策助長房價上漲,持有房子成本過低造成房價炒作,外加房貸寬限期,使得購屋者以為購屋成本不高(資訊不對稱),一旦開始償還本金利息時,卻發現很難承擔,最終造成房屋買賣套利的投機行為更加猖獗。

 (3)盡力壓低新臺幣兌換美元匯價,扭曲市場,造成國人薪資水準偏低,以及名目貨幣(以美元計價)的購買力遠不如南韓或日本等議題。

 (4)過低利率水準,使得老年人退休時領取的定存利息過低,甚至造成中年人須藉由金融市場操作來想辦法達成收益(被動收入)增加,但誰說投資就一定能獲利?如此等於間接助長老年金融剝削事件發生,甚至造成銀行理專拼命推銷不盡然適合消費者的金融商品給銀行存戶,導致更多投資損失和消費者投資爭議,這是中央銀行過低利率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llo there:

  今天要談一下現代貨幣理論的重要書籍-赤字迷思,一本有諸多驚人觀點的書籍,這是一本挑戰過往數十年總體貨幣與經濟理論的書,不少書籍挑戰過往總體經濟理論多是偏頗和荒謬的,但這本書卻非常嚴肅且合乎邏輯地討論很多想法,至於誰對誰錯,還是要以其中實際的實例與個案來討論,經濟理論解釋的是現象,總體經濟理論經常解釋的不是現象,而是文章作者的看法評論,很多事情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可以從文章的脈絡中了解作者立場和事件的真實情況,至於觀點好壞與您是否贊同,就由大家自己評斷。

  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是甚麼?現代貨幣理論主要是在顛覆傳統的思維,過往以為政府累積大量債務是不對的,只會債留子孫,但現代貨幣理論以為政府提供貨幣促進經濟與國家發展,如果這樣的過程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不會造成嚴重通貨膨脹,那現代貨幣理論顯然對總體經濟的發展是比較有利的;現代貨幣理論也談到就業計畫,不論有沒有工作都給全民基本薪資,以避免長期失業者重新就業時可能遇到的困境;這些那些都有點社會主義色彩的!只是我們在很多不同國家,經常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情境,以新興市場甚至歐元區個別國家觀點,現代貨幣理論在歐元區的各國財政運作上,現代貨幣理論在新興市場國家,如阿根廷,如非洲辛巴威等等國家,甚至晚近的土耳其所發生的事情,現在貨幣理論的立論基礎都有點薄弱,現代貨幣理論承認當政府釋放大量自身貨幣在金融市場中,可能會產生通貨膨脹問題,但卻以為只要適當運用政府財政支出緊縮甚至相關政策,通貨膨脹長期並不存在持續性,雖然大量貨幣追逐少量或有限的物資,可能引發價格上漲議題,在美國這波景氣復甦過程中,已見到木材上漲和房價的飆漲,大家認為政府提供太多貨幣,而手邊持有很多貨幣的人,擔心自身持有的貨幣價值因通貨膨脹出現貶值所以積極持有房地產與其他物資,只是這樣的觀點是對的嗎?通貨膨脹指的是物價持續上漲一段時間所產生的現象,或許是否是通貨膨脹,或者僅僅只是物價短期上漲,得等到一年以後才知道,當美國推出基礎建設後,很多新的房子會被建設出來,很多新的基礎設施會更新,很多實質資產會被產出,到時真的是有限的房子被大量金錢追逐嗎?到時真的是有限的車子受到大量金錢追逐嗎?還是很多新的建設在社會出現,那還有通貨膨脹嗎?甚至我們該問的是目前花大錢買房子的人,會不會遇到到時房價因供給大增於需求,而出現價格下跌的現象?當然很多時候,先買先享受,或許目前持有房屋給予持有者的效用效益遠大於一年以後再持有目前沒有持有的效用損失,自然那樣的感受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只是固定資產難免折舊的概念是大家都得有的,折舊的意思就是一年之後它的建造價值必須減損,只是市場價值是由供給和需求來決定,因此市價是多少,得看當時市場供需的情況來決定。

  或許現代貨幣理論(MMT)僅適用於先進國家,甚至是其國家發行貨幣屬於國際貨幣,也就是主權貨幣國家,日本、英國、加拿大及美國等等,美元跟英鎊都是國際貨幣,在全世界流通很正常,大英國協國家接受英鎊流通,美元是很多商品的計價基礎,英鎊與美元在全世界流通的數量增加,相對上對貨幣發行國,可能造成的影響是(1)國內貨幣創造出來的乘數效果遠比想像小很多,通貨膨脹受到抑制;(2)國際貨幣追逐國外資產,反倒讓這個貨幣發行國家能善用國外輸入資產甚至到當地持有資產,最終是以較便宜方式來擁有海外資產,不論是生產或是當地增值資產;我們還是必須提醒,大部分國家自行發行貨幣多停留在當地,美元即便是保存在美國金融市場中,美國只是負責保管,各國還是可能將持有美元進行國際貿易,甚至利用持有美元資產當作擔保來進行可能的財務槓桿操作。在這樣發展過程中,相對也降低國際貨幣發行國產生通貨膨脹的可能,主因當然是貨幣乘數效果並沒有在當地發生,這是很好的立論。坦白說,在寫這個書介的時候,心裡有點懷疑,現在貨幣理論是否只適用於美國這個國家,一個國家要有足夠豐富的天然資源,要有足夠高水準的人力資源並不容易,放眼全球,可能中國和美國才有,而中國早是現代貨幣理論的實踐者,中國境內的人民幣總額高達150兆,但中國的外匯準備大約就3兆多美元,如果中國人想將自己的人民幣資產全部換成美元資產,按照目前的匯率,大概只有不到二十兆的人民幣可以完成這樣的心願,只是中國人民幣正在國際化,一旦全世界接受人民幣可以交換各國的財貨與資產時,一切又不一樣,這也是在考慮現代貨幣理論時,因者換匯自由化的立論,中國的現代貨幣理論或許只能用於中國境內或是願意接受人民幣為國際貨幣的相關國家。不可諱言的是,中國的現代貨幣理論實踐已是全球參考,畢竟150兆人民幣不是小數目!感覺上,現代貨幣理論需要搭配比較集權的政體,因現代貨幣理論以為政府能決定市場的利率水準,而不是政府配合市場資金的供給需求,來調整自身的步伐,配合市場的供需來引導市場利率到一個較為合理的情境。

  現代貨幣理論認為不能用家庭收支或是家庭資產負債表的觀念來看政府負債,一個國家的負債相當程度等於是替自身的建設和相關科技發展做擔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發行大量政府公債,甚至限制百姓的消費來達成政府負債用以大量建設軍需用品,最終沒有人看到美國出現政府倒閉的情境,原因正在於美元的國際化以及這些物資投入全球各地的戰爭過程,甚至後來美國支持民主歐洲的馬歇爾計畫,也多次證明美國公債的發行,在目標確定的前提下發揮重大效果,最終美國境內的通貨膨脹並沒有明顯出現,因為當時美元已流向全世界,換取更多當地被低估價值的財貨與人力資源。國際貿易的名詞出現,對英國來說就是駕馭整個大英國協和維持英國繁榮的名詞,對西方來說,始終都是善用新興國家的天然資源與便宜勞動力,替西方跨國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無形中也深刻影響到西方各國的勞動力雇用和薪資水準。

  貨幣數量說(MV=PY)經常被用來衡量在特定某一段時點中,貨幣流通的速度是否會影響到通貨膨脹,當人們拼命減持貨幣改持有貨幣轉換的資產時,我們會見到物價膨脹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可以用貨幣流通速度來檢視,在現在貨幣理論中,貨幣數量說的想法是不存在的,政府擴大負債,藉由美國聯儲特定的貨幣發行機制,必須藉由美國國債做擔保,來保障美元的購買力,每一塊錢美元發行背後都需要支付利息,而利息的產生就是藉由美國國債的附息或是貼現來達成。相對上,在凱因斯模型中,我們也能見到所謂的乘數效果,乘數較果比較適合解釋一段長時間的貨幣創造過程,當貨幣創造過程是可以預期的,我們能簡單的估算出社會經過銀行擔保後的貨幣總體數量大致是多少,但乘數效果必須經由銀行端的信用創造是無庸置疑的,直接金融和其信用創造的部分經常是過往造成金融風暴的時刻,Minsky Moment是大家耳熟能詳,藉由影子銀行體系所創造出來的金融危機,簡單的說,這在過往藉由投資銀行與其他不受美國聯儲金融監理的機構所創造出來的信用與其風險,在西元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已不太存在,目前這些風險都藉由美國聯儲要求銀行提高資本準備來面對。換言之,赤字迷思會更加明顯,因很多金融監理都已經上路,美國金融體系遠比十幾年前更為透明。一個更為透明的金融體系,代表大型金融參與者企圖進行市場套利的可能性變小,過往因為法規不完全所造成的法規套利也不盡存在,換上的是新科技或是無人了解的黑科技的競逐,當中國在飛機材料上能耐3000度攝氏高溫,能夠讓自身飛機飛翔在太空邊際時,一切的一切可能都已經不同,中國已在某些方面科技先進,甚至是現代貨幣理論的忠實實踐者。或許這是美國必須急起直追的理由,而現代貨幣理論只是提供美國製造(Made in the USA)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基石,期待美國能正視過往自身政府平衡預算的錯誤思維,期待美國能正視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或許不是斜率很高的負斜率,甚至菲利浦曲線或許並不存在;換言之,物價上漲和失業率不見得有固定的替換關係,原因正如葉倫女士經常掛在嘴邊,美國有很強的研發能力,美國有很高的技術進步,如此也使得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替換關係必須重新被檢視,而這正是現代貨幣理論(MMT)的發展基石。當一個國家的大型企業,為了維持自身競爭力卻無力投入特定產業研發時,國家必須介入,國家必須透過國家赤字的增加來彌補產業缺口,這是中國教導全世界的發展方式,國家主義善用世界變遷進行相當程度的科技發展是臺灣過往教會中國的,臺灣本來就是類似計劃經濟的國家,藉由發展世界需要的高科技,藉由國家力量,想辦法讓它變便宜為全世界使用,一直都是臺灣的強項,而台灣是美國的製造基地,也是美國科技持續進步及美國大型科技企業成長到上兆美元的秘密。今天在美國的基礎建設不足的情況中,現代貨幣理論提供美國政府一個發展的理由,藉由政府來提供品質高的公共財,藉由美國人的享用這些公共財來達到企業價值增加和美國個人財富累積的目標,這樣的邏輯,在中國刻意對非洲甚至絲綢之路的各國貸款並幫助其建設,負債計價的單位是美元而非人民幣,中國替各國的公共財標上美元計價的價格,本來該由各國自身人力資源完成的公共財,自此變成各國對中國的美元負債,本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見到各國人民善用政府創造公共財,替自身創造財富,突然我們發現所有的財富必須藉由美元負債的形式償還給中國,而那些被建設的國家很可能自然資源已被中國享用,而仍欠中國龐大的美元計價債務,中國確實善用美元提升自身企業價值,如此這般,我們不難一窺中國嘗試使用美元來進行財務操作的情境,等到全世界都醒,才突然發現美元在全世界很多地方被中國使用的淋漓盡致,而美國還在醉生夢死的情況。試問,美國不需要現代貨幣理論(MMT)嗎?

  中國近代經濟學家的眼界或許已高於很多國家,中國的能源轉型產業發展始終是世界標竿,這是無庸置疑的!中國的基礎建設,特別是高速鐵路的建設和機場的鋪建,甚至是大型資料中心的建構,再再展現中國善用現代貨幣理論發展的雄心,中國在未來持續進步到讓人質疑是否已無人能擋的,試問,這時美國該做甚麼?回頭談全球新冠疫情的發展,因為美國新冠疫苗施打率的提高,我們見到美國金融市場的相對強健,也見到全世界聚焦美國的投資型態,美國終於出現二十年以來眾人一直在期盼的通貨膨脹,美國境內的通貨膨脹代表幾個不同的意義(1)美國聯儲發行的美元,大部分為美國市場所使用,大部分由美國人來主導其使用方式,相對上這對全球或許也是件好事,(2)美國通貨膨脹在於對於物價持續上漲的預期,美國在重新建設的初期,人力資源的配置尚不完備,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產出才能明顯增加,到時通貨膨脹的議題,才有比較好的解決。這也是為何美國聯儲與美國大型金融機構都預期這次美國的通貨膨脹並非是長期的現象,在資源配置尚未完備化的前提下,美國產出尚未大幅增加,自然可能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這並非現代貨幣理論的失敗,而是經濟體自我調整過程的緩慢。

  在這本赤字迷思的書當中,作者對於可貸資金學說(loanable fund theory)有非常強烈的批判,認為市場利率是由政府藉由發行國債來影響與決定,而非政府採用赤字預算和民間爭奪實際資金,而造成利率波動,因政府有權力能發行國債,藉由國債的附息與貼現,來影響自身國債的發行成本,在民間以國債為擔保品並進行進一步的信用創造和後續投資時,政府發行國債的貼現率或是殖利率可以影響後續的資金運用成本,作者一再以日本作為說例,說明日本國債發行量遠遠高於國家GDP的產出,但是日本國債卻仍持續發行,從未有人質疑日本國債是否會違約,產生無法支付國債承諾的利息與本金的議題。只是這樣的看法仍稍嫌偏頗,美國財政部每次發行國債進行資金融通時,還是會受到市場資金緊俏與否的影響,當民間對於資金需求甚多,市場利率較高時,美國財政部還是有可能面臨發行價格必須下跌,支付利息或是貼現率必須稍微高一點的影響,當然不可否認,以日本的經驗,政府刻意影響藉由短期利率和殖利率曲線控制(yield curve control)來影響長短期利率水準,是非常成功的做法,但是對於美國來說,美聯儲的貨幣發行機制畢竟不同,美國還是比較強調市場決定利率的情境,雖然美國聯儲央行可以利用各種殖利率或是貨幣工具來影響利率水準,但是當景氣擴張時,利率終究還是必須上升,以滿足供給需求的關係,這也是今天(2021//6/7)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女士以為,美國該保有較高的利率水準,來幫助國家與企業發展經濟,較高的利率水準這樣的觀點發源自英國,英國在西元2008年以前,其英國央行主事者一直以為須維持較高利率水準來防止金融套利與金融投機行為,同時也讓市場能用較合理的價格進行資產交易,因分母較高,總折現數據自然較低,過低利率可能帶來房地產市場投機,在當時的英國是相當禁止的,這樣的說法在西元2008年後被打破,只是也因為如此,一旦遇到英國投票脫歐時,英國人竟然是贊成脫歐的,因為利率實在太低到不像話,歐洲甚至採用負利率的貨幣政策!回頭討論可貸資金說,本人以為作者的說法多少有些偏頗,但仍以為讀者可以自己審慎評估其立論,這裡稍微介紹一下可貸資金說的想法,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美國的媒體一直在討論世界經濟衰退與金融風暴出現的可能性,有趣的是,上次的金融風暴主因正在美國發生,不但造成後來美國國債暴增十一兆美元,還造成目前全球低利率的情境,美國即便率先升息,最終仍不敵稅收不足與中央政府關門的危機,只好放棄較高利率水準的看法,目前看起來是這樣的,之後會怎麼變化,誰都不知道。

  來回顧一下美國在西元2008年金融風暴的始末,主因發生在美國向來自豪的投資銀行,以及美國在過往具高度創新性質的影子銀行體系,那樣的情境在上一個世紀美國,最終以Glass-Stegall法律規範,硬是將投資銀行和一般商業銀行拆解開來,甚至禁止投資銀行吸收一般大眾存款,而在西元2008年時,美國採用的是允許僅存不多的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合併或是直接改制為商業銀行,藉由吸收大眾存款來繼續生存。

  過往投資銀行扮演金融新的角色,藉由金融創新來推動新產業或新金融商品出現,藉此開發出新的金融融資市場,擴大市場的交易量與支持新產業的價值創造,不幸的是如果開發出來的金融創新商品,無法由市場參與者透過合理方式檢驗,並透過供給與需求的自然交易法則來了解,就會出現此一金融商品的價格可能失真的情境,這也是西元2008年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在對投資銀行的監管不足,以及對當時的避險基金的監理不足,過往很多交易都是在OTC市場中進行,簡單的說就是交易雙方自行約定契約的內容與交易的方式,而非在交易所中進行,投資銀行創造的價值,過往至今都需要非常長時間的發酵與累積,爾後在價值浮現後,才可能藉由IPO的方式在市場中出現,甚至透過市場對相關金融證券進行供給需求交易,來展現價值。這樣的過程,對一般製造業和新興服務產業是好的,但對於不知道該如何認定的金融創新商品卻是不好的,原因自然是製造業或新興服務產業,需要不少時間的發酵,需要大量資金與人力投入,才可能培養出一個全新的產業或是企業,但金融創新商品如果一開始並未經過監管,而金融監理機構對此一金融創新商品也所知有限,那就可能造成金融市場不知道如何認定此一金融商品的價值,甚至可能因為一開始計價的錯誤,造成之後供給與需求的評估價值失真,而那正是美國金融風暴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創新商品價值的無法認定。

  大家可能都看過大賣空那部電影,在電影中,我們見到很多金融商品為吸引專業投資人的資金,需要藉由信評公司來評估其信用強度,只是在西元2008年的當時,信評公司擔心自身生意被別人搶走,紛紛給予一堆亂七八糟包裝出來的金融創新商品C,DO或CMO等等,很高的信評。美國學界不是不知道這樣的情境,甚至美國學界當時也有人非常擔心影子銀行會出很大的問題,只是因當時美國經濟不錯,而那些金融商品在市場中交易也創造很多工作機會,念數學跟念物理以及念工程的人,都大量投入在金融工程創新的領域中,而且薪水都是年薪十幾萬美元起跳,美國的金融監理機構就忽略這些產業當時非常不健康的發展,也忽略影子金融體系與投資銀行並未受到政府嚴格監理的事實。

  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我們見到很多金融商品包裝出現問題,每次金融商品包裝與銷售,必然有實際包裝者拿走部分利益,在當時這些利潤是非常高的,而且透過不合理的風險評估數理計算,竟然出現很多垃圾等級的債務收益和勉強高於投資等級的債務收益,藉由新一輪的金融商品整合包裝,包裝出來的金融商品期信用評等竟然是A或是AA以上的等級,但我們知道在包裝過程中,金融商品中有部分的利益已被原始持有者取走,簡單的說,用數學來看,就是3+3+50+100的最後價格是200元??這是甚麼怪邏輯?這是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這其中的金融風險評估與監理機制在何處?很清楚的是,當時金融風險評估機制的失效,甚至不同債務藉由包裝後,其不同等級債務的tranches在市場的流動性都受到市場參與者的質疑,金融市場在當時並未仔細考量到相關金融商品的流動性貼水與風險補償價格的議題,甚至當時隨著會計制度的演變,越來越強調需要以當天市場價格(mark-to-market)來進行相關市場的報價與交易,自然出現市場供給和需求法則失靈,主因當然是很多金融商品在當時根本缺乏市場流動性,很多報價都只是估算價格,一旦拿到市場去進行交易,將發現根本沒有人參與,更無所謂需求供給法則能決定市場價格的可能性。

  很多長期投資人需要較長天期且有穩定現金流量的金融商品,來進行風險管理和資金控管(cash-flow matching or duration matching),但不幸的是,真實世界中,根本沒有這樣的金融商品存在,誰能保證特定的房屋貸款借款人,一定會老老實實在不改變自身現金流量支出下,持續繳款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很多房貸投資戶一定會因自身財務情況改變,去更動自身資產負債配置,甚至去改變自身房屋貸款支付金額與方式,而且有金融財務能力更動者,必然是屬於金融條件比較好的客群,如此一來,那樣的金融商品包裝,沒變的是根本繳不出貸款的人,沒變的是根本從一開始就可能會違約的貸款戶,誰能保證那樣的金融商品在未來三十年的現金收益不變或更動不大,這很明顯是吹牛皮的事情,那樣的現金流量的估算與相對的交易,從一開始就不切實際。

  金融監理機構在當時,因金融創新產生的就業與產值,沒有留意其中發展本質上的荒唐,根本不合邏輯,這樣的金融創新商品,在當時甚至是今日,都需要非常多的實際資金來支持,主因當然是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後,每次包裝後都有人會拿走相當利益,一個只能產生100元現金流的金融商品,每次再包裝都被人取走10元,幾次之後其價值就低於50元,但是卻因為信評跟金融監理不足的緣故,竟然還能以100元持續在金融市場中銷售,這樣不合邏輯的事情,最終導致美國出現嚴重的金融風暴,其真實理由就是因為這些金融商品都嚴重被高估,其背後的現金流量根本一開始就是虛假的,最終導致市場流動性的枯竭,以及金融市場出現系統性的流動性不足風險。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es the Fed really need a interest rate cut or not in the summer time of 2019?

Let's consider its pros and cons....

Pro:

a. To prevent the US bond yield go negative as European countries and Japan

  It is not the case and the reason is mcuh weaker when there are already 13 trillion USD government bonds with negative yield. The yield chasing investors would keep buying the positive yield US Treasuries.

b. To prevent the economic downturn of US

  It is not the situation when the US needs is structural change. Now, the US needs new industry to help Americans have a better life. The waste processing and the anti-climate changing industries are needed to have greater reward in the promised l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 To lower the exchange rat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沒有寫關於特定書籍的書介,大債危機這本書是在閱讀近期的商業周刊後,前往金石堂書店買回來讀的作品。Dalio先生花費不少時間討論幾個近代史上的金融危機案例,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其二是20世紀初金融市場狂飆的美國,最後一個案例是美國在西元2008年,因為自身金融開放帶給全世界的金融風暴。

 這是一本不容易閱讀的書,內容整理頗為繁複,需要一點時間找出重點,所學是財務金融,外加對西元1998年和2008年的金融風暴有認知,對書中諸多敘述其相關文字解讀,確實字字斟酌閱讀。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Dalio先生與其團隊資料整理完整;但心裡覺得遺憾的是,Dalio先生在書中對西元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心中難免以為有諸多偏頗,讓人在閱讀時頗不舒服。橋水(Beidgewater)這個避險基金,也是那十兆美元美國政府債務累積的受益者,或許不好多所批評,只是身為受益者,自然更當偏向保守,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只是Dalio仍不該歌功頌德相關執政者,美國在西元2008年之後的相關作為是債留子孫,那些債務因美國獨特的聯儲(Fed)系統,使得美國政府幾乎無法用任何形式,藉由各種特定的經濟成長來弭平,至少短期而言是不可能。

  您若以為學習美國二十世紀初期,藉由對美國富人課稅來解決,將個人所得稅率拉高到75%(在20世紀初美國是這樣處理的),或許是天方夜譚,需要提醒的是在當時美國只有少部分人有能力繳所得稅,在二十世紀初,除歐洲以外,全世界沒有其他海外可投資金融市場,在今天扁平的全球金融環境中,課徵富人稅這件事,只怕使美元失去全球主要貨幣頭銜,或使得美元往全世界流動,只是美國人受害,美元大量外流海外對美國人是不利的。

  我們能見到美國的瘋狂,也能見到近代歷任美國總統和美國金融監理機構怠惰,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美國總統們和主其事者非常有遠見的,堅決不願意採用浪費美國納稅人資金的方式來恣意而為,雖然處理時間長達二三十年,處理到最後解決方式是因歐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也因著如此,美國沒有在二十世紀初如同歐洲各國債務纏身,相反地,在二十一世紀初的美國,卻採用希望速戰速決的解決方式,最終花費太多不需要浪費資金且造成近十一兆美元的國債累積,浪費在彌補根本一開始不該出現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那些金融商品的價值本該歸零,本來就不該浪費美國納稅人的錢去支持,美國政府該做的只有-讓全民有飯吃,寧願發錢讓沒工作的有飯吃,剩下的該是等待經濟自行慢慢調整,不該浪費十一兆美元在無意義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即將倒閉的企業,更不該放任影子銀行的金融機構肆意而為。最不該的是,美國在金融風暴當下,才發現自身金融監理機構,根本無法管理投資銀行的業務,既無罰則也無任何規範條款,而對避險基金在當時也是無法可管,美國向來自許是金融先進國家,由此看來還真是大笑話,所以Dalio先生才能在那樣的環境中,賺到這麼多錢,成為全球最大的避險基金管理者。

  在第一個案例中,不難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如何受到法國壓迫,最終造成自身共和解體,與納粹希特勒的出現,及猶太人的被屠殺,這些事情,猶太人都記得,也都很清楚這些國家的所作所為,不少猶太人至今都難忘記這些傷痛,或許這也是歐洲長年積弱不振的原因!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中國人是世界上僅次於猶太人第二聰明的民族,美國並沒有自己的國族,美國人應該是全世界最笨的,有趣的是,美國卻是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為什麼?因為聰明的美國先賢先烈,知道自己只是個種花生想辦法過活的農夫,根本沒甚麼辦法跟全世界抗爭,爭取的只是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公平,因此美國沒有全民健保,美國的大學學費昂貴,美國很多服務價格驚人,但每個美國人都能發揮自己專長,想辦法找一條路活下去,這就是美國,很笨但卻很強盛的美國。在美國,猶太人有一片天,幫忙美國發展科技娛樂金融,在美國,中國人有一片天,幫忙美國發展生物科技,在美國,印度人有一片天,幫美國發展科技與金融等相關,在美國,全世界最厲害的人都能有發展,美國就是靠這些人,發展出一個又一個強大的產業。但美國人在很多方面是智障的,全世界都知道的,只是美國人知道自己很智障,所以善用全世界的人,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從德國案例敘述中,不得不同情德國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很悲慘,當時有些英國人很同情德國,也有很多美國人同情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直到上世紀末才有機會統一。是的,德國的納粹讓人害怕,但這樣的偏執卻是西歐這些國家逼迫的,在書中敘述能見到德國的慘況,美國很多金融家當時都去德國,尋找機會,也促使希特勒的崛起,即便是高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都是支持德國希特勒政權的。德國讓人見到高速通貨膨脹的情境,政府為支應所需拼命印鈔票,最後產生高度通貨膨脹,使得德國最終走向納粹興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回頭看,中國在清末,又何嘗不是飽受全世界蹂躪,德國與中國,在很多地方是雷同類似,也難怪德國人在近代總是同情中國。

  在美國二十世紀初的金融泡沫,我們見到全世界移民的湧入,造成美國金融的崛起,所有資金匯聚到美國這個當時金融不發達的地方,造成美國股市大幅度上漲,最終產生金融泡沫,但這樣的泡沫,帶來的痛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歐洲猶太菁英群聚美國,反倒變成是美國的恩賜,美國自此成為世界強國,擁有所有世界上早訓練好最棒的科學家,在科技上突飛猛進,成為世界強國。

  回頭看,今天的中國呢?中國有世界一流美國訓練出來的科學家,背棄美國幫忙中國發展核彈,也登上外太空與登陸月球,總讓人看到很多美國與俄羅斯的影子,近代中國似乎永遠都產生不出自由民主機制,中國境內從來都沒有真正公平,永遠都是皇親國戚當道,以前是帝制,現在是共產黨,主宰資源配置,當一個社會沒有真正公平,就不會有彼此相互制衡機制,也不會有真正發展良善的金融市場,藉由合適交易行為追求均衡與反映真實價格,善用市場價格來進行資源分配最適化與公平。如此一來,中國是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一個真正強大國家必須贏得世界的信服,爾後善用自身貨幣交易與全世界的資源,光是這一點,中國永遠都做不到!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American people:

  I have to remind you I do support Mr. Trump and think he is a great president compared with others. Lately, there is some discussion about the issue of 2006-2008 US financial crisis which includes AIG, Bear Sterns, Lehman Brothers, Bank of America and others. It recalls my memory back to more than ten years ago.

  Let me recall American's memory. At the time, you have Madoff's ponzi scheme and subprime mortgage scheme. Madoff promises so many people they coulld earn a good return from their investment into the fund Madoff manages. Subprime mortgage is the specific mortgage to lend money to those who do not have capability to get house loans or mortgages from merchant banks in the first place. At the time, the Fed thinks the loan volume of subprime mortgage is so small to get great impact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AIG, it is a forbidden word to say even today. I have no comment about the AIG, either.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needing to be addressed. The first one is the role of investment banks, no matter there is Bear Sterns, Lehman Brothers, Godman Sachs or Deutsche Bank. Before the 2008, the investment bank gets less regulation after the Glass-Stegall Act to deal with the 1920-1930 crisis. Unfortunately, the business that investment bank could get involved is not well defined and regulated. The house mortgage is the business of merchant banks which is under the regulation rule to decide who could get the loan and who couldn't. At the time of financial deregulation booming, there is some misbelief  that those deregulations could bring profit and market efficiency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Then the tragedy happens in 2008. The most harm is the confidence of American people. This kind of misperception brings less regulation, not more, and lea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hole world into an unforseeable disaster. No single financial institution should get out of touch from regulation is the lesson we learn. Unfortunately, because the special role of investment bank in the US, American people have wrong perception that investment banks have more knowledge than merchant banks and pension funds to deal with specific financial issues. In the old days, investment bank plays the role with wealth creation to support specifically no-easy-to-be-valued corporates or industries, we call them new business ventures. After many years of funding and supporting, as those firms go public, the investment banks get the most reward and become the hero of the society. Unfortunately, in the time of 2006-2008, we do not see that happen but a bunch of animals get lots of reward from the market and take advantage of less regulation of shadow banking system to bring the unprecedented harm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hole world.

  Those activities of investment banks get involved belongs to the shadow banking, so does what Madoff does. The shadow banking once is considered to have som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Hedge funds, private equity funds and other financial conduits other than merchant banks, they create value and bring market efficiency when the market gets its natural failure time as people fear. You see see those heros get up and do the right thing everyone is afraid to do sa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That is the story of George Soros and others having done before. George once broke the gate the Bank of England to make the pound float as it should be. So is Goldman Sachs, who once be considered as the market value creator who saves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plays a vital role to leverage the system for the good of American people. In 2008, there is no one but only ones with wrong perception of capitalism. The role of investment banks is not just getting involved with new business venture but to promote new idea and new business in some industry to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2008. Unfortunately, we do not see that kind of role playing in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but only some horrible self-protection acts which harms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innovation becomes financial corruption.

  What kind of deeds they learn and have done at the time of 2006-2008 making me so frustrated until today? They take advantage of natural fraud in the process of securitization, especially the US type. In Europe, banks have loan securitization but leave the securities on the book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means the loan lender has the responsible to monitor and to evaluate how to deal with the default of unpayable loans all the time until the loan gets paid down or paid off. The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the US uses does not have regulated restriction when the loans are packaged to be the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CDO, CMO and others. The SPV plays the role for the true sales when the loan gets out of the loan lender's book, no one may have the ability to manage or monitor the loan quality if the base securities, built from the process of securitization, are sold in a specific waterfall package as isk transferring to others. Everyone is blind after the US type securitization get done at the time, especially for those subprime mortages.

  Barclays once asked the US department of Treasury to provide guarantee to buy out all the Lehman's liabilities, unfirunately, the UK Treasury and the US Treasury both say no. Thereafter, Barckays has against the fine payment to US regulators after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reason Barclays holds is the integrity that Barclays never sells any base secu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ecuritization they securitized. They do not use any fraud of securitization process deep in the US rules sett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merits for their own good. They use lots of resources to support those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they issued. I believe Barckalys is the one and only hero of investment bank during 2008-2018 which shows their professinals and expertise to the world. Most of that I learn from is their integrity.

  I have mentioned that the mortgage business is a traditional business but not new business venture, so the financial transactions should be monitored by the Fed and financial regulators. At the time of 2008, The Fed and the Treasury do not. The investment banks use their specific roles with less reguation and monitoring to get involved with the old school mortgage business and repackage those loans into some assets backed securities to create some new pools of cash flows. They do not get monitored and regulation at the time. It is nothing wrong if the base securities are supported from the original lenders or the watchers of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but at the time with less regulation, those things are not asked to be implemented. Smart investment bankers realize how much financial risks they may take, so some investment bankers buys lots of CDS from OTC markets to transfer all those risks to others and use financial engineering to transfer the true owners of  the base security in the asset backed pool.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性利率水準議題的源起

Martin Feldstein是美國重要的經濟學家,對於美國的中性利率水準,之前在美國報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的摘要如下...

1.過往美國中性利率(Neutral Rate)水準計算,通常以恆常通貨膨脹率加上兩個百分點,在西元2008年以前,美國中性利率水準,一般總體貨幣學家以為是在4%-4.5%左右,若是以此十年前觀點看,美國目前利率水準離中性利率水準,還有一段不小差距。只是在西元2008年後,美國政府債務從10兆美元,急速膨脹到21兆-22兆美元,在西元2000年時,美國政府債務水準還不到兩兆,大約一點八兆左右,金融環境如此急遽變動,造成目前美國中性利率水準估計的困難,原因無他,因利率水準若是提高,勢必衝擊美國政府債務需支付公債債息,同時導致美國政府債務負擔惡化情況更為險峻。這十幾年來,全球各先進民主國家債務水準站GDP比重,已隨各國財政惡化,外加政府在社會福利支出擴增而越來越高,美國很多金融學者為避免政府負擔重,均以為美國中性利率水準應往下調整1%到1.5%,否則政府公債債息負擔將過於沉重;換言之,這些學者均以為美國未來十數年,可能必須維持較低利率水準,方有尋找出解決超過20兆美元政府債務的可能。

2.歐洲央行,瑞士央行,瑞典央行和日本央行,在晚近五年間,索性採用負利率觀點,將自身中性利率目標設定為負值,深怕自身經濟體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不足,導致民間企業債務與政府債務無法承受過高利率衝擊。此舉使得日本在此之前採用二十多年低利率政策,並在晚近幾年跟隨歐洲央行腳步轉變成負利率政策,採用負利率政策的各國或是各區央行,都以為此舉是對抗通貨緊縮的最佳解方,藉由貨幣數量擴增購買境內金融資產(債券和股票),大幅擴充境內貨幣數量以期望產生通貨膨脹預期,同時也將民間利率水準降到零以下,希望民眾消費以刺激經濟成長和通貨膨脹。

美國與歐洲在負利率議題上的迥異作法

  對此,從美國川普總統預定上任的西元2016年10-12月,川普總統經濟幕僚就在華爾街日報和其他美國重要經濟報章,大幅宣導川普先生將執行的經濟策略,與負利率政策不同之處正在於擴張型財政政策與企業減稅,美國在西元2017年到2018年期間,引導美國市場利率逐步走揚,美國聯儲局(Fed)期望藉由通貨膨脹預期,引導美國慢慢走向中性利率水準目標,擺脫美國可能走向與歐洲和其他國家類似的負利率水準情境。這樣的經濟作為和歐洲主要經濟體德國作法大相逕庭,德國做法要求歐洲各國拼命削減政府開支,採用緊縮型財政政策,滿足馬斯垂克條約規定,因歐洲央行不能釋出更多歐元在市場中,主因當然是德國擔心歐洲經濟體會有惡性通貨膨脹,於是歐洲央行仿效美國量化寬鬆,以購買歐洲高評等債券做為自身發行貨幣擔保,造就出目前德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只剩0.2%-0.4%之間,相較於美國今日十年期公債殖利率2.7%左右,德國藉由歐洲負利率政策與貨幣寬鬆,達到讓全歐洲補貼德國自身財政情境,但如此一來,使得金融市場失序與價格扭曲現象更為嚴重。美國川普政府以為,唯有重新擁抱金融市場自由交易運作機制,藉由市場力量來解決各類金融與經濟問題,才是美國該走方向,川普政府此一舉措與美國前任歐巴馬政府,採用類似社會主義的政府控制與資源分配管理的經濟政策,在本質上大相逕提。川普政府重新擁抱通貨膨脹的預期,這和歐巴馬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擁抱通貨膨脹,卻拼命給美國人洗腦-美國並不存在通貨膨脹,在做法上並不相同,雖然川普政府後來從實際資料也看出,過往美國百年,通貨膨脹時期僅止於越戰和第一次與第二次的石油危機,其他時期,美國因技術高度進步,過往百年的大多數時間,始終處於通貨緊縮中,但因其他國家戰亂,使得美國持續湧入大量外來人口,解決美國生產力不足問題,因此美國並未和日本一般因通貨緊縮而陷入經濟無法快速成長情境,或許這也是德國梅克爾政府希望導入其他國家便宜勞動力的理由,讓境內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問題得到緩解,其實德國收容中東難民,最終還是為避免與這二十多年以來日本通貨緊縮所帶出的類似問題。

3.在Martin Feldstein的文章中指出,因過往低利率水準情況持續過長,其實美國早該在西元2012年就開始升息,但當時美國聯儲局主席易主,由Yellen女士接手,在此之前,即將下台前任主席Bernanke在離職前,拼命引導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水準上升,希望能營造出美國較高利率水準情境,但事與願違,美國量化寬鬆(QE)政策並未停止,美國Fed持續將到期債券收到資金投入新債券購買,美國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從西元2006年的9千億美元,到西元2009年左右的1.5兆美元左右,一路放大到今天的4.5兆美元水準,在Bernanke下台和Yellen女士上台以後,美國利率水準持續探底,這樣的市場反應固然滿足歐巴馬政府期望以及其所需要政府債務累積,以利其政策推行,但也造成幾個讓後來美國債務水準過於龐大到難以解決的情境...

  (1)美國長年過低的利率水準導致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偏低,此舉固然使Obama政府能用非常便宜的債息支出來應付美國日益膨脹政府債務,但美國政府財政紀律從那時開始也蕩然無存,導致美國政府債務持續大幅度膨脹,因刻意壓低的利率水準,導致美國政府當時產生錯覺,以為量化寬鬆成本不高,在美國參眾議會兩黨議員拼命開支票及歐式健保龐大支出下,美國政府債務水準如滾學球般,在西元2008年到2016年之間成長十兆美元以上,造成此一現象主要禍首正是美國聯儲局與美國中央政府刻意壓低美國利率水準,這也是M. Feldstein以為美國在西元2008年後的諸多財政與貨幣政策失序,擔心西元2018年時美國政府債務已高達21-22兆美元,將導致美國產生非常嚴重的新金融問題。對此美國的金融與經濟學者都以為,美國只能拼命升息,將利率調整回中性利率水準,方能解決此一問題。這是美國新任連儲局主席J. Powell不得不加速升息的主因,藉由提高利率水準來強迫美國政府正視美國龐大政府債務問題,因利率水準提升,同時推升美國十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以及美國財政部須支付公債債息金額攀升,從Obama政府後,此一情境導致美國中央政府每年都會面臨關門危機。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點好笑的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還真的輪到總體經濟學家得獎,而個人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竟然又命中Paul M.Romer,那個在國際金融機構做經濟學家的Romer,同時也是批評美國總體經濟學界走向偏鋒和遠離百姓生活的Romer,一個孤獨的總體經濟學家,認為過往十數年總體經濟學界根本毫無建樹的Romer,竟然...真的...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誰又能不吃驚呢?

以下是個人在2017/10/10這個部落格所寫下的文字,用意在證明個人所言與預期不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坦白說,總體經濟學至今仍是一團迷霧,因西歐與美國始終未能解決菲利浦曲線消失,也始終未能發展出有用的總體經濟模型,來解讀目前歐美失業率高漲而通膨-失業率抵換關係消失的理由,甚至提出新做法來幫忙解決這個議題,很多過往存在總體經濟學中的抵換關係或共識其實早已消失,或許這是經濟學或是財務學者該努力發展的方向!!總體經濟學家該問問自己,為何實質景氣循環(Real Business Cycle,RBC)這個在八零年代紅極一時的總體景氣循環理論,至今連對此貢獻卓越學者,都已棄之如敝屣?大家一定知道說的是誰?當然是P. Romer,實質景氣循環這套理論(RBC),過往確實是從R. Lucas的理性預期學理(Rational Expectation)相關學理發展沿生出的,對經濟成長發展過程描述,在過往一直被以為在數理建構上非常嚴謹,只是至今始終完全不管用,也無法解決實際的經濟議題,這是經濟學界需仔細思考的議題,那就是經濟學畢竟是描述人的行為,始終不可能藉由自己定義與界定,先做好鞋子再去找適合的腳丫,就能進行預測!

   經濟學理的建構,永遠需要實際觀察,從實際觀察中發展出相關理論與應用才是正途,藉由自身亂定義與數理模型的推演,在學術發展上是荒謬且不可行的,因為不具備實用與可預測性!

   Milton Friedman先生曾以為經濟理論必須能解釋實際經濟現象,不能這樣做的,再漂亮的數學式....也是枉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ul M. Romer大學念的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系,到研究所後才開始鑽研經濟學,而他的老師正是Robert Lucas,一個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學者,總體理性預期學派在總體經濟學界中,早已在全世界稱霸二三十年以上,有唸過經濟學教科書跟上過高等總體經濟學或總經計量的人,總能朗朗上口實質景氣循環(RBC)與其相關貨幣產出的實證,只是Paul M. Romer即便從相同的學派中起家,即便師承Robert Lucas,即便念得是芝加哥的經濟學研究所,其經濟成長理論的主因也不外乎資本與技術進步,認為衡量總體經濟成長動能,本該由實質經濟活動與技術進步來觀察,但到最近幾年,Paul M. Romer卻非常質疑實質景氣循環,以及後來進一步發展出的各類總體經濟模型,特別是新凱因斯學派的那套說法與看法-其以為很多干預到最後終究是完全無效的說法,此時新凱因斯學派竟然變成新古典學派?Paul Romer以為總體經濟學發展至此,已完全失去對經濟社會的預測能力,也不再具備提供總體社會發展方向的建議能力,或許該走入歷史。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一直向全世界宣稱並未低價傾銷全世界,但真實的情況卻是中國始終都在低價傾銷全世界。

從中國貨幣的發行量談起

  當中國企圖進行現代化,卻又無法取得足夠的海外資金時,中國過度發行的人民幣,就是中國滿足自身野心的理由,其實全世界因著西元2008年的美國金融風暴,無暇顧及全世界其他國家變化的同時,中國從那時就開始悄悄地不斷超發人民幣,因著自身建設的需求,因著自身稱霸世界的野心,中國在美國持續不斷向中國購買的同時,卻不斷藉由超額發行人民幣,來壓低自身的生產成本,同時,中國不自覺地犧牲自身的環境,不斷生產世界需要的產品,但是品質卻堪慮。

  美國川普說是美國人讓中國現代化得以實踐,這是沒錯的。但川普先生沒告訴中國的事實是,中國所謂的現代化,只是使得自身國土沙漠化速度世界第一,而中國的南海島嶼建設計畫,終究可能因地球海平面上升及氣候變遷,而遭受到強烈颱風與地震和海嘯襲擊,最後這些軍事設施可能通通沉入海中。

  美國沒有告訴中國的事實是,美國人定義的現代化其實是美國化,所有地球上美國人嘗試努力接觸與改變的地區或國家,通通變成和美國類似,但我們見到目前的中國抗拒這樣的想法,目前中國的領導階層不斷地自相殘殺,爭的就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主導權,有不少住在中國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只要變得跟美國很像,中國就能常保繁榮,而自己的子子孫孫就能跟美國的富豪一般,過著衣食無缺的日子。

  但中國這些人的夢,目前在習近平主席管理的中國,已不復見。在中國走向國有化的此時,中國正在消滅私營企業,當中國越來越像俄羅斯的此時,中國卻還記得要繼續傾銷美國,以取得更多美元,讓自身能利用美元發揮影響力。只是跟美國不同的是,中國自身定義的現代化,跟美國人的定義並不相同,中國以為西方的文明,有很便捷的交通,有很進步的醫療和民生,有很文明的司法,有很多都不是中國需要的,我們只見到實體經濟的現代化,但卻未見到中國人心的現代化。在中國人的心中,其實存在的還是帝制,還是階級,還是諸多的不公平,只是從過往的中華帝國,換成共產黨少數菁英領導的新中華帝國,而那樣的共產黨菁英,此時變成中國帝制時期的皇親國戚和貴族,中國一般的百姓,身分仍如同過往中國帝制下的賤民!

中國人民站起來,追求民主跟自由

  不知道甚麼時候,這樣的事情才會真正發生在中國,或許在此之前,臺灣只能跟中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

  在馬政府時期的小村莊土石流滅村事件後,臺灣在西元2018年又再度發生小村落因為下大雨而整村滅頂事件。臺灣真是無奇不有。還記得當時馬政府時期的土石流滅村事件,也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而且有的人或許就永遠長眠於地下,也沒能被再找到,從那時候開始,臺灣開始重視山坡地過度開發的現象,但直到今天,山坡地過度開發的情況還是很嚴重,特別是水源保護區內的山坡地開發,某些特定有權有勢者,總是有辦法開發。

  記得臺灣有一個城市的市長曾經說過,在臺灣有關係的人就沒關係,沒關係的人就有關係,當然這個市長談的是城市中的頂樓加蓋違建問題,只要有市議員關注,將其列為爭議與緩議項目,這個違建就可能長存沒人管,只是違建會產生甚麼問題?一個本來只能承載七層大樓的房子,如今多了一層違建,於是六樓以下的房子可能出現房屋龜裂與內部水管破裂的情況,甚至從大樓外觀能發現水漬與內部水管破裂,以及房屋因過度承載而出現的龜裂。回頭談小X村滅村事件,因為它發生在八月八號,當時有一個高官因在當天參與活動,而被現在執政黨當時在野黨批評泯滅人性,整個村莊在土石流之前,是一個非常漂亮且大家都很喜愛的觀光景點,但在土石流之後,整個村莊都被土石掩埋,根本看不出來曾經是個村莊。

  臺灣是個水資源匱乏的地方,相當多的水資源來源需要有颱風過境,沒有颱風過境,就會出現缺水與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因為臺灣的水價太便宜,百姓也不知道要怎麼節約,甚至很多地方連水費都不繳,而有超抽地下水問題,以別的國家為例,泰國的曼谷一年會下沉兩公分左右,有的地方因超抽地下水一年可能下沉十到二十公分,日積月累,十年後那個地方就會下沉一到兩公尺,臺灣其實也不例外,超抽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層枯乾與地層下陷,這是幾十年以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好像只有政府不知道跟不解決!臺灣有的地方,先人的墳墓經常是一整年都泡在水裡的,只要颱風過境或是大雨過後,就會看到很多墳墓都泡在水裡。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禁止百姓抽用地下水?有很多地方有養殖漁業,必須使用大量淡水才能養殖,這些人不可能有海水淡化的設施與設備,因資金投資太大,唯一能採用的只有地下水。外加臺灣水汙染問題嚴重,臺灣很多工廠都會排放汙水到河川,屏東很多養豬戶也會排放汙水到河川中,很多問題至今是無解的,大家都想有一口飯吃,但是都沒能力有比較好的設備幫忙處理汙水,政府要正視這個幾十年以來的老問題嗎?

  這次臺灣的大雨,最可怕的是高雄,明明挖了十幾個滯洪池,結果大雨一來,過往沒淹水的地方竟然淹水?!這是甚麼道理?很多人都說因這些水來不及排放入河川與大海中,試問當地球暖化嚴重,南北極的冰川溶化越來越厲害的此時,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議題無解,或許該問的是,當大雨來時,這些水能即時排放進入大海中嗎?水往低處流,當大海的水位比排放口的水位來得高時,水排得出去嗎?

  這裡沒有要說國民黨還是民進黨,誰做得比較好,因為兩黨都做得很差,小林村滅村後,馬政府的態度是鼓勵民眾自己在家門口裝設防水閘門,以防止水從家門口流入,這是甚麼好笑的措施,但是這次這個措施竟被認為是有用的!以東京和新加坡為例,他們在城市下面挖一個非常大的蓄水池,以防止城市大雨產生出的水無法宣洩,以臺北為例,還是馬政府時代的實例,颱風與大水出現時,也曾經出現整個臺北車站的捷運和火車管線整個泡在水裡的窘境,大水從南港地區灌入,無法宣洩,最後整個捷運管線變成是最佳的儲水系統,整個捷運系統泡在水中,變成臨時蓄水池!或許該建議高雄或臺中不要再蓋在城市上頭高架運輸的捷運,該考量挖地下捷運管線,學習臺北市,一旦大雨出現程式無法負荷時,讓地下捷運管線變成蓄水池,只是不論高雄還是臺中,因建設成本考量,或許都沒能像臺北這麼幸運,能建設深入地底的捷運管線,自然也就失去一個隱藏版的大蓄水池。

  水利署長下台能解決問題嗎?或許每次大雨一來,我們就該要求中央政府的水利署長下台,因為絕對是淹大水的,臺灣地層下陷嚴重地區,早就是大家都知道,在可想見的未來,地層下陷,超抽地下水與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只會更加嚴重,很多人都說那只要想辦法讓地下水層回復就好,有這麼容易嗎?那水利署長是否該編一個預算研究,如何將淡水重新灌入地下水層中,讓整個地層重新上升,以抑制淹水問題?只是海平面上升的問題若是無解,水往低處流,要排入海中的水位出口比海平面還低,如何將水排入海中?這個問題會許水利署也該編個預算來研究一下,或者直接研究一下是否在中央山脈挖個大洞儲水,只是會不會出現新的土石流危機議題?結果...問題沒解決,反而越大洞??!!

  一個問題,如何科學化與系統化的解決,是這個國家是否為先進國家的象徵,臺灣從來都不是先進國家,因為即便問題發生幾十年,也都沒見到執政者有心一步一步用科學且系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反正就是發災害補助,所以問題從來都沒解決過,就看老天爺的臉色,老天爺高興,甚麼事情都沒發生,老天爺不高興,颱風下大雨,就是家破人亡的時候。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川普的貿易保護是對的嗎?

  川普的做法站在某些人的角度來看是對的!美國的失業率接近4%但是美國的廣義失業率(就是排除兼職與其他非正規工作)卻仍高達7%以上,美國仍有接近千萬人其實工作並不穩定,因此川普不應該保護這些人嗎?

  這是重建美國社會中產階級的重要政策,將所有的生產(或者說汙染)拉回美國,讓失業的勞力工作者有份工作,藉此增加高附加價值人力的價值,當有很多卡車司機在路上跑時,代表社會中的財富增加,有形無形的提升高知識分子的薪資,在比較之下,這些高知識分子的技能容易得到較高薪水,重建美國的弟一步就是重建美國的中產階級,而過往美國中產階級的重要分子-藍領階級,是川普目前最重視的,過往二十年,從美國克林頓總統開始,鼓吹美國製造業外移,美國將重心放在服務產業,特別是金融業,金融業的發展歷程是場災難,連美國十多年前的911事件,那些阿拉伯人在美國媒體的大力宣傳下,以為只有摧毀美國的金融業才能拯救阿拉伯世界或對抗以色列,但那卻是非常錯誤的觀念與想法,這些都是美國柯林頓總統錯誤的經濟發展策略所造成的痛苦,美國根本不該在20年前從製造轉型到金融服務,金融業終究是替製造業服務的產業,金融業無法產出新價值,金融業從事的不過只是價值重分配和價值重估,對社會來說,金融業的價值只在於保存資產而非價值創造美國的高級知識份子始終了解這點,卻藉由金融產業欺騙善良百姓,鼓勵人民投入相關產業,最終金融業的過度發展替美國帶來的是西元2008年的金融風暴美國人無法退休的事實。

  其實中國目前..正在走向一樣的道路,中國境內的高度負債,有多少是真正的生產製造,或只是人謀不臧?中國境內發行的過量人民幣-銀行存款金額超過百兆以上人民幣,展現的只有中國缺乏民主的監督機能及真正的市場機制,沒有市場參與者的相互競爭與比較和監督的機制,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也無法彰顯,股市高低是共產黨說了算嗎?這些終究會讓人以為金融市場始終存在可以上下其手的機會,中國過往數十年創造的財富,也只侷限在中國共產黨的少數分享,其價值的彰顯在...誰能取得中國的外匯準備-誰能取得中國外匯準備中可通行全世界計價資產,包含美元,黃金,歐元,日幣和其他流動性高的資產-誰就能控制中國,在中國境內,中國大多數的人只是不斷呼吸髒空氣和得到癌症死亡,以及持有價值不高的人民幣,最重要的是中國始終面臨非常高的通貨膨脹壓力,因為人民幣的發行量太大;整體來說,中國一點都不進步反倒是讓人搖頭。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大家吹捧出來的,中國跟委內瑞拉可能差不了太多,除了有價值三兆美元多一點點的外匯準備外,中國境內流通的是人民幣,而中國有高達十四億人需要餵養,這些情況比委內瑞拉更嚴重!

  美國需要的是製造業與藍領階層的重建,川普先生做的是對的!從過往以來,美國的GAAP中非常重視製造業會計,很多的發展邏輯都是配合美國製造業所發展出來的會計處理準則,隨著金融業的發展,才慢慢轉向開始重視無形資產與其他有形資產的價值重估與市場價值展現,美國的製造業萎縮,根本無法展現美國高等知識份子的價值,臺灣和美國的父母都有很多的偏見與誤解,以為自己是藍領階級,所以自己的孩子不該是藍領階級,但從過往至今,藍領階級工作者的薪資水準始終高於不少白領辦公室的工作者,原因無他,蓋房子修廁所造橋造馬路的薪資不見得低,所需的專業技能也不低,在製造業消失的美國與臺灣識工作者的薪資水準也大幅降低沒有底層的人持續做工就沒有工廠管理與各方面管理人才的需求,沒有工廠哪裡需要工廠管理者,知識分子至此更無用處。

  製造業外移他處是美國與臺灣這十多年來發展最錯誤的地方,追求價值高的產業發展策略是錯誤的觀念,美國的生產成本高,是因為要求生產過後的諸多產品再回收過程中所需成本,需要由一開始的生產者負擔,自然大幅增加生產成本,臺灣本來也是如此,但您沒見到河川汙染和癌症病例增加迅速,其實都是企業生產為求成本降低的轉嫁,其實加入這些成本後,生產成本從來都沒有低過,人力成本永遠都只是生產過程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當全世界都在中國大陸生產時,自然有權要求中國大陸負擔生產後使用完的所有廢棄物處理,且負擔所有的處理成本,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彰顯其實在中國生產一點都不便宜,大部分的生產若是源自中國,總不能要求其他人消化掉這些使用過後的中國生產吧?中國本來就該負擔這些生產後的處理成本,否則中國就不該生產!

  將生產線搬回美國是對的,美國必須自行負擔生產與使用過後的廢棄物,那才是過往至今資本主義社會最傷腦筋的,這也是筆者多年以來以為美國該正視自身廢棄物處理工業的發展要讓這些工業的價值高,就必須正視海外生產成本低的騙局,因為從頭到尾人力成本只該占全部生產消費到廢棄處理的一小部分,在生產與使用完成變成廢棄物後,麻煩才真正開始,將美國人自身需要的製造產業搬回美國,美國也必須正視從來都沒有低價但生產品質高這回事,當全世界各國都處心積慮將生產完成且使用完畢的廢棄物往全世界各地拋棄,人們該了解 Clean your own shit才是生產-消費-廢棄整個社會運用循環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很多東西,既然不是臺灣製造,臺灣百姓就不該過度消費,這些廢棄物的處理成本是無法轉嫁的,一開始生產成本高,大家才會重視並考量到後續廢棄處理成本,也才會在一開始就在售價中包含後續廢棄處理成本,如此一來,中國生產是一點都不便宜的,因為要將廢棄物運回中國處理,中國並不願意,那一開始就不該在中國生產,如果中國願意免費接受處理這些,其實中國的汙染問題會更大,沙塵暴已讓臺灣受不了,汙染嚴重的中國可能帶來的各類新型態的癌症與疾病,這些後續是沒人可預測的,試問這些我們想清楚了嗎?

  與其如此,將生產搬回美國是可行的,在美國透明度高的媒體監督下,企業生產成本高的原因正在於每一個生產細節成本的透明化,過往中國製造的低成本是中國人用癌症跟各類奇怪疾病換來的,中國不願意繼續如此,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自給自足少貿易,在中國境內生產自身需求的即可,讓在地需求在地生產的觀念普及全世界,同時也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在地化生產消費與處理觀念普及全世界,中國不收全世界來的垃圾,那中國就不該生產各類...<垃圾>....銷售全世界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制度改革與減稅

  去年2017年蔡政府總算是將公教退休金制度調整完成,當然不盡理想,只是這也是不得不,因政府沒錢支應,外加過往政府基金管理者沒有足夠專業知識,使得總體退休金績效與報酬非常慘淡,而今隨著美元貶值,或許反倒是因禍得福,因投資海外的匯率損失不輕,但匯率升升貶貶,新臺幣終究還是不可能無止盡的升值,等到美歐經濟有很清楚的成長,失業率與工業增長緩步回升,新興市場貨幣終究是必須相對走低,只是美國與歐洲的債務水準都很高,匯率貶值也是經濟調整的常態,美國持續期望進行自身公共建設的重建,自然會帶動美債發行量的擴大,投資人在此前提下,要求較高的回報率,造成美國公債債券殖利率的上揚,也是必然現象,但是一旦美債市場回穩,資金必然大量湧入,此時新興市場貨幣相對走弱也是必然。

  回頭談蔡政府最近做的減稅,直白地說,並沒有很贊成,因為此舉還是一個扭曲市場機制的動作,過度減少不具成長性產業的稅負,以及不具備高度生產力工作者的稅負,並不會讓這些人的生活變好,只是徒然讓國家的稅收減少,如果是站在國家在很多資源配置上並沒有個人有效率的角度來看,或許支持減稅者會以為將本該由國家支出的資金直接轉移給個人,讓個人來支配,對於國家總體福利是增加的,只是這樣的論述,始終受到非常多經濟學家的質疑實證資料中也沒有見到足夠支持此一論述的資訊;在實證資料中經常發現,在所得級距百分之四十以下的家庭和個人,經常會有浪費資金在高價與非民生用品上的現象,比如高價手機與高價服飾和其他奢侈品上;如此一來,政府的減稅美意將失去作用,或許對進口奢侈品的消費量會有幫助,或許對高價商品的銷售量有幫助,但本意如果是希望這些較為窮困者能因減稅而有生活品質的改善,其實過往的實證資料常發現,政府的期望並不會成真,因為這些人會貧窮,除了自身能力不足外,自身儲蓄與金融財務觀念的錯誤,經常是導致其未能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由此可知,政府的政令宣導廣告與相關資訊提供,教育所得偏低者如何進行財務資源的配置,已是蔡政府在減稅的同時,必須重視的地方,否則政府美意或許造成受到減稅好處者曲解,如此一來,還不如將此減免稅收交給國家支配,方為正途。

  在傳統經濟學理中,經常討論到的政府失靈,立論點是在面對諸多新議題,政府沒有能力進行有效資源配置以獲取較高產出,有很多聲音以為政府很多事情不該插手,該由民間進行,這樣的論述有其根據,但也有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並未在實證資料中發現此一現象,反倒是很多由民間經營的監獄相對上並沒有比由政府經營有效率。蔡政府明顯質疑政府經營能力不足,期望藉由減稅提高月薪所得三萬以下者,能有較高資金支配權力,但卻未能顧及這些人低薪原因,正因能力與訓練不足,有能力者通常為善於自身資金與財務管理者,並不會因勞動所得三萬以下而長期處於弱勢,反倒能藉由稅負少繳優勢,盡其可能增加自身福祉,只是若蔡政府不能同步讓這些人擁有相關能力,政府減稅最終結果可能與實證資料雷同,這些所得偏低者,即便減免稅負也只是造成奢侈品購買與諸多非生活必需品消費,這在英美國家的實證資料中,已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蔡政府若希望低薪者的生活能夠得到改善,須有諸多配套,這些低薪者該如何藉助減稅來提升自身福祉,自身福祉提高該如何界定?在固定支出為不變的前提下,藉由稅收支應的減少所產生出的額外所得,是否真的有助其改善生活,其實是相當值得蔡政府繼續研究的議題,真正的議題在於如何讓這些減稅能轉化成生活品質提升,以及實際固定支出的增加,以利總體社會發展。

  很多企業家必然以為減稅是好的,特別是減免企業稅負,很多個人必然舉雙手贊成,特別是懂得自身財務規劃者,必能善用此一優勢提高自身福祉,只是所得偏低者之所以所得偏低必然有其原因,能力不足是主因,政府如何提升其能力或使其能夠從事特定工作展現能力,應該才是蔡政府該做的事情,由此可見,政府若有心,該扶植適合這些低薪者可以大幅提升薪資的產業,當產業有錢賺,有很多需求時,這些人的低薪生活自然結束,政府高喊的低薪問題也迎刃而解,例如臺灣每天有很多人會上網直播賺錢,但真實的情境是臺灣數位產業內容貧乏,臺灣在影劇產業投資不足,政府該大力扶植相關產業發展,很多人自然有高薪工作,而非刻意提高無高附加價值的特定產業與工作,此舉甚為不妥,對社會總體福祉提升也無幫助。

電子支付與數位貨幣

  中國大陸在電子支付的蓬勃發展,使得年輕一輩根本不再使用提款卡與信用卡,甚至採用手機手表與各種電子裝置進行支付甚為普遍,這樣一個完整產業鏈的建構是否適合已有高度信用卡發展歷史的臺灣,其實值得商榷的!很多中國大陸的政府官員以為電子支付可杜絕洗錢與相關貪汙腐敗,鼓勵電子支付甚至是數位貨幣的運用是好的,但電子支付與數位貨幣的優勢正因交付容易與成本低廉,若是遇到大規模的金融詐欺與資金移轉,將因沒有中介者的管理與介入而更加嚴重,無人管理與成本低廉意味者中間者變少,自然弊端可能因此出現,目前銀行匯款需銀行行員來幫忙,因此可能降低金融詐欺事件發生,但電子支付在帳戶資金移轉後,若被迅速被轉移到其他帳戶,並未能有相關管理配套措施,若是如此,電子支付將使得金融詐欺更為方便,對於國家未來的長遠發展,並非有利!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道大家很喜歡看這個部落格,只是個人心有餘但力不足,很是疲憊!來談正題,今天要談的是全球經濟議題,首先,不是要做預測,而是要跟大家報告一下,全球需要多少的經濟成長,才可能讓美國有兩百萬人就業,新興市場至少需要六到七個百分點的成長,而美國至少需要二點五到三個百分點的成長率,美國在西元2018年才可能有兩百萬到兩百二十萬人得到全職工作。至於臺灣的經濟成長該是多少呢?我也不知道,去問賴院長旁邊的那個副院長好了,看看他希望是多少!

  新興市場股市持續成長是全世界的期望,也是全球投資人的殷殷期盼,大家都有投資新興市場,大家都希望新興市場持續增長,大家都盼望美元持續走弱,大家都希望人民幣最好哪天能變成一塊人民幣換一塊美元,以展現中國大陸的強盛國力!以上所述,不是預測,是小小期待,也或許永遠都不會發生!今天中國大陸面臨美國信評機構調降主權債評等,並非空穴來風,主因在於中國境內的信用風險過高,而中國央行屢屢採用貨幣發行方式沖淡衝擊,這樣的發展對中國來說是人人獲得高額人民幣,也導致中國境內存款額度高達一百兆人民幣,但有多少早已被呆帳沖刷殆盡?有多少根本沒有實質的對應準備,始終都是發人深省的問題。

  新臺幣的發行背後需要相當的準備。新臺幣過往的發行,背後有黃金的支持,爾後有美元的支持,其所持有的美元還會被拿去購買美元資產,比如美國政府公債或是高評等的公司債或是美國政府擔保的債券,以賺取相對的利息收入,今天中國大陸為解決境內信用風險議題,過度運用財務槓桿,早已使得中國境內充滿矛盾,但中國共產黨根本不敢直視問題,因這些問題都是共產黨內的皇親國戚所造成,也就是共青團的人所造成,中國的又紅又專,今天變成中國信用風險製造者,太多投資失利,太多財務工程,都使得中國境內很多投資項目充滿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一百兆的人民幣存款確實驚人,但背後完全沒有任何黃金準備與美元準備的事實,更讓人惶恐,當中國大陸在西元2015年公布自身的黃金準備存量時,全世界不少的金融專家以為中國一定是刻意保持低調,故意少報,比方說應該是五千公噸的黃金故意說成五百公噸的黃金,只是一旦發現真相後,全世界金融機構紛紛退出中國,不少美歐的大型金融機構,過往拼命拿錢入主中國金融機構,在全球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紛紛退出中國,賣出持股並將資金匯往海外,也造成中國境內金融機構目前本益比(P/E ratio)已是全球大型經濟體中的最低,目前只有八到十倍左右!當全世界發現大家拿的是真金白銀投資中國,但中國大陸卻拿玩具鈔票來面對全世界,至此敢說真話的人只能拚著老命匯錢出中國,於是我們就見到西元2015年到2016年間,中國大陸損失掉近兆美元的外匯準備。 

  大家都知道中國共產黨絕對不會讓中國崩潰,只是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數量必然越來越多,反正中國大陸目前實施的總體經濟策略就是貨幣學派掛帥,沒錢就印錢來填補,所有的債券都不會違約,因為政府一定出手相救,而拯救的方法就是印鈔票填漏洞,中國大陸以為自己這招是跟老美學的,但是老美的聯儲局(FED)可要求要印鈔可以每一塊錢美元背後都要有美國公債擔保,每一元的美鈔背後都要有美國財政部發行的美國公債來擔保其購買力,如果中國大陸也是如此,若要維持一塊錢美元換六塊多的人民幣,那中國的財政部應該要發行市值將近十七兆美元的政府債券,來擔保一百兆人民幣的貨幣數量才是,如此才能保障人民幣購買力,而且這十七兆美元的債券都要付息,試問中國政府有能力每年支付這麼高額的利息支出嗎?為何中國境內不會出現政府關門或是地方政府倒閉?

  大家都知道中國絕對不會崩潰,而中國經濟必然持續成長,至少保持每年百分之六的成長,而且美國一定不准中國大陸的人民幣貶值,否則中國對美國的外銷將不再只是外銷,而是傾銷!因為中國人民幣依照四兆美元兌換一百兆人民幣來看,將是1塊錢美元兌換25塊錢人民幣,而不是六塊多,那中國將面對高度通貨膨脹,甚至是惡性通貨膨脹,難怪中國境內房價物價高漲,原來早已反映通貨膨脹!只是如此一來,大家或許以為那中國生產將接近免費,中國將取得更多的美國市場份額,全世界的企業都沒有中國企業來得有競爭力,這樣說的人都沒考慮水電跟人工還有原物料成本?當中國開始進行嚴格外匯管制時,中國企業如何有充足的外匯購買原物料來生產?中國境內將面臨外匯準備不足以幫助生產外銷的事實,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再低,都是沒有用的!關於這點,您可以參考一下委內瑞拉的情況,因委國境內的高度通貨膨脹,最後造成境內生產企業倒閉,因企業拿不到外匯去購買設備和原物料,更遑論支付工人薪水生產,即便委內瑞拉的貨幣兌換美元再低,大家只見到企業倒閉潮,跟委內瑞拉連自身的石油開採都已是大問題,有石油但沒有錢開採與銷售全世界,這是多麼悲慘的事情!

  當臺灣跟中國大陸緊緊相連,最終將使得臺灣面臨跟著中國沉淪的不幸,因為臺灣生產的多是中間財,需要中國大陸進行最後加工才能外銷,中國因外匯管制,導致無法從臺灣進口,最終也無法出口全世界,這對臺灣是災難,除非臺灣開始進行移地生產,這也是鴻海必須前往美國生產的主要原因,讓半成品能出口美國加工生產,以利外銷,或許以後臺灣變成美國出口的主要合作夥伴,因為中間半成品都是臺灣生產,但都打上美國製造(Made in the USA)的標籤出口全世界,而日本其實早就是如此,美國製造的頭又大(toyota)汽車,過往在臺灣銷售,關鍵零組件正是日本製造!

  很多中國大陸的人士,一定會說中國地廣物博,中國實體經濟與相關原物料價值可擔保人民幣的購買力,中國的稀土,中國的高價值原物料,都說明中國的出口仍是全球需要,只是這麼多的貨幣數量,其背後的價值認定是一個非常大的議題,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將會是未來很多年大家必須正視的議題,那關於國際貿易,那關於出口,那關於廠商的生產與銷售布局。

  大家都在談電動車,連中國都希望境內少用石化燃料,只是電動車的鋰電池壽命短,馬上面臨更多環保的問題,石油會造成地球暖化是無庸置疑,地球人口越來越多,電動車沒有環境汙染,就像核能電廠沒有環境汙染是一樣的論述,試問最後的核廢料如何處理?丟到無人小島上就不管,然後颱風來,讓核廢料或是核汙染隨著大氣飄送全世界?鋰電池可能產生的污染或許在未來,隨著電動車的普及,也將有類似的問題。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高興R. H .Thaler先生如眾人所期望,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去年此時,曾以為R. H. Thaler不會一個人獨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是跟其他行為經濟學研究學者一起獲獎,理由當然是R. H. Thaler發展的行為經濟學數理化的程度不夠複雜,總以為大家還是比較喜歡技術功力強的學者得獎;只是眾人須了解Thaler先生是Kahnemann與Tversky這兩個先生的多年好友,在R. H. Thaler的書中您能見到Tversky因為癌症去世的故事,到死前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得到癌症,Thaler經常參與K與T先生關於研究論文的討論,也深知這兩個先生花費多少時間在論文的寫作上,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經歷過千錘百鍊的討論,不論在哲學精神或實證支持上,都有其相當的深意,實驗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已是經濟與財務學界中的顯學。很高興R.H. Thaler先生獨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行為財務與行為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晚近大多運用非常複雜的統計與計量方法來替相關行為財務與行為經濟學理論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很高興這個領域持續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協會的重視,坦言這個領域其實很寬廣,諸多的實證與理論還有待持續發展!

  只是倒也覺得驚訝,沒想到Nobel經濟委員這麼捧場,讓這幾年的預測都沒"貢估",不知道諾貝爾經濟委員會能否在多年後也考慮一下,讓本人也能拿一座諾貝爾經濟獎!??? 哈!這當然是很嚴肅的玩笑話!

  行為經濟學或行為財務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學者持續不斷在自身領域中前進,不管有多困難,不管當初行為經濟學主流經濟學界跟社群多排斥,排斥到最後只好自己成立一個行為經濟學會來主辦研討會,拚命爭取經費跟爭取主流經濟期刊支持,甚至成立行為經濟期刊來發表相關研究,R. H. Thaler在申請進入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工作時,也曾因自身的研究受到質疑,被人質疑不夠數理也不夠嚴謹!只是這條漫漫長路,總算在這麼二十多年間開花結果。行為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目前已是經濟與財務學界的顯學,也是大家耳熟能詳分支-行為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值得一提的是,Richard H. Thaler,Kahnemann和Tversky都是猶太裔的學者!

  R. H. Thaler曾在某部電影中解釋甚麼是CDO (Credit Debt Obligation)(坦白說您能見到老人斑,Thaler確實已垂垂老矣!),也鼓吹美國人該將多一點錢放在401K中,多存退休金來保障自身退休生活,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並非空穴來風,大家都該替退休多儲蓄些;甚至晚近的財務研究顯示,與傳統理論不同的是,很多人(包含本人)都以為眾人的退休金資產配置,該多放一些資金在股票市場中,因為波動大的商品通常會有較高的報酬率(the equilibrium of risk-rewarded ratio is what we talk about)!  

  在西元2016年的10月11日,個人曾在這個部落格替Richard Thaler先生寫下下面文字.....

******************************************************************************************************************

在西元2014年10月14日時,在這個部落格曾經替Jean Tirole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感到高興,也寫下以下的這段話: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部落格,其實當初一開始成立,並不在討論金融與總體經濟的議題,也沒想過這些文章一寫就寫將近六年多,也該到尾聲,歐巴馬先生的下台跟川普先生的上台,正是一個分水嶺,該是稍微休息,讓這個部落格有好幾個月沒新文章的時候,個人也疲倦,總想著休息一段時間,放下所有的事情,在家裡讀讀書,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市場變動,其實是讓人心煩的。但是這正是共和黨主政時的美國,最常見到的事情,就是波動很大,總是讓人有點心煩,美國金融市場,早就不太適合有過度且無謂的大波動,畢竟二十兆美元赤字,除了戰爭之外的開銷,多是用於處理美國境內自身的爛攤子,中國大陸再會賺錢,以美元計算的外匯準備數也不過三兆多,而全世界的外匯準備加總起來,其實遠小於七八兆美元的數字,那美國的二十兆負債怎麼來的?其實跟美國自身的稅制跟花費大有相關,歐巴馬這幾年花錢花最多,除了戰爭與國防支出之外,最大的是幫忙很多企業活下去,民主黨的歐巴馬總統,對美國境內的退休者與退休基金,有很多照顧與幫忙,這些都不是川普先生能理解與了解,過度的自我保護與貿易壁壘,只會使得美國科技業的實力下滑與變壞,沒有不同於美國市場的實驗環境,就不可能有更好的科技創新,美國自身的消費終究有限,將工廠都搬回美國,即便用到大量的機器人與設備,美國還是會遇到跟中國日本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內需市場不足產能總是不小心過剩的問題,終究還是會需要找產品銷售的出海口,難道跟中國大陸一樣,用美元走貶來處理這樣的議題?川普先生完全不瞭解美國科技業的發展,也不瞭解美國產業的需求,很多公司其實都早已非常依賴海外市場,需要大量的產品出海口才能有獲利,而中低階的工人,根本不可能在高科技的工廠中,持續有高薪的工作,即便這些人升級學會操作機器設備,美國終究可能因過度強調製造業就業下,遇到自身需求不足與無法消化大量生產的問題,這些問題日本遇到過,臺灣跟南韓也遇到過,南韓還在持續面對,而中國晚近幾年始終都是產能過剩,難道美國也想走這樣的路?那是很荒謬的事情,用錢買自己的所需,其實是最省力省錢的,美國企業將價值鏈中最有價值的銷售與設計行銷,都留在自己手中,將比較枝微末節的生產交給別人,產品的規格設計不假他人,最有價值的部分仍是美國企業賺走,在這點上,美國製造業可一點都不笨,笨的其實是川普先生的一廂情願與天真!

  這兩天,國外朋友以為這個金融市場實在太亂,應該是股票跟債券市場都少接觸的時刻,將這個重要的資訊帶給會看這個部落格的朋友們,其實美國十年期的公債殖利率,確實可能一路往上攀升到3%,也知道與川普先生有關的金融市場參與者,或許已經進場護著美國債券市場,但是空方的力道真的不弱,持有大量美國政府公債與高評等債券的投資者,可能需要採用美國公債期貨作避險,最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變動,是連美國總統都無法掌握的,更遑論Fed主席,這次的債市空頭來得有快又急,美國股市本益比已經來到25倍以上,最糟的部分是科技類股的本益比已來到三十倍以上,回想雷根先生上台時,美國股市的本益比連八倍不到,今天的市場環境,投資者還是要小心為宜,現金為王,美元部分真的不宜太少,如果川普先生真的讓全世界美元回流美國,恐怕很多新興市場的高收益債券也都得小心,這些都是投資人必須留意的部分。

  關於中國大陸的部分,中國的空屋空汙問題依然嚴重,房地產泡沫化近在眼前,而中國的外匯準備正面臨3兆美元保衛戰,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持有的美元與相關美元資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多,中國很多的外匯準備持有的是其他國家貨幣與歐元,甚至是日圓,因此中國是否有能力滿足自身人民的需求,在未來兩三年之中我們就能見到真相,外界的估計,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看,最少有兩兆兩千億美元的外匯準備是不能動的,換言之,中國大陸必須長期持有兩兆兩千億的外匯準備,才足夠全體中國大陸人民一年到一年半之間的海外採購,只是國際油價持穩,中國大陸是石油進口國而非出口國,美國有頁岩油,而且美國石油的進口量已經逐年減少,但中國大陸石油進口量還在增加,我們見到中國大陸已經開始外匯管制,並且禁止人民從海外購買黃金與其他貴金屬,未來中國勢必因外匯準備的逐漸減少甚至不足,而開始禁止進口原物料,可想而知的是原物料的出口國,在中國缺席購買的情況下,除非川普先生的美國製造業再復甦,否則未來的前景並不明朗與樂觀。

  回頭談歐洲,這兩天義大利公投沒過,Renzi準備下台,而Renzi是義大利中小型地區銀行的保護者,一旦新政府上台,又擋不住布魯塞爾的要求,義大利的中小型銀行不是倒閉就是被合併,而且是很便宜的方式,這些中小銀行的金主都是義大利的散戶股東,一旦發生大損失,將是全民的災難,而義大利的政局將更加不穩定,因為太多義大利人的退休金將完全消失,義大利銀行的呆帳已算不出來,有的人說是四兆歐元,有的人估算是十兆歐元以上,而歐洲金融監理機構並不允許歐洲政府發行公債,再用公債募到的資金來補足瀕臨破產銀行的資本,以後歐洲的銀行大抵上都只能採用股東出資的Bail-in自力救濟,而不再能由政府來Bail-out,歐洲央行ECB此時也不敢利用QE來大量購買義大利政府公債,因為義大利的國家債信等級太低,即便歐央總裁是義大利人,也無法處理義大利的金融問題;最讓人擔心的倒不是義大利銀行倒閉的問題,而是歐洲很多國家的金融機構都有借錢給義大利的企業,如果義大利銀行開始倒閉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開始席捲歐洲,德國法國與荷蘭等國的大型銀行體系勢必受到衝擊,因為他們都有借錢給義大利企業,如此一來將引起更大的歐洲金融風暴,最先遭殃的一定是再保險與保險公司,台灣有不少金控公司有投資歐洲的銀行與保險業,此時應該要多加注意自身的曝險,而且本地的金管會應該以歐洲歐元地區的全體金融機構可能遭受的損失為範疇作為監管目標,不再侷限於義大利的銀行體系。

  歐洲有非常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歐洲共用一個歐元,但財政與貨幣政策卻無法同調,德國人不願意多付出金錢消費,刺激經濟增長,也幫助其他共用歐元國家,德國自身的失業率已降到百分之四點多,但南歐各國,不論是西班牙,義大利還是希臘,青年失業率都高達三成以上,有國家更高達五成甚至七成以上,這樣的情境就是因為歐央QE買的都是德法荷等國公債,但是南歐的政府公債,歐洲央行卻完全不敢大買,可是今天最需要融通的是南歐這些國家,一味要求這些國家撙節開支,只會使得當地的失業率更高,只會使得當地人民更為痛苦,這些國家有自身國家的問題,義大利的銀行呆帳是故意不追的,如同希臘的債務問題,來自於大家都逃漏稅,西班牙跟葡萄牙雖然在經濟上有改善,但是還是深陷於過往的房地產泡沫所產生的痛苦,這些都是很難為外人了解的議題。

  反觀臺灣,我們人民偏愛購買保險,又何嘗不是希望不繳納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家人是醫生,在全民健保的第一代破產一次,換來的是醫院的倒閉,在第二代全民健保時,所工作的兩家醫院又紛紛倒閉,目前所工作的私人醫院,護理人員上個月只領到三分之一的薪水,而家人有時可能是好幾個月都沒辦法領到薪水,老闆必須將錢用於日常的醫院經營開支,而這些醫院會倒閉的原因,就是因健保相關主管機關苛扣醫院可以領的健保保費,說實在的,臺灣跟希臘真的是差不多!這也是個人以為,臺灣的蔡政府,真的該好好想一想,是否該廢除全民健保,否則最後這些負擔都落在醫院經營者和醫生護士身上,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糟,而且從來都沒有改善過!

  總之,中國大陸將更因此受害,因為中國大陸是希臘公債的大金主,也是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國銀行的新買家,很多西班牙的大銀行目前都已經賣給中國大陸的銀行,隨著歐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大幅貶值,以及歐洲金融業的資本準備不足,歐洲銀行業可能出現的倒閉風潮,都會使得中國大陸的母銀行必須對歐洲銀行的子公司,進行更多的注資,肉包子打狗,大抵是有去無回,如此一來中國大陸將損失更多歐元計算的外匯準備,對於以總體美元計價的中國大陸外匯準備數來說,將很可能是甚麼都沒做,就無緣無故掉落到三兆美元以下,因歐元貶值,而希臘與南歐諸國是否因義大利銀行問題而風暴再起,其實外人無從得知,再外加新興市場的美元外匯準備,因為原物料價格守不住而開始大量外流,中國大陸的外匯準備將因為持有這些國家當地貨幣計價的債務而更加減少。這樣看起來,其實中國大陸也是搖搖欲墜,而中國若又拼命跟美國起衝突,想來亞洲諸國的前景,可能也不會太理想。在西元2016/12/7的時候,我們見到中國大陸的外匯準備已經來到3.05兆美元的水準,預計明年中國新年,應該就會低於三兆美元,據聞中國大陸央行人民銀行在十一月時,花費七百億美元努力阻止人民對美元的大幅貶值,但是還是未能有效降低大家的預期,預期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仍然強烈存在;這跟中國大陸主政者,這幾年一直在推動的去美元化有很深的關聯,也跟中國境內債務貨幣化有關,人民幣發行量已超量,因此中國的惡行通貨膨脹真的可能近在眼前,因著美元相對於全球貨幣的強勢,連帶使中國大陸的外匯準備以美元計算減少,中國大陸企圖推動石油價格採人民幣計價的計畫至今未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也因各種因素而越顯困難,如今中國的外匯準備以美元計價已經折損不少。

  好嚕,說過這是近幾個月以來關於市場的最後一篇文章,就到此封筆!先祝大家中國新年愉快,就這樣吧!留給市場中的炒家,盡一切可能讓大家的錢消失不見,就像變魔術一般的神奇。Anyway, Leave the flexibility to those ables.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有的人喜歡怪來怪去的,只是很多的事情變化有它自身的道理,人們並不明白背後深層的經濟與財務意涵,有人信口開河,說是要替誰出氣,當然知道這樣的變化,對全球金融市場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事是全球新興市場與歐洲歐元區國家或許就能回到通貨膨脹,壞事是這樣的通貨膨脹可能是惡性通貨膨脹(This may not be inflation only,but a severe inflation),甚至是造成失業率上升的通貨膨脹(stagflation),但已沒有他法,先救歐洲,再救美國,相信美國人肩膀硬挺得住,歐洲還在進行QE(ECB-QE),歐洲的殖利率曲線即便往上拉,只是讓歐央更多正殖利率的政府公債可購買,美國已不再進行QE而逐步回到正常利率水準-自然利率百分之三的水平,在美國這八年間已有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得以就業的此時,是個好時機,歐巴馬總統下台,讓事情回復到大家的完美預期-美國回復到八年前還沒金融風暴情境,代表著的是歐巴馬傳奇的完美句點!當然這也代表著,如果Trump沒做好,沒理由怪別人,連利率水準都給您準備好,已在正常水位上,再做不好,四年後就下台吧!

  讓美元回流美國是好事,讓美元升值也是最佳時機,讓美國公債殖利率回到過往正常水位-十年期的殖利率回到百分之三,是符合過往三十年以來美國的自然利率水準(neutral rate),如此或許可讓歐洲公債紛紛脫離負殖利率(negative yield),瑞典與其他北歐國家,之前深受歐元區負殖利率影響,面對資金狂潮來襲束手無策,資金的匯出,能使瑞典房價變化稍歇,瑞典或許該考慮進行其他財政政策來幫忙經濟發展,隨著美元走強,資金紛紛撤出北歐諸國,Trump總喜歡跟別人說他的祖父母來自於北歐瑞典,據傳他的祖父來自於德國,而祖母來自於瑞典,這次Trump當選,為全世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幫全世界負殖利率國家解圍,特別是歐洲跟日本,讓這些國家的貨幣貶值,殖利率水準上升回到正值,您沒見到德國跟日本股市這幾天漲了不少,而義大利十年期公債也回到2%水準,這對義大利快破產的銀行是有幫助的,對於歐元區國家來說,Trump的當選與上週金融變動,確實有幫到忙!

  只是可憐的是美國人,若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一下子在一兩個月之中回到3%,美國Fe或許該考慮就不要只生一碼,一次升個兩碼或是三碼,讓Fed fund rate與市場利率相近,兩年期的美國公債殖利率已經接近1%,Fed fund rate還差兩到三碼,但這樣一來,美國的房貸,車貸與學貸的浮動利率是跟著公債殖利率調整,一年多一點五個百分點的利息支出,對美國人可是不小負擔。我們見到全球投資人,都在等美國公債殖利率到頂停下來,全球投資者都緊抱美元,完全不敢進行債券投資,股市雖熱,但是大家都怕高點進場會損失,此時Trump的好友們也有點騎虎難下,這樣的市場變動令人玩味,現任執政者當然期望下台時,美國股市在高點,有個漂亮的下台身影;只是Trump接著做,後續將有很多的問題與機會。

  即便Trump將投入一兆美元做基礎建設與財政支出,如此可能更加推升美國的公債殖利率,到時美國的房貸,車貸與學貸的浮動利率只會越走越高,若美國的房屋持有者大多借貸時是採用固定利率,或許災難會小一點,其實美國人多是採用浮動或與市場利率一起變動的利率支付方式,很清楚的是,美國人的債務將因美國公債的殖利率走高而變多,也代表著新發行的美國公債勢必要支付相當或更高的利息,才能吸引投資人,總不能每次都折價發行公債,那樣對政府長期的財政情況絕對是壞事!

  這樣看來,美國公債殖利率的迅速走高,似乎正對Trump說明,美國債臺高築,財政政策或許不可行(Physical policy may be an impossible act when the US has too much debt already! But it creat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f the authority is determined to act.),那樣會讓美國需要支付的債息支出更多,特別是J. Yellen兩年後才下台,Fed手中持有將近五兆美元的美國政府公債與類美國主權債券(GNMA,FNMA)等MBS,當Fed將這些債券賣掉,回收市場美元,美元越走越高,美元指數可能不只破百,而是超過一百二十以上,在賣出公債到市場的同時,也會讓這些美元債券的殖利率曲線更往上揚,市場中面對的利率水準越來越高,美國人的車貸,房貸與學貸利息只會越來越

  美元走強,代表著全世界原物料食物美元的計價價格將更為走低,很多出口原物料的新興市場國家,將面臨自身國家以美元計價債券負擔變重的窘境,因為出口價格下跌而收入減少,但美元計價債務的利息是固定支出,如此一來,全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將因自身幣貶值,而面臨到更嚴重通貨膨脹在這一波,投資人紛紛搶進成熟國家股市,而減碼新興市場原物料出口為大宗的股市與當地貨幣計價的債市,這是Trump先生送給全世界投資人的禮物,大家只能跟著市場走,一點都不敢違背。

  記得美國有任財政部長曾說過,如果要選擇做美國總統,寧願選擇做金融市場,因金融市場可以嚇唬全部人,連美國總統都很害怕,或許此言真的不假!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ockchain是甚麼?過往大家耳熟能詳的比特幣(Bitcoin),採用的就是blockchain的技術與概念,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加密架構,讓交易更方便也更私人化,因為只有交易的雙方有相關資訊,其他人無從得知,但是也因為如此,必須保證交易的完整性與不可更改性,為此Blockchain必須有更好的網路安全機制,很不幸的是,直到今天,大家仍然經常從報章雜誌中見到,比特幣的交易常出現的正式交易資料的流失與網路安全機制的被破壞,因此分散式的帳本記錄DLT(Distributed leddger)也無法幫忙比特幣的紀錄仍能完整保存,Blockchain目前並非在實驗階段,而是變成了一種協定(protocol),就像是過往TCP/IP協定一般,變成是機器與機器(M2M,machine-to-machine)之間溝通的紀錄,所有的紀錄都留存在機器中,而且是不能夠更動,也不需要更動,因為在機器之間藉由相關的紀錄,已經將相關有價值的金融資訊紀錄實現,類似比特幣交易的換手紀錄,只是希望藉由Blockchain協定讓人更容易與更方便交易,而且一旦交易之後不能反悔,因為交易已經完成,紀錄已經存在。Blockchain協定的主要運用就在於方便人們交易,至於是否因此導致人們欠下更多債務,就有待Bitcoin協定的設計中,允許的是信用交易,還是帳戶金額交易,前者允許欠款比特幣,後者只允許有足夠的比特幣才能進行交易。

  Blockchain可以運用在紀錄上,因此可大量取代有後台交易機制驗證的部門與相關事項,比如會計與財務部門,在很多交易紀錄上,過往必須重複驗證確認,今天只需要透過讀取Blockchain碼與相關自動化的程式設計,就能夠很有次序的自然完成驗證,如此一來,過往所有需要人工驗證機制的部分,都已經能由機器完成,自然不需要很多審計與會計人員,只需要專業的財務與會計人員進行相關審閱,甚至需要科技人員確認程式與資料無誤,因此很多的金融服務將變得更為簡潔,但也可能萌生更多的困擾,困擾來自於交易紀錄不存在交易統合中心,也就是類似交易所之中,當出現爭議時,可能有網路駭客可以更動Blockchain碼的資訊,畢竟再怎麼精良密碼學組合,都是可能被破解的,中國很喜歡破解西方的密碼學設計,因為可以取得大量免費有價值資訊,如此一來,交易雙方將會出現更多爭端,如果交易紀錄存在交易所中,又有後台很多人員重複驗證,就比較不會出現死無對證的情況,此時有很多財務與會計人員的重複驗證,反而對交易雙方是種保障,總不會在法院出庭時,由Blockchain(DLT)機器人出庭作證,資料沒有被更動,如此AI必須更為強大,而且AI機器人說的事情,必須在法院被控訴雙方都認同,但誰會認同機器人的陳述?因為什麼理由認同?機器人如何清楚陳述?一般在法院中都需要舉證,機器人的加密密碼技術被破解時,交易一旦死無對證時,又沒有後台人員反覆驗證與舉證,將使交易的可信度大為折扣,全世界將因Blockchain(DLT)加密機制的被破解而大亂,因為交易內容可以因著加密程序被破解而被更動,資訊紀錄死無對證。

  為什麼會談到中國大陸破解加密技術?因為中國就破解掉很多個美國人或歐洲人以為牢不可破的加密程序,而那樣的程序,在中國大陸的電腦科學家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努力下,總是經常被破解。

  如此聽來是否代表Blockchain是沒有用的東西?坦白說,個人以為是的!它只是一種風潮,學術討論的風潮而已,目前看來根本不具實用性,除非有甚麼機制,能讓眾人以為破解Blockchain(DLT)加密是沒有意義的,但金融交易關於金錢移動,怎麼樣都是有意義與有價值的,大家都想免費使用,音樂可以免費下載,軟體可以免費運用,只要加密機制被破解,所有的金融商業活動都會停擺,除非大家都用不能更動的Bitcoin機器,但誰能保證機板不會被動手腳?誰能保證韌體的加密機制不會被破解?沒有人能夠保證,從這個觀點來看,Blockchain可能永遠都只是個學術名詞而已!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想等美國大選完,再談這個議題,這兩天銀行理專,可能是因為之前英國脫歐被嚇到,據說很多人都拼命打電話,請客戶退場休息。跟一個理專談很久,覺得很像心理治療師,幫他治療可能產生的心理創傷,在臺灣,這類投資建議的銀行工作不好做,等下被客戶申訴,可能被公司主管噹很久,人人自危,客戶如果有找,一定是很仔細看,最後乾脆建議客戶退場,免得賠錢又被客戶抱怨。

  這幾年的金融市場,確實不是很正常,美國,歐洲,日本跟中國大陸,都在做QE,全世界的錢太多,政府的負債都太高,錢都沒進入實體生產經濟中,如果是新企業的崛起,對就業是更不理想的,美國的FANG(Facebook, Apple, Netflix, Google)等企業,都已大量運用機器設備,需要的程式設計師固然多,但低階的工作早已外包到印度等國家進行,在美國本土,這些企業市值高,但雇用的人卻不多,很多美國的企業,晚近美國金融業已經因為金融科技而深感不安,很多企業都沒在聘人,拼命用各種設備與外包的方式處理問題,大部分美國大企業,拼命做股票回購,降低流通在外股數,希望穩定股價,這些都是常態。

  當初美國Fed與金融監理機關,想盡辦法提高美國大型金融業資本準備的原因,擔心的是這些大型金融機構所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結果這些企業備足銀彈,高達七千多億美元的準備,卻一點都不肯進行分割與拆解,Wells Fargo本來是商業銀行,在美國西元2008年後,見到別家投資銀行倒閉,以為有利可圖,努力招募人員搶進投資銀行領域,希望做全方位的銀行,跟過往Citi Bank一樣;而高盛投資銀行在金融風暴時也買商業銀行,搖身一變成為綜合銀行,總之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越來越大,金融監理機關只好拚命要求他們提高資本準備,今天見到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多備足了好幾千億美元的準備,一毛不動地買進美國政府公債或其他低風險資產,而且美國Fed針對規模特大銀行,準備再要求提高準備,可見這些銀行未來對於美國公債的需求,將是有增無減的,另外,美國改革自身的短期貨幣流通市場,將不再有價格鎖定的情況,而是採用浮動價格機制,這點台灣很早就有這樣的作法,因此台灣很多類貨幣型的共同基金,績效也因此不再可預期,也沒有價格鎖住的情境。

  美國本來期望這些銀行,看看能否因資本準備提高要求被嚇到,將自身拆解為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甚至商業銀行能夠再拆解成專門做信貸放貸或是房地產貸款的專門銀行,讓很多人能因金融機構變多而有新的就業機會;但事與願違,美國金融科技(FinTech)出現,很多科技公司也在做過往銀行的業務-資金借貸跟信用放貸與信用支付,因此P2P借貸取代銀行借貸,而小額它種支付(手機,小額支付體系,如Apple Pay)都紛紛取代商業銀行的業務,美國全面進入科技替代金融的局面,外加美國金融監理機關,要求很多過往由投資銀行承做的業務,都必須轉入交易所進行交易,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並降低交易對手可能的信用違約風險,於是這些銀行不敢繼續從事過往投資銀行業務,很多投資銀行都轉作諮詢服務,幫助客戶去海外或是美國境內交易所進行下單跟風險管理的輔助與建議,或是幫忙IPO等股票承銷活動,投資銀行不再扮演金融活動中介者,也意味著投資銀行全面退出相關金融市場的參與,因此歐洲的投資銀行越來越無利可圖,而美國的投資銀行越來越像過往的會計事務所,做的是風險管理諮詢投資與融資諮詢和新股交易或是舊公司募新股的工作,收的是更穩當的手續費與諮詢費用,不再需要出錢當客戶間的中介者。

  金融科技創新風潮,已使得美國的金融業生態全然改變,為追求經濟規模財務風險管理的規模效益,美國的金融業走向大者更大的局面,進行更多的併購與合併,為的是追求更大的經濟規模,美國的保險業也是如此,美國政府擔心保險業過度合併,會傷害Obamacare的執行,規範很多保險業不准合併,這些保險公司也以此為理由,認為Obamacare的風險與成本高,若不能合併走向規模經濟,將無法承作這些人的保險,因此不再願意幫忙承保那些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為此至今仍爭論不休。

  美國的金融科技(FinTech)創新,確實使得美國金融業走向科技化,但由前面FANG的例子能知道,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用不到太多人,需要的是伺服器跟更快速的CPU,GPU跟其他運算體系,跟雲端的設備和相關軟體服務,Salesforce方興未艾,Amazon的AWS,以及Oracle跟Microsoft類似的雲端系統管理與資料處理系統,都已是市場主流,電子商務與電子交易活動的高頻率,讓眾人見到伴隨著的是更多實體商家的倒閉與關門。美國越來越不需要便宜沒有生產力的員工,一知半解等於完全不懂,員工需要具備的能力門檻已被無形中提高許多,必須有能力自行進行問題處理(trouble-shooting)以及相關工作,為此美國的金融業面貌,已全然改變。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因FinTech出現不能拆解瘦身,也更無法雇用更多人,過往消失的金融工作已全然消失不復見,未來如果Blockchain有天真正上路,開始運作,美國金融業中,後台(back office)交易與處理人員會有更大的失業潮,連全球這幾個大型的會計事務所的審計與相關會計處理工作,都會跟著消失,全部用機器與Blockchain紀錄碼來替代,全面進入電子化的時代將使得未來的世界很恐怖,反觀,歐洲卻仍然停留在小型規模銀行政府保護中

  歐洲不顧Basel III的要求,斷然拒絕美國與相關金融監理者的要求,不願意要求這些金融機構合併,也不敢要求這些金融機構提高資本準備,甚至是進行Bail-in(與Bail-out不同的地方,在於金融機構用自己股東的資金來沖銷呆帳,因此股東的每股股份價值將因Bail-in大幅縮水,而且會因此少收很多現金股利,Bail out過往是政府出錢幫忙,今天Bail-in是股東承受痛苦,公司淨值大幅縮水,來降低自身呆帳與負債),金融問題至此變成政治問題,因為股東收入減少,會跟政府抗議,歐洲很多小銀行的股東眾多,都是小額集資來的,一旦Bail-in後,自身資產大幅縮水,勢必藉由投票來讓政治更動盪,歐洲如果真的開始進行金融機構的Bail-in,失業率必然會更高。

  感覺上,FinTech並未替這個世界帶來新幸福,只帶來更多困擾與傷心更多家庭失業,更多人們失去生活重心,更多人陷入困境,資本密集與設備自動化機器密集的時代,將使人們更加無力存活於世界中,或許該回到以前,將手機關掉,將電腦銷毀,盡量用紙本,盡量用人工,盡量讓大家都有工作,盡量讓人活得有一點點希望,或許那才是FinTech給我們的真正啟示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西元2014年10月14日時,在這個部落格曾經替Jean Tirole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感到高興,也寫下以下的這段話:

  在此處,不能免俗的還是要提及今年的遺珠之憾,那就是跟Mr.Tirole合作多年的Mr.Holmstrom,畢竟LAPM(Liquidity Asset Pricing Model)是Mr.Tirole與Mr.Holmstrom在MIT所鑽研與發展出來的重要理論,在經濟與財務上都有其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那也是Mr.Tirole的財務理論一書中經常提到的重點之一,或許在很多年之後,我們能夠見到Mr.Holmstrom也能拿到他心中的桂冠-the Nobel Economic prize.只是Mr.Tirole畢竟是目前財務經濟或財務賽局理論中最重要的學者,一個人拿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實至名歸的.

********************************************************************************************************************

  或許瑞典央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成員,有見到上面那段話,在西元2016年的今年,就頒獎頒給Holmstrom先生跟另一個名氣也很大的Oliver Hart先生,這些人都是契約理論的專家,也是著作等身的學者,所有人在念關於契約理論的文章時,總都得讀一讀Hart先生的文章,這些老一輩的學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會用非常淺白的文字,談論非常難懂的經濟學,Hart先生是其中高手,因此不用跑到Harvard或MIT,只要讀一讀Hart先生在美國各大經濟期刊文章,就能學到很多東西,文字是很好讀,也不咬文嚼字,卻發人深省,總是得讀讀這類文章,才可能繼續下去其他晚近的發展。傳統的主理人-代理人議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是透過事前契約(ex ante)的訂定來處理相關的企業發展議題,但是不完整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透露出的是契約簽訂與安排必須是定期調整與具有動態性的(periodic and dynamic adjustment),此時不完整契約的相關議題,方能得到真正的解決,換言之,不完整契約的處理方式是透過企業成立之後(ex post),就是一般契約簽訂後,透過經理人針對實際企業運作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調整的方式當然是採用動態契約的方式,來幫助企業發展,因此不完整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的相關議題,一般又稱之為動態契約(dynamic contracting)議題,這也是Oliver Hart先生的主要貢獻,特別是在關於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方面,目前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很複雜,需要採用動態契約(dynamic contracting),運用績效獎勵的薪資機制(performance-based reward, not fixed payment reward),安排現金流量與所有權移轉獎勵,方能較適合變化多端的產業,以利相關發展。

  另外,早期Olover Hart先生讓人印象深刻的文章,是他跟S.J. Grossman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 Vol. 94, no 4.的那篇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當時覺得這篇文章並不長,卻設計的很精巧,當時第一次念的時候,覺得跟在高等個體經濟學課本中,關於企業寡占(Oligopoly)常用的兩個企業寡占的模型很相近,覺得很親切,那是篇很好的文章,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是這個PDF檔很大,因為是用掃描存檔的,每次都讓人很頭大,隨身碟常常為了裝這篇,要很多空間。

  從這裡,馬上發現又發現一個遺珠之憾,那就是Sanford J. Grossman先生,他也沒拿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太多的經濟學者,都是可以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這點中國(大陸)就比不上,因此中國要謙卑一點,中國的發展在很多方面,特別是人的素質,還是落後全世界很多的。Grossman先生是很會寫文章的人,很多文章也都發人深省,其主要焦點是金融市場與相關參與者的互動,也曾經寫過關於金融市場避險與相關的文章,算是公司理財領域中多產的作家,跟J. Stiglitz,O. Hart和R. Shiller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合寫過文章,也是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財務主流期刊的常客,如果諾貝爾獎委員會有見到這篇文章,或許下次可以考慮頒一個Nobel Economics Prize給Grossman先生。

  本來以為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是Richard Thaler先生,知道他一定不會是獨得的,R. Thaler先生如果得獎,一定是跟幾個對行為經濟財務理論有貢獻的學者一起得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比較偏好給會寫漂亮數學式子來談經濟學的學者,R. Thaler先生比較吃虧,很多實證經濟研究,多半有點無俚頭,從很多生活細節中觀察,再加以歸納,但這也是為何在金融市場中,很多大家以為沒有相關的事件,卻會在同時一起發生的理由,因為人的行為與情緒,正左右著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化,人們的以為其實是金融資產變動的主要驅動者,資產價格的變化不盡然完全取決於財務會計那套計算原則,只看現金流量跟產業可預期性,很多時候取決於人們的認知偏誤與投資行為偏誤,而觀察歸納行為經濟學家來說很重要,行為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的發展也正取決於觀察和歸納,晚近個人也跟其他人,發展一些從R. Thaler提出想法進一步延伸的相關實證,用的可是嚇人的統計跟計量方法嚕。

  這樣會不會一下子提太多人??等一下沒得獎別怪我。過往也曾說過Gene Fama該拿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是因Gene Fama在學界有點霸道很多學者一聽到別人詢問這個,都搖頭說不好,所以Gene Fama遲遲沒能得獎,等了很多年後,才終於跟Robert Shiller等人一起拿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見學者不只是做研究,其他如指導學生以及做人厚不厚道,其實都是得不得獎的重要考量。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