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財務金融與總體經濟面面談 (1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元的走貶

  美元的走貶是為了自身企業的海外獲利,最重要的當然是為了美國的股市與債市,以及全球的通貨膨脹,美元走貶可能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持續走揚,新興市場國家因油價上升的衝擊,將因匯率走升而相抵,同時美元走貶若能成功帶動油價不會驟降,對於美國能源類高收益債券的衝擊也會變小。

全球的困境

  美國Fed的QE,中國大陸的QE,日本央行的QE跟歐洲央行的QE,都使得金融市場超越的自身能有的負載,目前全球有超過十三兆的政府公債,進入實質負殖利率的情境,換言之,購買這些公債到期依照原幣別的計價是一定會賠錢的,但是人們還是持續購買中,因著歐洲各國必須滿足歐元區的舉債上限規定,歐洲央行目前面臨歐洲各國政府公債市場的供給有限,轉而購買企業債券,高品質的企業債券也出現實質負殖利率的情境,簡單的說,這些公司去市場借錢,完全不用還錢,還可以跟債權人收錢,因這些企業債券到期時只需要支付比當初借入還少的金額。

  這些舉措,可能導致全世界的房地產市場更為不合理上漲,過多資金因著追逐過少可獲利標的,使得金融市場很難出現大幅度回檔,除非是人為刻意地來回波段操作,全球企業實際投資不足,使得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增加不多,更使得全世界企業投資多裹足不前。

美國的困難處

  最難的是,美國高資產者的消費與投資不足,已使得貨幣流通速度大減,M*V = P*Y,因此V = (P*Y)/M,貨幣流通速度V明顯受到產出與貨幣供給量擴增的影響,但是今天我們見到貨幣流通速度V的數值是減少的,只是明明歐洲央行還在貨幣寬鬆,日本央行還在貨幣寬鬆,連中國大陸的央行也是暗著在貨幣寬鬆,貨幣數量M應該是增加的,貨幣流通速度V卻下降,很清楚的是產出Y明顯不足,因為物價P上漲不多,產出不足的可能原因來自於

  (1)實際製造業的萎縮,造成產出Y的增加不足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個人最不喜歡談論的議題,金融市場的波動,在很多國家與地區早與當地經濟情況脫鉤,很清楚的是,不論美國是川普先生當選還是希拉蕊女士當選,美國股市下半年都不看淡,甚至還有超過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漲幅,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次可是在美國央行跟監理機構的嚴格要求下,備足銀彈,目前美國的金融機構早已去槓桿跟增加資本,對美國與外界的借貸管控也很嚴,反倒是美國的P2P平台業者跟私募基金和避險基金借不到錢,目前都在研議併入銀行體系中,希望美國的銀行能夠提供銀彈給P2P的經營業者,而美國的頁岩油業者忙著炒作地皮跟其他,來支付自身債務,感覺上,這次美國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很徹底,但美國的企業股票買回的比重都有點太高,美國的製造業就業人數衰退不少,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很多,美國人的薪資水準,因為美國各州調高時薪而有所增加,但長期看來,美國人的收入還是沒有想像中的大幅增加,反倒讓人擔心美國的通膨率會提高,因此REIT跟TIPS都面臨投資人的拼命加碼,美股的本益比真的頗高,但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到原物料價格並未大漲,中國這次對於自身原物料的需求管控頗嚴,中國境內的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中國境內的基礎建設早已有些過度,中國對於原物料的需求已經大減,外加中國境內的原物料期貨交易所早已是避險的大宗管道,因此新興市場的股市,可投資的機會並不多,外加全球央行(歐美日中)過往的超級貨幣寬鬆與未來的持續寬鬆,使得全球流動性資金過剩到無處可去,能源炒一炒,黃金炒一炒,回頭再炒作一下新興市場股匯市,資金還是太多,實在不知道這次要用甚麼理由讓美國股市大跌。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脫歐,是不是件好事情?讓我們來看一下實際的數據。

  (1)英國為了不得罪中國,希望中國企業勇於前往英國投資,因此寧願放棄自身的鋼鐵工業!!Tata企業認為英國的鋼鐵產業完全沒有競爭優勢,將整個鋼鐵企業交給英國政府,完全退出英國市場,也撤退不管原來在英國的Tata企業員工。

    美國根本不理會中國,對中國的鋼鐵工業的傾銷,課徵高額的進口關稅,甚至限制相關產品與半成品進口美國。

  (2)英國這幾年的房地產價格已經上漲超過兩三倍,連荒郊野外的土地,都上漲數倍,英國人苦不堪言,不少英國人住在鐵皮打造的房子中,甚至有人買了艘船,直接搬進船裡面去住!

  (3)英國年輕人20-35歲的族群,超過六成的人沒有投票,根本不願意投票,因此造成英國年輕族群看似有72%的人支持英國留在歐洲,但是真正的事實是只有0.35*0.72= 25%左右的年輕人(20-35歲)支持英國留在歐盟,其他人不是反對,就是不投票!

  (4)英國的金融機構持有英國上市企業股份的比重不高,英國退休基金持有英國上市企業股份占全部資產比重不超過幾個百分比,大家都以為英國的股市並不具備這麼高的價值,也或者擔心脫歐成真,因此..,或許大家都認為英國必然脫歐!

  英國脫歐,固然英國的匯率大幅貶值,但英國的鋼鐵業或許反而獲救,英鎊大幅貶值,必然使得英國鋼鐵工業的全球競爭力大增。英國的房價已高,此時英國房價大幅縮水兩成五到三成,英國年輕人就不用住在鐵皮屋跟船艙裡,或許能有個家可以睡覺。英國的外來移民可能因為英鎊貶值,而感受到英國已無賺錢機會,還不如回家鄉打拼,英國外來人口將會大幅減少,英國人就有相當多的工作機會出現。

  此時中國敢進行對於美元或是歐元的大幅度貶值,中國必然面對另一波匯率危機與大量的資金外逃,中國就會是全世界另一隻黑天鵝發生地,但是很不幸的是...我們正見到中國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正在悄悄貶值中!!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西元2016年的三月,全球金融風險持續變化,東歐的匈牙利緊接著西歐先進國家,也開始實施負利率的貨幣政策,全世界採用負利率貨幣政策的國家越來越多,日本在西元2016年二月份發行的政府公債,到期殖利率為負值,當這些新發行的日本公債到期時,投資人將領回的資金遠比當初投資的本金還要少,過往以債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商品建構的投資組合,已無法見到波動小的政府公債提供報酬,投資人可能面臨所投資的本金血本無歸,此類政府公債在到期時,因為被政府扣除掉利息,投資者無法拿回當初投資的本金,此乃所謂負利率的利息扣除。

  美國的央行主席J. Yellen女士,此時顧不得國內通貨膨脹的升溫,與美國經濟的復甦,為求金融市場的平穩,冒險希望壓低美元相對於各國的匯率,期望資金能夠重回新興市場,幫忙拉抬全球的金融市場,同時讓美國的跨國企業,在財務報表紀錄上,能夠因為美元弱勢而能見增長,此舉無異向世界說明,先進國家中,全世界目前只剩下美國是可以投資的標的,其他新興國家與中國,甚至是歐洲和日本,有的已經是債務纏身,有的則是負利率貨幣政策區域,即便歐洲或日本各國仍有不少企業有智慧產權的優勢,但全球貿易量急速下滑,各國都不敢貿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而各國的財政情況也多所惡化;美國Fed此時如果為求降低自身的通貨膨脹而大幅度升息,只會使得全球貿易交易量更為惡化J. Yellen女士冒著美國出現通膨加溫,期望拉抬全球的金融市場,眾人可以預期超跌的新興市場貨幣匯率回歸平均(mean reversion)緩步升值,同時預期美國與歐洲等先進國家高收益債券的價格回升,以及歐洲銀行類股的次順位(cocos)債券和股票價格回升的情境,當然,這次需要較長時間來完成。

  預期今年,美國的失業率將因勞動參與率的提升而逐漸加溫,即便美國仍有每月超過20萬人就業,但美國的失業率或許會重新回到5.2-5.3%左右,同時美國的服務業吸納的就業會持續加溫,但此舉也表示很多低工資的服務業確實有就業增長,但是美國的實質薪資增速,或許會放緩其增幅,甚至是持平。而中國的失業率可能在今年五六月之後就會持續增加,因為服務業的人力吸納有其極限,即便是經濟持續增長,就業從製造轉型為服務,但服務業的薪資水準仍面臨考驗,中國的進一步增長可以預期,但跟過往必然大不相同。

  最讓人驚訝的是印度或許才是今年的另一個焦點,在東協之中的緬甸泰國,也值得眾人期待,反觀新加坡或是其他東協國家,將是表現平平的市場,最重要的是台日韓的金融市場,將不會有甚麼令人驚艷的表現,只是外資儲存金錢的地方,原因無他,因為香港已經陷落,香港在中國的強力介入下,外資一點都不敢再將資金放在香港,作為亞洲的管控地點,反倒是退守台日韓菲四地,重新進行相關的投資與資金配置。

  拉丁美洲,最讓人驚豔的國家不是巴西,而是阿根廷,這是一個重新能夠對外募資的國家,經過2001年債務所以引發的外資禁止國債發行(Holdout)的廢止後,阿根廷重回世界金融市場,因為過往匯率貶值甚鉅,外加自身高通貨膨脹,如今重回國際金融市場,通貨膨脹將因外銷出口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重新募資而慢慢降低,預期阿根廷未來將有不錯的經濟表現。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經濟目前,除了美國之外,確實走向衰退的階段,當然很多人都預期中國跟印度還是會繼續發展,特別是印度的發展,是眾人目前的期待,只是不論是中國的共產主義還是印度的社會主義,其實都有非常濃厚保障當地地方企業的氛圍,甚至是對於國際企業的不歡迎,印度在很多法規與觀念上的不健全,都可能是目前印度發展的困境,而中國發展固然已有相當大的不同,在科技上,中國拼命發展大數據與相關電子商務來創造就業,但中國的傳統製造業技術不夠進步,大量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國際上找不到銷售地,這些都是中國的隱憂。在中美印三個國家中,只有美國是完全採用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調節原則,來進行經濟的發展和調控,中國目前印度未來可能的產能過剩問題,終究都還是必須透過市場的供需來調節。

  今天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因經濟結構的調整,雖然債務纏身,但相對於其他國家跟地區仍能活得下去,中國可以採用人民幣融通的方式來解決人民幣計價的債務,美國的經濟成長率仍高於2%-2.5%,因此能採用持續轉型就業與經濟調整,讓自身債務慢慢得到償還,美國因為市場機制的緣故,美國的高負債公司所發行的債券,目前已透過違約與重組打折的方式,開始降低債務的水準,這是自由經濟市場的債務重組方式,美國境內的高收益債券今年的違約率勢必遠高於過往幾年,從這裡不難見到,美國企業的債務是靠倒閉或重組來得到喘息;同樣地,中國境內的工業生產廠商,也面臨到自身債務高的問題,但中國大陸政府會採用印鈔票與要求銀行出來幫忙重組協商的方式,讓這些問題變小,簡單的說債務還是靠政府出錢或是銀行幫忙重組得到喘息,從這裡已透露美國與中國大陸都無法再用推高自身債務的方式來幫助自身經濟成長,以及刺激全球的經濟增長。

  美國的失業率逐步下降,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因為就業增加而持續攀升,美國是全世界唯一出現較明顯通貨膨脹的國家(另一個可能的國家是英國),而且在近期看來,還可能是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反觀中國大陸,因為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都大幅度貶值但中國沒有,因此中國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嚴重衰退,對很多新興國家的進口,其衰退程度卻沒有超過原來的一半,中國大陸面臨出口創匯急速降低的情境已越來越明顯,中國即便人民幣不貶值,放眼未來,中國的進口衰退幅度只會更大,新興國家依賴中國的程度只得被迫更小,中國勢必得降低更多對於新興國家的需求,除非中國能夠從美國賺到更多美元,目前看來,過去一年,其實中國從美國賺到的錢,大部分都拿來彌補從新興國家的進口,而中國對於新興國家的出口大幅度衰退,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總的來說,美國對於新興國家的需求不高,但美國對於中國的進口需求高的原因,來自於美國企業大多依賴中國生產,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使得中國有多餘的美元可以從新興國家進口,這是過去一年能夠見到的。

  反觀歐洲,因為失業率高漲,外加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價值的商品,全世界能夠吸納這些商品的除了有錢人之外,大抵上就是需要這些產品的全球大企業,只是歐洲失業率這麼高,很多歐洲人都依賴政府的補助活下去,短期內,歐洲的通貨膨脹是很難見到的,除非歐洲的失業率大幅度降低,歐洲百姓的收入因為有工作而提高,否則歐洲各國的通貨緊縮將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而日本,其實工業生產雖然總算見到三個月(2016/3)以來的正成長,但是日本相當多出口地是美國,新興國家甚至是中國,因此日本其實也依賴美國與中國的經濟增長,日本的成長還是與中國跟美國採用負債融通息息相關。

  目前,中國已累積超過二十五兆美元的債務,而美國已累積超過十九兆美元的債務,很多專家學者以為只看債務水準是不公允的,應該看債務占GDP的比重,如果是如此,中國債務占GDP比重至少介於兩到三倍之間,相對來說美國的債務占GDP比重尚未到一倍,只是兩者的債務都已經高得驚人!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三跟第四分別是日本跟歐洲,全球的經濟成長在可見的未來,仍然有賴於中國與美國的負債融通,而臺灣仍然需要中國與美國的市場,才可能有較為像樣的生存,這些都有賴未來新政府,如何從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找到能跟中國與美國互補的產業發展策略,以幫助對於中國跟美國的出口,使臺灣的經濟成長率能夠突破目前一個百分點左右的困境。

  新興市場的問題很大,很多歐美的學者研究,如果將中國從新興市場去除,其實新興市場國家的成長率並不見得比美國或是歐洲國家來得高,很多國家過去一年的經濟成長都是負值,而且持續衰退中,巴西,俄羅斯,土耳其,南非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大抵上因為過往美元貶值,很多當地企業大量借入美元計價的債務,如今隨著各國擔心自身的外匯準備會用罄,透過貶值來降低外匯的流失,這些國家的企業持有的負債是美元計價,但是賺到的錢是當地貨幣,而當地貨幣持續相對於美元走貶,長此下去,自然可能越欠越多,最終走向重組或倒閉的情境,可預見的是,這些企業的債務支付能力必然大幅度降低,除非能夠增加對美國的出口。

  中國大陸去年一整年,中國境內企業拚著老命打消美元計價的負債,將其轉換成當地貨幣-人民幣,因此使得中國的外匯準備連帶降低不少,只是目前粗估中國境內企業的美元計價負債仍高達三千億美元以上,這些企業所賺得的若不少是美元計價的收入,其實與無妨,只是如果賺得的金錢多為人民幣計價,而支付的負債是以美元計價,勢必考量美元準備大量流失的問題,在目前中國政府持續保護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或許這樣的問題是還好,只是終究中國境內的企業還是必須降低美元計價的債務,改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務來進行自身融通,才可能使得自身的償債能力增強。

  去年一整年,大家關心的不外乎新興市場國家企業與政府的美元償債能力,以及石油價格對於這些國家賺取美元外匯能力的影響程度,只是這些國家目前看起來,都是利用大幅度貨幣貶值,來降低美元外匯準備的流失,這也是這一年多以來,眾人遲遲不敢投資新興市場的主因。另外,美國的薪資增長速度雖慢,但是卻持續成長,而美國的就業人數仍持續攀高,今年預期仍會有超過兩百到兩百五十萬的美國人能夠取得正職工作(full time jobs),如此一來,美國和英國都會是少數有通膨出現的國家,只是美國境內的通貨膨脹可能會非常嚴重。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西元2016年二月的今天,美國已脫困於西元2008年的困境,經濟早已邁向復甦之路,雖然美國政府的債務仍高達十九兆美元,而且持續攀升中,但美國經濟已經完全轉型,在西元2008年之前,美國的石油超過三分之二以上仍需要進口,今天美國已經是全球頁岩油的最大生產國,石油產量一度是世界第一,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在西元2008年之前,美國大部分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都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標準化商品,而是金融市場中幾個大的交易者自己私底下完成的交易,而今將近八成以上的信用違約交換(CDS)交易都在交易所中進行,金融交易的標準化與全面透明化已是美國的既成事實,美國有Volcker Rule與Dodd-Frank Act,外加歐洲過往一直在推動的Basel III和晚近的Basel 3.5,都對於金融機構有更嚴格的控管,美國,英國與歐洲的投資銀行都在萎縮,過往投資銀行因為缺乏管理,總能夠找到很多金融漏洞進行全球性的交易,比如最早在西元1980年時的企業貨幣交換(currency swap)業務等,如今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已經越來越不需要投資銀行提供全球企業流動性的需求,在全球金融交易所中的交易項目多元且交易成本低的同時,外加投資銀行都在金融控股公司下,過往的投資銀行或者為合夥制抑或是透過金主挹注或自行出資來參與市場,而今都偏向用存款戶的錢參與市場,風險不變的情況下,存款戶的風險大增,美歐的金融監理主管機管只能對投資銀行業務採用更為嚴格的方式管理,使得投資銀行業務慢慢減少。除了購併業務之外,全球很多新成立有前景的科技公司,其市場價值估計超過十億美元,因股市情況不佳都不急著上市與掛牌,這些公司被稱為獨角獸(unicorns),背後也都由私募或創投基金(PE or VC)或是長線資金投資人予以協助,而其終究還是會上市。

  過往投資銀行金融創新角色,已經由FinTech類別的公司所取代,其中包含有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的自動投資導航員(Robo Adviser),以及能夠讓交易成本降低且交易機制完備的交易平台(Blockchain trading platform)等,值得一提的是Blockchain交易平台目前已經為Nasdaq所採用,還有P-to-P的個人借貸平台,以及創新產業相關的金融創新,都使得全球的金融邁入另一個時代,至此投資銀行在金融新上已全面消失,而法律目前尚未觸及或監理機制不夠完備的新金融創新,正透過Fintech與其他新的電子商務交易平台(比如uber或是其他)與持續技術研發進步的科技公司來展現。這就是全球的新趨勢,您跟上了嗎?!

  目前全球經濟的焦點還是在中國身上,中國大陸依然落後,中國大陸企業透過過往累積到四兆美元的外匯準備,進行全球性的購併,中國大陸已經是美國外人直接投資(FDI)在投資金額上的第一名,透過買下國外體質佳且能產生足夠全球現金流量的公司,來替代在中國大陸負債累累的母公司,希望透過海外公司的購買產生出足夠的現金流量,以取代在中國大陸境內營運情況不佳或奇差的母公司,即便這些購併公司在中國大陸境內排名都是數一數二,但是其實這些公司的負債資產比都超過眾人的想像,如果這些公司在歐洲跟美國,不少早已是屬於垃圾等級的公司,因為負債資產比的數據極高,但這些公司在中國大陸境內由地方或中央政府支持,因此能夠拼命購併歐洲與美國體質好且有前景的公司,希望透過全球化的銷售與中國自有的內需來獲取利潤,在可見的未來,中國未來自然不需要花費更多外匯來購買這些公司的商品,這裡面包含能源原物料類的公司,半導體的公司,農業種子公司,汽車公司,飛機零組件公司,以及中國大陸非常需要的農產與動植物商品公司(包含小麥,肉類,生鮮蔬果,以及其他中國需要的農產品)。

  中國大陸正在拚著老命善用自身的外匯準備購買全世界,這也是中國大陸很神祕地在過去一年半之中,讓自身的外匯準備少掉了超過一兆五千多億美元的原因,而這些相關的購併其實美國人都知道,也都很清楚這些購買者的中國大陸企業體質不佳,因為大多是國營企業(SOE),甚至還知道這些公司是那些省級或是市級還是中央級的政府所支持。總之,中國大陸正在用自身的外匯準備,買進全世界中國大陸未來始終都需要的公司,以降低未來中國可能耗盡外匯準備的風險。這是中國大陸長線的盤算,也是中國大陸騰籠換鳥計畫的進化版本,本來期望的是臺灣跟其他華人圈企業的幫忙,讓中國能夠順利轉型,但是中國必須發展自身的服務業來替代自身生產品質不佳且產能過剩的工業與製造業,而中國大陸目前需要的精密工業與相關工業4.0的產業與企業,臺灣並不具備,況且中國還需要食物與能源相關的企業,因此透過全球的購併是最簡單的方式,只是目前歐洲與美國的股票價格都已經有點貴,甚至有人以為全球目前的股災正能提供中國大陸企業利用這些公司股價便宜而能進行相關購併,或許在全球股災後,中國大陸會更瘋狂地購併全世界的企業。總之,中國大陸正在全面走向全世界,不管我們在乎或不在乎,也不管我們選擇接受與否,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中國會研究看看哪一家美國或是歐洲企業嘗試併購那些公司,如果失敗,中國大陸就會試著去購併這些沒被合併成功的企業,比如之前美國的孟山都(Monsato)併購瑞士的Syngenta失敗,於是中國大陸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ChemChina)就接著去併購瑞士的Syngenta等等,其實都說明中國大陸正在用自身豐厚的外匯存底併購全世界,最終自然是以這些子公司的營運模式取代中國母公司的營運方式,來達到現代化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大量減少中國大陸未來需要透過耗損外匯準備進口這些公司的產品,而是用中國持有的方式來降低外匯準備的耗損,當然這些歐洲與美國企業願意賣給中國大陸,自然是因為這些企業也因此取得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門票,一但中國大陸取得這些公司的經營權,這些公司在中國就會享有別家沒有的特權與商品銷售權,比如Syngeta在種子市場中過往是與美國的Monsato,德國的Byers等公司相互競爭,如果成為中國大陸企業的子公司,自然中國會想辦法讓其他企業進入不了中國,讓Syngenta的種子獨占中國大陸的市場,這也是美國與歐洲公司所擔心的,未來也將引發新一波國家與企業的相互角力。

  這是新一代的中國夢想-讓全世界走進中國,透過的方式是中國企業的全球併購,而這也是美國與歐洲目前所見到的事實。只是從西元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震天喊的"新中國",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中國大陸的毛主席是個可怕且不懂金融科技和國家創新思維的人,超英趕美,人民公社,三反五反到之後的文化大革命,說穿都只是為個人的掌權與坐穩中國大陸皇帝而已,人民流離失所,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創造出上億人吃不飽穿不暖的紀錄,在文革時期甚至出現死人沿著黃河與長江流到出海口甚至是香港的局面,整條河都是浮屍,"新中國"從來都沒有在中國大陸出現過;直到美國人介入中國大陸之後,努力幫忙中國進入國際社會與現代化,中國才因著鄧小平先生的改革開放,慢慢擺脫貧困,過往美國企業甚至強迫臺灣企業必須西進中國大陸,將生產設備搬到中國大陸,教會中國大陸人甚麼叫做生產與品管,之後臺灣人還教會中國大陸人該如何炒地皮跟集中財富,直到近年來甚至中國大陸人也仿效臺灣人,開始囤積美元,放棄過度發行與印製的人民幣。

  回頭看臺灣,要不是美國幫忙,韓戰與越戰的衝擊讓美援進入臺灣,臺灣過往只能活在那個拖著六十萬人來陪葬的老蔣手裡,這個傢伙也是個可怕的傢伙,228,白色恐怖到雷震案都是可怕的過往,要不是有美國人的要求,很多的荒謬都是可能的,當時臺灣多次台北市與高雄市的選舉都是在美國人的要求下,才讓選舉結果能夠公平公布,本來占多數的人投票要輸就是件荒謬,臺灣的總統本來就該與美國一般,是在臺灣本地出生的,沒有在臺灣本地出生做台灣的總統,也是極為不可思議的,老K黨本來早該改變或是乾脆自己消失算了!要不是從美國回來的財經學家,和當初從中國大陸撤退的無私技術官僚,臺灣今天根本不可能是這樣的局面,其實除了美國幫忙外,其實當初的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企業經營方向)甚至是俞國華(外匯準備管理)等這些技術官僚,對於臺灣的貢獻都遠比其他人多太多,因為臺灣人在很多地方也是自私可怕且無知到極點,這十多年下來的經濟政策和實作上的錯誤發展,以及神經病且文革式的政治自殺行為,都使得臺灣越來越落後於世界之外,也不知該多說甚麼。當然期望聰明有智慧的蔡未來總統,秉持清楚的腦袋好好改進。

  總之,目前已經見到中國前進全世界,而且持續瘋狂採購中,中國是美國FDI的第一名,也是德國與英國FDI的前幾名,或許中國也希望成為日本FDI的第一名,但因日本不肯,所以中國大陸才會有後續的瘋狂舉措,也實在不知該多說甚麼。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西元2008年美國所引起的金融風暴後,在西元2012年時,又有一批總體經濟學界的學者將過往西元1935-1936年Irving Fisher所提出過的Chicago Plan拿出來討論,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總體金融體系,只是在西元1936年的當時,全球的金融市場沒有像今天如此複雜,也沒有這麼多金融工具可避險,套利和投機,當時的各國央行也沒這麼多政策工具可運用,光是歐元區與美國,目前可運用的總體金融調控政策工具已有好多種類,那可能是Irving Fisher所不曾想像過的。

  只是Chicago Plan的基本精神,是希望透過一個金融體系的建構,避免金融機構透過借貸所產生的過度信用與貨幣的創造與緊縮,所造成過度的景氣循環效果,在今天,不論是Basel III還是Dodd-Frank Act,其實已有不少關於針對金融機構信用創造的逆景氣循環機制(Counter-cyclical mechanism),比如針對金融機構要求其在持有較多風險性資產時必須有更多的資本準備,又或者要求金融機構將回存央行的金額與比重提高,抑或央行針對特定產業或地區進行選擇性的金融管制,甚至是要求金融機構發生風險與資本準備不足時,其發行利息較高的次順位債券必須等同於股權,可用來稀釋金融機構資本不足或透過將其轉變成為股權來降低負債,甚至是作為資本不足的沖銷準備,這些都是國際金融市場中主要金融機構所面對的要求,過往很多航空與依賴特定資產發展的企業都因為新的會計準則而在會計處理上有所改變,以後將越來越難見到營運租賃(operating lease)的會計計算情境,取而代之的是金融租賃(financial lease),所有相關企業都必須將過往透過租賃但實際是持有的資產負債表外資產,重新放進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表外的重大資產項目未來將不復見,或許這樣的情況能使得企業真實獲利得到展現,透過適當準則的要求來適當估算其所持有資產與負債的真實價值(當然這其中有好有壞,畢竟是風險性的投資,如果能夠早一點將利潤分給股東,自然是大家所期待,這也是當初operating lease的本意,只是因為企業過度採用,扭曲企業的價值,反倒使得這樣的美意,未來將會被迫消失),而這樣的走向想必也不是六七十年前的Irving Fisher在當初所能想見,更不是不太熟悉目前財務會計新發展的總體經濟學者所能想見,但卻是無比真實的大變化,而企業的價值估算,其實已經與過往大不相同,這也是目前很多人都在討論P/B這個數值是否已經隨著新財務會計準則的出現,該有非常不同的變動,過往市面上各企業關於的P/B值計算,是否在未來會隨著準則的實行,而與過往有很大的出入。

  Chicago Plan的基本操作準則是,希望透過由發行政府擔保的債務型態,來避免金融機構透過信用借貸方式所創造出來的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的交叉影響(intertwined liquidity and credit risks),透過適當的機制設計,將金融信用創造所產生的信用風險與其背後金融擔保資產的創造所面對的流動性風險兩種發展過程加以分離,使得相關金融監理機構能夠針對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進行各別管理,金融擔保資產的創造,在Chicago Plan中,能夠與之後金融機構透過信用借貸所進行的信用創造過程各自進行,如此一來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自此將能各自考量,而不會產生因為流動性不足造成信用風險,抑或是信用風險增加引發流動性風險的出現。

  甚至更有人以為美國近幾年的QEs與其相關的實作,正凸顯出Chicago Plan的運用,希望透過政府擔保的金融資產發行,來降低金融市場中流動性不足所可能引發的信用風險,以此作為美國金融體系重建的開端。

  回頭談Chicago Plan的計畫可能出現的問題,其實還是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的議題-道德風險與逆選擇的問題,以及信用風險很難與流動性風險加以切割的議題,很多時候企業的蓬勃發展正是因為市場的流動性夠多,因此能夠很便宜的取得融資,在金融市場中當資金成本夠低,即便是風險高的事業還是可以生存,一旦企業站穩腳步,能夠透過事業體產生出足夠的現金流量,營運資金因此豐沛,信用風險也會因此越來越低,這也是美國QEs實施的原意,那就是透過流動性風險的降低,期望進一步降低企業所面對的信用風險與融資成本,只是如此一來,也可能使得長期未能有顯著獲利的殭屍企業得到長期的喘息機會,固然就業能夠維持,但是卻讓金融市場無法透過利率增加,來篩選出體質真正強勁的企業,有可能使得整體社會的資源被浪費掉,這也是美國近年來Fed必須升息的原因!這其中卻也透露出美國Fed升息,可能造成的幾個結果,首先,就是流動性的議題可能因為信用風險增加而出現,企業可能因為無法取得便宜融資,即便是長期看好的產業,還是會因為流動性不足而出現信用風險,因此造成黑字破產(資產大於負債,但是短期營運資金不足,因此出現破產);再者,信用風險的評估跟著企業發展的階段有所不同,不太賺錢的企業,有可能是因為目前景氣循環的階段,造成它不賺錢,一旦景氣循環邁入另一階段,這個企業就可能賺錢,因此使得這個企業在不同景氣循環階段當中所面對的信用風險不盡相同,這也使得信用風險這個指標無法在固定機制設計的Chicago Plan中被衡量與界定,企業所面臨的信用風險,會隨著金融與總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信用風險的變動是可以採用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或者說是用幾個常用穩定態的隨機過程,來加以描述,但是信用風險所面對的外生風險因子,卻是很難量化,必須針對特定的情境各自考量,一般化的機制設計可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投資銀行,長期投資的資金或私募基金在此處就有它的重要角色,透過其長期投資來降低企業發展上所面臨到不同階段的信用風險變動是必然。只是回頭看,齊一性設計的Chicago Plan就必須是一個動態的調整機制,不斷增加或緊縮政府擔保債券的變化來調控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這個份額與金額的決定,其實必須透過市場機制來達成,有志之士固然能夠推演出增加或是緊縮的可能方向,但是金額還是需要由金融市場來決定,I. Fisher先生當初提出的金融機制,比較類似於由央行來主導金融體系的架構,但是在實務上,央行對於實際金融情況的掌握,過往還是透過指標來了解,有可能這些指標都是落後指標,領先指標的制定通常需要實際金融市場的試煉才可能出現,而且隨不同總體情境變動而有所不同,這樣的推論讓我們知道很多時候央行是無法在事前透過領先指標來即時調整貨幣政策的,這是過往Chicago Plan的不足之處,簡而言之,就是如果央行想採用QE的方法來進行金融市場的重建,可能會遇到金融市場缺乏一個動態自我調節的內生性機制來幫助Chicago Plan的執行。

  從上述的分析不難發現,Chicago Plan希望透過適當的信用創造機制與其背後擔保機制各自創造歷程,來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其實還是會遇到不同金融資產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難以分離老問題,因為市場中很多信用風險的起源正是源自於流動性的不足,而流動性的不足很多時候是因為投資者不願意將資金投入相關市場當中所造成,其背後擔憂的正是相關金融市場商品背後所面對的信用風險,而那正是Chicago Plan所面臨的問題,這也同樣是美國多次QEs之後,總有人以流動性堪憂為理由,不斷催促美國Fed再次進行QEs,只是特定市場流動性不足,很可能背後的原因是金融市場參與者因為各種風險的考量,而不再願意參與所造成,此時透過Fed不斷進行QEs,是否跟中國(大陸)不斷用公共建設來帶動經濟成長背後有著類似的矛盾-政府用自己的手去過度干預市場,至此其實已是很難再進一步去思索的難題!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過往常愛開玩笑,喜歡用self-fulfilling prophesy這樣的說法,總愛說都還沒給prophesy,何來談怎麼去Self-fulfilling呢?有趣的是,過去從西元1988年之後,國內外多次的選舉評估,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像著了魔似地預測精準,恐怕有點變成全世界最長壽的章魚阿伯!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不開玩笑,回頭談中國(大陸),大家都說中國大陸的外匯準備急速下降,搞了半天,中國大陸的外匯準備跟當初日本一樣藏私於民,外界評估日本私人與企業擁有的美元資產,大約是日本政府的三到四倍之多,簡單的說,藏私於民就是國家的外匯準備被有關係與能力的企業與個人透過各種方式換去,因此在中國大陸的外匯準備急速下降的同時,我們同時見到幾個有趣的現象....

  (1)美國最大的FDI國家是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近年來瘋狂地購買美國企業,最新的資訊是中國的山東海爾(Haier)購買了GE的廚房家庭設備,而且這次中國(大陸)的海爾跟當初中國吉利汽車一樣,讓GE的原班人馬繼續經營,大家都見到吉利汽車提供金援給Volvo之後,不但讓Volvo起死回生,還跨足過往BMW跟Benz擅長的車型,也跟Toyota短兵相接,Volvo在美國的銷售數量確實越來越高

  (2)中國(大陸)仍然是原物料的大進口國,因為高速鐵路還在建設,而中國(大陸)正準備幫印尼和東歐國家建新的高速鐵路

  (3)中國(大陸)境內企業債台高築,外界估計其規模可能高達24兆美元以上,只是這些債務如果都是以人民幣的形式存在,中國(大陸)最終還是會以印鈔和緩步解決的方式來進行,因此....

  (4)中國(大陸)企業原來發行近9,000億美元的美元債券,目前已經大幅下降到四到六千億美元的水準,可見過去一年半,中國(大陸)企業已經深知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會貶值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因此瘋狂償還美元債務...

  (5)中國(大陸)在南海的人工島已經建好一條跑道,可以停靠大型運輸客機,而且正在建造第二條當中...

  (6)美國紐約與西部幾個大城市,不少高級飯店的持有者都是中國(大陸)企業,包含華爾道夫酒店...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銀行在2014年第四季計算了下面的數據,紀錄的是個別國家以美元計價外債,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面已經包含當地企業的美元借款

    地區別   債務(十億美元為單位)   GDP占比

     中國                896                 9

     俄羅斯             597                32

     巴西                556                24

     印度                462                22

     南韓                425                30

     墨西哥             422                33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經濟發展至此,未來的挑戰是很多的,中國過往以大量投資帶起經濟成長的模式已經不再,但不代表未來不會仍採用相同的方式來拉抬經濟,同時中國自身的產業結構也正在改變,很多新的產業在中國隨著競爭與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熟,同時很多產業也正逐步走向消失,中國的污染問題嚴重,但是卻又不敢完全放棄,只能任由這些企業繼續生存,但卻無法有足夠的銷售來去化自身的產出,中國有很多半成品與成品的堆放地,很多鋼材與原物料中間品都是乏人問津,因為品質太差,但中國政府卻又不敢放任其倒閉重組,中國目前努力救失業,希望透過新產業的出現取代舊產業並沒有錯,但是目前中國仍然持續幫助殭屍企業活下去的論點,其實飽受質疑。

  就美國的觀點,不論是Google,FaceBook還是Apple,甚至是Microsoft等大公司,早已走入資本和設備密集腦力密集的時代,對於人力的大量需求是不復見的。很多美國經濟學家發現美國的高科技公司,還是持續僱用,但相對自身市值與利潤的成長動能的來源是科技的創新與觀念與網路實作的創新,需要僱用員工的數量是大幅降低,美國的科技業已經走向技術專精密集與資本密集的年代,透過大量機器設備的投資,新的資訊工程技術大量被運用,美國賺錢的企業能夠繼續持續不墜的主因在於新科技的研發與舊有特殊科技的大量實際運用,同時這些新科技的研發是侷限在特定少量增加的員工,美國的高科技公司雇用人數非常少,但是技術密集與新創概念的密集度越來越高,很多的技術都聚焦在科技自動化人工智慧上面,這裡面透露的是大量勞動密集的工作機會減少,而高價值的工程師不但專精而且人數需求並不高,最重要的是,美國自身的人才是不足,因此需要從歐洲中國俄羅斯跟印度等國家大量引進相關人才,只是目前美國的汽車產業也早已走向自動化生產,美國的汽車廠商還嚴格限制新進製造工人的薪資,跟相關工會協商,新進工人的薪資與資深工人相差很大,由此說明,美國各行各業的產業轉型很大,目前見到的勞動參與率大幅減少,與很多美國家庭的女性近年來都不樂於加入就業市場有關,因為就業市場的專精度很高,家庭主婦的能力不足,很多時候需要犧牲掉家庭與各方面的生活,美國家庭婦女一來缺乏相關的專業能力,再者也無法兼顧越來越複雜的社會型態,因此選擇走入家庭成為專門家庭主婦,這是美國勞動參與率下降的一大原因。另外美國這幾年家庭負債的比重已經逐年下降,因此採用信用借貸方式消費來刺激經濟的情況已經不復見,甚至美國金融監理機構進幾個月還罰Citi Bank好幾億美元,因為Citi Bank過往亂發信用卡,造成消費者信用卡負債過高,美國消費縮減的事實,從WalMart的成長性越來越低以及美國一元商店(Dollar xxx)的營收大量減少,就能看出,即便是便宜商品,美國家庭都買的很小心,這也是前所未見,甚至美國傳統的速食業也有很大的改變,越來越重視輕食與營養的速食文化,已經使得McDonald在美國的營收下滑,而且不少店都已經收掉,美國的速食文化走向專精與精緻化,這些都是美國的巨幅改變。

  反觀中國,中國過往的經濟成長建構在基礎建設的投資,這是對的方向,因為中國需要現代化,但是人謀不臧的情況很嚴重,中國未能採用市場化的自由競爭,很多建設都有過度支出的情況,浪費的情況屢見不鮮。如今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而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這些新的建設無法有效管理,以天津港大爆炸為例,只說明中國忽略軟體與人才的培育,因此無法有效管理這些建設.中國一味要求硬體的提升卻沒有足夠的人才與相關配套的管理,讓這些硬體的運用得當,這已經非常嚴重的問題,中國在管理上面嚴重落後歐美至少十數年,中國未來需要的是一套能夠讓人好好工作但無法上下其手賺錢的優良制度,美國採用的是公平競爭,但很多市場其實並無法完全採用這個方式,因此才有很多公益團體出現,但是中國自身的港口管理從天津港大爆炸中,不難一窺其嚴重的疏失,中國必須強化自身的管理與運營的能力,而且這些都需要很多專業的人才來幫忙,或許對於中國來說,那才是主要的就業機會-透過大量的培訓專責管理人才,來管理過往大量已經建成的硬體投資,或許才是中國降低失業率該走的道路,而不是一味補貼早該關廠與消失的殭屍企業。

  美國的經濟能夠保持彈性,都是透過很多企業的關廠與消失,以及很多新產業的雇用與發展,這樣的交替出現使得美國有新的產業與新的就業,只要新就業人數比新解雇失業者的多,就能夠是經濟持續成長,這是中國該學習的。觀念上中國該有的方向是放手讓企業關閉,以免整體社會的資源浪費,但同時思考那些產業仍需要大量的人力,透過教育或是在職的訓練,將這些人轉換到相關的企業去,透過這樣方式來降低中國的失業率,做到真正的轉型。否則中國未來的十年,將只是拚著老命的阻擋過往該關閉與倒閉的企業,如同日本一般,拚著老命,耗盡政府所有的資源在阻止-房價下跌與企業關廠,卻沒有發展新的產業,讓人們透過新產業的出現轉換跑道與改變就業,如果中國只是拚著老命阻止該倒閉的企業不倒閉,那政府就會不斷地浪費自身的資源,卻無法讓資源拚著老命用在新的發展上面,最終只會跟台灣一樣,政府一年耗盡六七千億新台幣在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養老退撫,但還不包含十八趴的利息支出跟其他相關的薪資支出,台灣的軍公教與其眷屬一年吃掉台灣上兆元新台幣的資源,因此產生出排擠效應,政府完全無法將這些資源用在發展新的產業上面,因此年輕人即便有高學歷與高知識,卻可能淪落低薪與無法發展的情境。中國該以台灣為鑑,戒之慎之.

  不可諱言,以美國為例,中國未來的失業率,將可能越來越高,因為中國會面臨跟美國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高度成長的產業需要的是極為專精且量少質精的人士,除非中國能找到需要大量人力或是透過部分專精人士的發展而能挾帶大量其他非專精人士的產業,如此一來才可能有高度就業的情況,比如過往台灣發展很多產業,因著產業的出現使得人口密集與需求密集出現,因此有住宅與飲食和相關消費的需求,很多不專精的人士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替專精者服務來賺錢生活。

  回頭看歐洲,歐洲其實走已走向如同美國一般的經濟發展模式,很多歐洲青年失業的主因在於對於企業發展的需求無法滿足,這些都使得歐洲目前還是停留在發展觀光旅遊業,因為這個產業的人力需求是高的,但是歐元如果過高,其實對於這個產業的發展前景並不好,歐洲的失業率高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歐洲政府的社會福利太高,如今都已經是債台高築,更無力採用擴張財政政策來幫忙經濟與就業,這樣的情況台灣也已經出現,政府的資源都花在退休撫卹上,根本無力發展新產業,新產業的投資很多時候也是需要政府大量投注資金,甚至該說是難免的浪費,但是卻能促進年輕人學習新的產業知識,最終透過知識與經驗的累積,來加速新產業的產值與發展,這是台灣這幾年做的最不好的地方。企業投資不足,而政府也沒辦法幫忙企業有新的投資。

  台灣跟英國與歐洲一般,越來越重視發放現金股利獎勵股東,讓大家願意多持有風險性高的股票,但是歐洲很多企業都是借錢來發現金股利,甚至是不再投資來發現金股利,這些對於未來企業的成長都是有害的,這點我們在台灣也能見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國跟歐洲的消費能力大減的情況下,台灣的經濟成長勢必還是需要跟中國掛勾,如何幫助中國成長來讓台灣能夠持續賺錢跟活下來,也是台灣該思考的。中國的紅色供應鏈或許是個大問題,只是真正的問題是台灣能否成為紅色供應鏈的一環,而且是關鍵零組件供應商的身分,那台灣也能生存,這也是台積電最終還是得去中國發展的主因,因為台灣的廠商必須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發展主軸產業的關鍵一環,才能夠生存

  台灣必須務實的面對生存問題,那是我們必須繼續走下去的不得不,台灣未來,光是公立大學學生每年招生的員額已經比每年參與大學聯考的考生要多,試問私校大學甚至是比較差的公立大學或公立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退場機制在哪裡?這些都是台灣必須思考的大問題。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著美國與歐洲的需求,使得中國在過往的歲月中取代臺灣.香港.南韓和新加坡,變成世界的工廠,因此也變成全球原物料的最大消耗國,中國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只是賺取便宜的工錢,而且絕大多數都是被工廠老闆拿走,在這中間美國出現金融風暴不得不進行量化寬鬆,而比美國更早進行量化寬鬆的中國,透過四兆人民幣的量化寬鬆,引發一波新興市場的貨幣升值,原物料價格持續不墜,而油價更是繼續從一百二十元跌落到四十元之後再次翻轉向上,接近百元水準,目前回到美元五十元以下的水準,在美國出現金融風暴後的兩年,中國開始轉型,要求老闆們加薪,使得中國出現通貨膨脹。

  隨著中國的產品越來越不具吸引力,甚至連中國自己的百姓都嫌這些產品的品質太差,中國面臨抉擇,必須放棄生產這些低品質的產品,逐步擴大內需來取代外需成長,只是中國在科技上落後,最落後的是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沒有民主的制度,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取決於少數者的決定,但中國房地產價格已經不能再高,地產價格開始滑落,人民的儲蓄沒處去,只好回到金融市場,中國的金融市場規範不足,總徘徊在大漲大跌之間,隨著中國政府越管越嚴,中國的金融市場回穩,但前景未明。

  美國在去年量化寬鬆結束,中國這幾年積極加強跟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貿易,因著產品性價比的優勢,中國賺到大量美元與歐元,但是中國人民卻更喜歡日本,歐洲與美國的產品跟服務與房地產,大量的留學生前往英國與美國讀書,大量的中國旅客塞爆日本.歐洲跟美國,中國的外匯準備連年下降,這兩年即便仍有著高額的出口創匯,但是在中國百姓全球到處買的情況下,中國流出大量的外匯準備,這兩年的金額就高達四千億到五千億美元以上的水準,這已是臺灣過往四五十年以來的累積量,臺灣央行的外匯準備也不過四千多億美元,中國百姓這兩年就花掉臺灣全部的外匯準備。畢竟中國是大國,台灣相對於中國終究太小。

  美國的貨幣政策轉向,代表著的是全球新興國家以美元為外匯準備者的大幅縮水,本來俄羅斯跟巴西的外匯準備都跟臺灣差不多甚至超越,但是如今都各少掉了兩千億美元左右,這些國家央行的外匯準備已落在臺灣之後,而南韓因外債多以美元計價,期望透過貨幣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強化美元的收入並降低南韓韓圜所可能造成的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高與競爭力低的國家,外匯準備都是縮水的,這些都使得全球新興市場各國外匯準備下降,很多人說這是美元貨幣世界的新風暴,但是這次遠遠超過美國與歐洲人想像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受到的衝擊固然很大,但新興市場各國的經濟只是發展遲緩,卻並沒有出現崩壞,因為人人都有心理準備,而國家的外匯準備不少早就已是由私人持有,日本政府持有美國國債將近一兆一千多億美元,中國大陸政府持有美國國債超超過一兆兩千到一兆三千億美元,但是日本的民間與私人企業持有的美國國債早已超過日本政府持有的數字,同樣地臺灣國民的海外投資更是臺灣央行外匯準備的好幾倍,這在泰國,馬來西亞跟印尼也都是常見的事情,因此美國人納悶為何這次沒有出現新興市場危機,其實正說明美國跟歐洲人對於金融市場的變化完全未能掌握。新興市場隨著民主化的腳步與發展,早就不再是由國家持有大量的外匯準備,私人與當地企業所持有的外匯準備或許早已遠高過各自國家的持有,這是全新的變化.

  就國家外匯準備的立場來看,新興市場確實已經發生美元外匯準備大幅減少的危機,土耳其,馬來西亞,印尼,巴西跟俄羅斯等國的外匯準備接近崩盤,有能力與能預見這些的當地國民與企業,早就已經持有大量國際貨幣並做好準備,只是各國貨幣貶值的競賽,正悄悄地繼續持續當中。各國因著外匯準備減少,勢必得讓自身貨幣貶值,同時一般百姓也會遭受物價膨脹之苦,這點連南韓跟日本都不能例外,只是傷害到的也就是新興市場窮困者,對於新興市場中的巨富與企業來說,根本是預期之內的事情。

  或許,不能怪中國,而中國確實該持續思考,是否該讓自身的人民幣不再與美元過度聯繫,如果中國是以貿易對手交易量來看,或許此時貿易量大的是歐洲,那該採用的就不該是緊盯美元政策而是緊盯歐元政策,因為收到較多的是歐元,自然該將這個貨幣的比重放大,一籃子貨幣與交易貿易量和實質收到國際貨幣的考量,或許那才是中國未來新的匯率政策目標。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個部落格的六月中,談到下一個亞洲金融風暴的起源點可能是臺灣,原因正在於當時以為中國政府並不願意放手讓人民幣貶值,另一方面美國確實已經準備好在今年九月份升息,而且之後應該是連續升息的情境,直到回到正常水準2%左右,美國已經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也會慢慢降低美元的貨幣數量,並且將美國政府的國債買回,而買回的方式自然是透過租稅跟經濟成長來達成,這已是不會改變的情境。如今中國放手讓人民幣貶值,其實有很多不得不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是中國目前的新領導班子錯估形勢所造成,也怪不得別人,而今中國放手讓人民幣貶值,是否意味著下一個亞洲金融風暴的起源正式變成是中國?其實這是需要中國很仔細去思考的,因為中國目前的舉措,都使得中國成為新一波亞洲金融風暴的起點,至於是用何種方式生成新一波的亞洲金融風暴,目前還需要很仔細地斟酌,但中國挾著這半年以來三千三百億美元出口順差,放手人民幣走貶,讓人以為感覺真的是觀感不佳

  只是美國沒有思索到的是,中國方面因為跟俄羅斯簽訂購油的契約,在俄中購油契約中,兩國的購油是以人民幣和盧布進行交易,如今油價持續走貶,俄羅斯的盧布大幅度貶值,中國不但跟俄羅斯買貴石油,而且還可能面對外匯上的損失,連帶可能出現中國讓俄羅斯有機會換取更多中國的外匯準備,如此一來中國怎麼盤算,這都是個笨主意,外加歐元還是可能因為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QE)相對於美元持續貶值,中國持有的歐元資產相對上以美元計價可能出現大幅度的價值縮水,這些因素都導致中國央行決定放手讓人民幣貶值,雖然中國是以IMF的要求作為理由,但是中國該做的是開放自身的資本帳,而非在沒有任何外匯交易改革之前,放手讓人民幣貶值,很清楚地是中國在保護自身的外匯準備,但是這裡面也透露出中國近年來新接班的領導班子不熟悉國際的情況,過度看重自身處理國際金融的能力,並過度以為自身有能力處理國內金融的事務使然。

  中國今年境內股市大漲大跌以及中國去年跟俄羅斯簽訂購油的議題,其中都透露出中國的領導高層確實以為中國是大國,應該有能力面對這些情境,卻忽略金融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另外今年中國政府不該天真地以為有能力管理股票市場,過往中國的胡主席對於中國股市的處理態度是放任不管,只在乎能否讓金融市場幫忙調節企業需要的資金來源與借款,因此中國股市即便暴漲,最終還是得出現暴跌,中國大陸的中央政府是採用完全不介入的態度,既不幫忙融資,更嚴格控管資金的來源,甚至放手讓炒作者自身面臨破產,但是近年來新的中國領導班子,在這個議題上面卻是過度介入,而且採用的是完全不對的方法,中國股市要繼續成長,唯一的道路就是國營企業的私有化,透過私有化讓經營者以為有利可圖而拼命想辦法讓企業轉型,中國政府只要控制好租稅的規則-企業賺錢要繳稅,逃漏稅要坐牢,其實國營企業私有化背後代表著中國股市必須成為中國百姓長期退休金中都持有的標的,這是世界所有先進國家退休金帳戶的通則,股市的良性發展對於房地產也有非常重要的抑制功能。中國當時跟俄羅斯的購油協議,有很多金融的部分沒有思考清楚,一味以為中國該趁此機會讓人民幣國際化的初衷固然沒錯,但是美國與歐洲正在為了俄羅斯跟烏克蘭的爭議與俄國角力,中國出手幫忙俄羅斯,等於是讓美國跟歐洲難處理,其實這正是各新興國家貨幣相對於美元持續走貶的主因,除了中國對於原物料需求大減之外,另外就是外人投資大幅減少,仔細思考,美國人怎麼可能放任自身貨幣被用來對付美國人?因此美元持續升值,各國的外匯準備持續大幅度下降,這些都是與中國近年來的舉措有相當關係。美國人的貨幣怎麼可以被用來對付美國自身?

  美國人過往持續用自身貨幣跟世界貿易,最終變成中國使用美國發行的貨幣對抗美國,於情於理這都是不對的,中國近年來外匯準備的大幅增加,正是拜美國長年戰爭之賜,中國已經得了便宜,怎好繼續賣乖?中國的新領導班子,此舉是不對的,最終自食惡果後,還發現可能因此被俄羅斯套利,突然發現自身對於國際金融的概念完全錯誤,情急下竟然聽從Largarde的想法,與Largarde聯手放手讓人民幣貶值,此舉感覺上好像是法國人聯手IMF跟中國對抗美國自身的利率正常化,這是非常荒謬與可笑的事情!

  IMF會出此下策,其實正是Largarde害怕自己在紓困希臘上面做出非常錯誤的決定,因為那些資金是無法回收的,因此IMF拚著老命希望得到中國對於IMF的資金挹注,人民幣加入SDR其實正是一個重要的起點,IMF一來可以稀釋美國對其影響力,再者也可以藉著中國人民幣的挹注,多元化自身的資產,這裡面說穿只代表著Largarde害怕被美國與歐洲其他成員國,以浪費IMF資金挹注希臘為理由遭到撤換,因此才出此下策,一來希望歐洲能夠持續挹注希臘,保障IMF的債權,另一方面又害怕自身會遭到IMF主要成員國要求下台,為希臘的舉措負責。

  另一方面,中國口口聲聲說要發展內需,但是卻始終走不出自身境內產業無法轉型人口過多等經濟各方面的政策錯誤,其錯誤可以簡單分成幾個方向來看:(1)中國必須大幅降低自身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力,中國過多的大學畢業生對於中國的生產力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坦白說這些人可能只是浪費學費,但最終無法找到等值於學費報償的工作機會與發展契機,(2)中國必須讓國營企業私有化,而且真正引進相關企業的專家幫忙管理,透過股票市場企業股價的自由競爭來幫助企業做好管理工作,否則這些企業始終都是浪費國家的資源與製造中國境內環境汙染的元兇,(3)中國必須與國際接軌,率先將自身的外匯準備成立類似新加坡淡馬錫的國家外匯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全世界的投資並和世界接軌,另外中國必須願意開放自身的金融帳,讓人民可以自由兌換人民幣與他國國際貨幣,透過引進外幣計價的共同基金與投資商品,讓人民能夠持有更多國際貨幣,在投資上與世界接軌,如此才可能加速中國A股進入MSCI與FTSE之中,目前全世界都在討論是否該替中國另建一個指數,因為中國的規模太大,卻又不屬於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economy)之列,因為中國真的還是太落後,只是一旦加入新興國家市場指數,勢將對於原新興市場指數成員國影響太大,中國經濟無法轉型的最重要原因仍在於國企的經營權並無法透過持股的轉變由市場決定,中國必須放棄少數人就能夠管理全中國的想法,因為中國需要更多有能力的人幫忙管理,但不幸的是中國目前並沒有,中國境內的北大清華畢業者,只是會讀書考試而已,根本不懂國際金融與國家管理,管理需要實務經驗與累積,而中國共產黨的能人其實是鳳毛麟角,中國新領導班子根本沒有能力管理必須越來越進步的中國,中國如今唯一該走的路是用更大的開放與胸襟來讓自身的市場機制出現,讓眾人能夠在合法與合理的規範下努力,替其他中國的百姓創造就業機會與幸福,否則中國只會越來越無力處理各種衝擊,如同中俄購油自身境內股市變動這兩個議題一般,近來中國的新領導班子其實做的都很差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大陸發展至今,需要注意的事情不少,但是中國當局者關心跟有疑慮的地方,其實與百年以前外國欺壓中國是有關連的,因此中國近年的經濟與相關發展策略一直都跟這樣的思維有關,環顧中國目前的發展,我們來看一下中國的近況與中國目前的擔憂。

中國的近況

(1)人民的所得在政府的帶動下,每年都有五個百分點以上的薪資增長,中國的公務員與較穩定的學校教員薪資增長幅度更高達每年六到十個百分點。(2)中國人民的銀行存款已經達到102兆人民幣左右。(3)中國境內的電子商務發展規模已經取代傳統店家,使得過往很多從事房地產與相關地產商業開發的廠家都紛紛關門轉型。(4)中國境內的中產階級每五年增加超過五千-八千萬人,這裡的中產階級以美國的說法是每日日薪超過五到十塊錢美元來計算。(5)中國境內各種新興產業都逐步在增加,人民的儲蓄過多但卻極度缺乏投資機會,中國的企業技術進步慢,過往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不少是臺灣廠商或是海外歸國的華人所帶動,晚近因為中國的成長始得這些台籍企業的技術進步大幅減緩,因為中國境內的錢太好賺,以至於技術進步大幅減緩,中國境內目前做是逐步替代掉這些過往在中國設廠的廠商,以相同的技術但卻更便宜的人力與資金成本加入替代型的生產,只是如此一來中國的技術進步只會更慢,因為所有的目標都停留在進口替代,卻沒有實質符合中國內需考量的創新型產業,連阿里巴巴跟騰訊其實都是跟美國一樣的發展路線,只是擁有更多的保護與更低的資金水準而已,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不好的。

中國目前或持續的擔憂 

(1)中國始終擔心國外技術高的製造與生產企業進入中國,以雄厚資本跟高新技術佔領中國的市場,卻忽略只有如此中國才能有真正的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因為這些廠商可能帶來的是更新的技術與更多的創新。(2)中國始終擔心國外發展歷史久遠的金融企業到中國攻城掠地,但卻忽略類似於國外的金融創新早就不知不覺在中國境內發展了十多年,中國境內目前的儲蓄存款有相當多的部分早就被中國境內的銀行透過各種方式轉換成結構型的商品,中國境內所謂的高息存款大多是結構型商品-由特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外加債券的組合-所構成。如果中國境內會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這些結構型的商品所可能造成的風險並不小於股票市場的大幅下跌,因為這些金融商品所連結的也都是特定指數或是特定原物料價格的衍生性金融工具,而那些指數是否有可能有人為操控?抑或是有甚麼人謀不臧?會不會因為價格操控造成投資者的損失?這些都是需要被進一步驗證的。簡單的說,如果中國政府不用更開放的態度面對的話,中國境內的本土性金融風暴正在成形中。(3)中國持續關注南海的議題,這個舉措對於中國未來與南亞國家的貿易和發展並不是良善的,中國應該用更開放的態度處理相關議題。

  回頭談中國如何發展自身的金融政策或許比較好...(1)深化金融市場的改革與大幅提升金融資訊的透明度:這絕對不是空談,中國需要的是類似英國的Reuter或是美國的Bloomberg,讓中國境內的金融交易資訊更為透明,之前阿里巴巴就曾經誇下海口要做這一塊,其實中國該培養另一個金融資訊的廠商,建立龐大的金融交易資料庫與金融資訊平台,讓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國境內那個金融市場中的哪支股票或是那個金融商品是否有過度借貸購買的情況。中國有不少學者都號稱是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專家,中國該知道交易資訊公司財務報表準確揭露是金融市場交易成功與否的關鍵,中國過往在房地產市場中處理得當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中央政府完全知道那個人或是那些人持有那些房地產,房子地址在那裡,房屋的數量是多少,以及其他相關的資訊,並且透過建立個別城市的房地產指數,讓這些資訊完全透明公開,人們自然知道如何處理與面對房地產價格的相關議題,同樣地,中國必須更進一步建立自身金融交易資訊的透明度,因為人們完全沒有資訊,見到下跌自然是跟著賣出,完全無法掌握市場發展的近況與動向,自然會更為恐慌!中國該做的是讓市場的透明度更高,讓大家心裡有譜,那些股票是被過度融資炒作或賣出的,那些金融商品可能的風險是高的,但同時那些是低的,如此才不會出現傳染性效果(contagion effect),使得不論是好股票還是壞股票,不論是好的投資標的還是壞的投資標的,都不會在沒有足夠的資訊與透明度之下一律被賣出。因此中國該做的事情是讓幾家專門從事買賣交易市場金融資訊的廠家出現,而且針對中國境內的諸多交易所的資訊進行整理與匯總,讓金融市場的所有交易更為透明,當大家都知道這些資訊之後,或許中國境內的退休者也能從這些金融商品中獲得真正的利益,因為他們可以扮演產業資金提供者,中國政府就不必一天到晚要求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給創業者或是做生意的人,這些企業可以透過發行股票或債券到公開市場中,由中國境內退休有資金的人提供資金,讓兩者都獲益,對於中國的新興產業發展與新公司的成立與運營都是良善的。中國不該再以國家機密資訊為由,針對這些資訊進行封鎖,而是該將這些資訊商業化與市場化,以提供中國一年高達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藉著發展金融產業與資訊的蒐集和公佈,提供新的就業機會。(2)公有企業的私有轉型與相關該透過市場化來進行的目標:中國該考量如何透過股份制度與共同基金等資金集合媒介,來監理中國目前的國有企業,透過股東的要求,要求這些企業改善自身的運營與發展,中國必須正視國有企業私有化是中國未來的重要發展目標,因為私有化並非家族化,而是透過同一產業多家企業相互競爭,替百姓帶來更多的福祉,同時也正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不足,因為中國缺乏真正有能力管理大型企業的人才,中國在會計與金融法規上的執行與規範不足,早就使得中國的國有企業是中國的負擔,而不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領頭羊,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3)中國境內的資本帳開放近程與遠程目標:中國必須與國際接軌,中國必須在金融方面開放自身資本帳,允許有很多儲蓄的退休族或是高所得家庭投資境外海外共同基金,比如Fidelity,Franklin Templeton,Schroder,Alliance Berstein或是Allianz旗下的基金公司,這是中國早就該做的事情,透過國際化的資金配置,讓退休族能夠享受這些好處,同時也承擔全球金融變遷的風險,或是中國該繼續發展自身的共同基金公司,讓自身的基金公司能夠投資全球,透過跟海外有名的共同基金公司共同持股,成立新的中國境內基金公司,發展這方面的金融服務,這裡面有大量的新工作機會,對於中國未來的服務業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別忘了,中國境內一年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需要工作。(4)新的工作機會中國必須面對的現況:美國近年來創造出超過八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絕大部分都是服務業,中國如果在製造業上面努力不夠,因此生產出大量全世界沒人要的產品,那中國該利用的就只剩境內的儲蓄,利用儲蓄來創造就業,金融服務業是中國必須走的路,但是金融服務業的資訊揭露又與中國境內法律有所牴觸,保護資訊的傳遞跟保障中國人民不會因為造謠而產生很多行為上的偏差,其實正說明了治理與管理的不同,中國人民遲早必須遇見此一情況,因為資訊正是交易的一切依據,中國境內過度的干預資訊揭露,其實反而是造成這波下跌的另一個推手,因為人民無法取得準確與可靠的資訊,見到下跌就只好一窩蜂賣出,這正是中國的問題。另外私有化企業不足公司治理的不能落實,其實都說明中國股票可能都是高估的事實,因為無人監督,根本沒有人知道實際企業的價值是多少,這也是為何百姓將股市當成賭場,而不是以長期持有穩健領取現金股利的態度持有股票,這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實況。中國股市或許還是該定位為成長型的市場,因此配現金股利的觀念並不多見,企業經理人在很多企業經營的想法上面,都還是離國際有一段距離,但是中國政府跟企業敢拚敢衝,那是我們望塵莫及之處,台灣本地的步調比起中國慢了許多,主因也在於成長已經緩慢很多,中國企業投資相對於本地是多很多,百姓的所得增長速度也是我們難追趕,這些都是中國的優勢,但或許也是隱憂,因為背後需要的是真正實質的經濟增長,而不是政府放任銀行過度借貸過度投資所創造出來的假性榮景,那都是中國該憂慮的地方。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美國的Fed在今年十月底正式結束QE之後,全世界對於可能出現的全球性通貨緊縮風險(global deflation risk)越來越關注,有趣的是市場的主要機構投資人(instituional investors)紛紛以為美國Fed結束QE,代表的不是美國脫離金融風暴,而是美國將全世界帶入了另一個風暴當中-全球的通貨緊縮風險(the deflation risk for the whole world),很多人將美國結束QE視為是美元走強的起始點,至此美國將面臨到美元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主要貨幣大幅度升值的可能性,但在本質上卻忽略了很多國家的財政狀況相對於美國是較佳的,那些財政狀況較佳者也在這波的強勢美元趨勢中,貨幣呈現弱勢的情況,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方向.

  歐元區中經濟相對弱勢的國家,完全忽略自身與南歐或是其他歐洲使用歐元國家必須退出歐元區的可能,這些國家必須以貨幣與財政政策來調整自身的經濟體,對於經濟體質較差的國家來說,匯率的大幅度貶值除了有替國內帶來通貨膨脹的效果之外,最重要的是透過自身的貨幣膨脹與通貨膨脹來降低自身的實質債務支付,這是過往數百年以來全球經濟體,特別是歐洲各國在解決自身國家面臨高負債的唯一解決之道.

  透過貨幣貶值產生的通貨膨脹來解決自身債台高築的問題,在過往的經驗當中,只適合中小型規模的經濟體,卻不適用於大型的經濟體,小型經濟體受到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經常被迫去調整自身的經濟與產業結構,但大型的經濟體不太會因為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去調整自身的經濟與產業結構,就好比是溫水煮青蛙一般的反應遲鈍,從過往到今天感覺上比較例外的是美國,因為美國有比較好的高等教育環境,相對上決策者的決策品質比較好一點,但這也與Mr. Obama廣招美國大學中的專才幫忙治國是有關的,其他的美國總統並不見得會這樣做.回頭看歐洲的經濟,並無法透過整個歐元區的歐元匯率貶值來改善自身的經濟,而且歐元區太大,歐元的大幅度貶值在今天的環境當中是不容易見到的,原因無他,當全世界的貨幣相對於美元都呈現弱勢,歐元的匯率並無法在全球貨幣貶值的聲浪中得到緩解,相對於非美元的其他貨幣,歐元並非唯一走弱的貨幣,反觀美國過往的匯率貶值,卻是美元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一致性貶值.因此美國能夠透過匯率的貶值來達到自身財政融通,與透過通貨膨脹的可能得到債務的緩解,而美國的投資者也能利用美元的走貶增加自身的海外投資收益,最終那些收益已經反映在美國的高資產家庭與企業,這六年來,美國的大型企業高資產家庭是美元過往那波走貶的最大受益者,這與過往日本的QEs的結果類似,而今天這些人的購買力再度因為美元相對於其他國家貨幣走升而占盡便宜,反觀其他比較貧窮的美國家庭與個人卻可能因為目前美元(USD)過度走強,因此面臨到美國境內出現通貨緊縮的議題,美國較為窮困的家庭自身債務的實質增加將使得美國這些以美元計價的債務因為美元走強而更加惡化,這幾個月美國不少專業投資人都在討論美國家庭的負債所得比已經回到了西元2007-2008年的水準,而IMF更對全球影子銀行的規模已經回到西元2007-2008的水準感到憂慮,過度走強的美元對於這些負債高的家庭來說,根本就是雪上加霜,美元的走強只是使得美國境內擁有大量美元的美國高資產者或美國的大型企業有比較高的購買力,但對於正在復甦中的美國是無益的;除非這些高資產的美國人願意在美國境內多花錢消費或是多繳稅給美國政府,同樣地,除非這些美國的大型企業願意多投資美國或是多繳稅給美國政府,否則我們只是見到從西元2009年到西元2014年,美國正如同日本一般,透過印鈔與購買公債壓低美國境內利率,製造出一堆美國的臨時工作,日本這二十多年的經濟衰敗過程中,失業率也是低於百分之四左右,但是日本年輕人的薪資水準卻被日本式的派遣工作制度徹底擊垮,日本的薪資水準是不增反減的,反觀美國今天是否也出現薪資停滯的現象?答案是肯定的.試問美國是不是正在走日本走過的路,今日美國政府的債台有無跟日本政府一般高築?前者的答案是不確定,後者的答案是肯定,原因就在於美國的稅制是有極大缺失的,雖然目前有些許改善,只是那樣的改變還是讓人不以為然.

  很清楚地,我們想問的是,美國境內的資源分配有無因為比較好的民主政治而得到改善?答案是不確定.美國人今天還是比支持共和黨而不是讓美國人生活改善的民主黨與Mr. Obama,不是嗎?民主政治的好處今天只剩下政黨間的相互牽制,使其不會出現獨裁的情況,但在很多的決策上面根本無法有一致性,試問美國這樣的民主制度有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美國百姓的生存與工作的議題嗎??美國的孩子花了大錢去念大學與研究所,結果欠了一屁股的債務,最終還是被迫搬回家跟父母同住,結果還是沒能因為多受教育而有薪水增加的情況,因此出現教育程度高的美國年輕一輩無法自立的情況,這些都讓人不禁想問,美國的民主是不是早已失靈?正如同過往一黨獨大的日本與日本過往二十年的QEs一般,最終QE的獲利者是有錢有勢的人而非全民?答案到目前看來似乎是肯定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鏡與深思的地方.

  從日本的經驗讓我們深刻了解到,日本式的通貨緊縮不是日本走向衰敗的原因而是結果,因為日本的政治制度不完善與針對退休者的福利太過,甚至是日本的醫療體系太過照顧年長者,都使得日本人數與比例越來越少的日本年輕一輩深受其害,一來日本面臨了全球的競爭壓力,很多日本年輕人已經無法跟他們的父執輩一樣有很棒的薪水,只能領取派遣工作的慘淡薪水,日本有權有勢的人,深刻影響日本過往的政治與資源的分配,日本政治一向偏袒財團的管理階層與政客們,金融市場的監督力量無法發揮,因此出現錯誤投資與資源錯置的現象,日本年輕人失去發展的機會與希望,即便日本的失業率低,但日本的派遣員工卻高達數百萬人,最終甚至導致日本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年輕人失去了購買力,自然無法推高物價,別忘了通貨膨脹永遠都只會出現在全國百姓薪資都增加的情況,才可能用較多的貨幣去追逐較少的物品,只是今天如果只有少數人財富增加,說的辛酸些只有那些財富急劇增加的人或家庭才可能感受到自身可能面臨到比較高的通貨膨脹,窮人連吃飯錢都不夠,如何會有這樣的感受?日本今天的問題不是通貨緊縮,而是所得與資源分配的失調;日本的少子化嚴重,所有的生產都已過剩,房子過剩,食衣住行的需求因為年輕人口的減少而大幅降低,很多老年人不需要的相關產業都面臨經營困境,因此才出現日本式的通貨緊縮,追根究柢日本今天的問題其實正是日本政治制度的根本錯誤所致.

  很多人會質疑美元的走強,不正代表著其他國家貨幣的走弱?那其他國家不是能夠利用此一優勢,透過自身匯率的走貶來產生足夠的自身貨幣計價的債務減免?這個論點在全世界的貨幣相對於美元都是走貶的情境之中是不存在的,只有一個國家自身的匯率相對於全球主要貨幣都是走貶的情況出現時,才有債務減免與貨幣財政政策可相互調整的情境,當大家相對於美元都是走貶的情況出現時,其實希望世界各國能夠如同美國過往透過美元相對於其他國家走貶的情況來調整自身的經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一國經濟的強弱跟經濟結構與產業政策相關性高,並非只採用貨幣政策就能解決相關的經濟議題,那絕對是一條錯誤的道路.

  歐洲各國必須很仔細面對自身是否採用過頭的社會福利政策,以及歐洲各國在教育與經濟上的投資方向是否出現嚴重錯誤,歐洲的議並不全在歐元,而在於歐洲政治與經濟的整合不足與金融政策的錯誤,各國的貨幣政策無法發揮,如果很多歐元區國家希望重整自身的經濟,退出歐元區必須是一個經濟決策的選項才行,或者南歐諸國自身重新成立一個貨幣同盟,在這個同盟當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與希臘等國,自己推行一個南歐國家的貨幣,來取代歐元的角色,透過這樣的機制來緩解一起退出歐元區的痛苦,或許那才是歐洲該考慮的另一個選項.

  如何處理歐元區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希望透過歐元相對於世界主要貨幣都走貶,唯一的可能性只有歐元大幅度的貶值,而且歐元相對於美元貶值的幅度必須遠遠高於其他國家相對於美元的貶值幅度才行,只是如此一來,是否就能解決歐洲的經濟問題?其實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說是不確定的,因為歐洲的問題出在自身的人工成本過高,自身的經濟成長動能不足的原因源自於企業對於歐洲自身的投資不足,以及歐洲企業始終沒有正視自身企業優勢的弱化,歐洲銀行不願意針對自身的中小型企業進行借貸與融通,那才是歐洲不振的主因,歐洲的經濟不振,不見得全然是歐元過往走強所造成.歐洲需要的是一些能夠讓歐洲人持續透過此一產業增加自身收入的新企業與公司,歐洲需要的是全面性社會福利大幅度縮減的可能性.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是台灣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地方,我們崇拜日本的偶像團體,熱愛日本的食物,喜歡去日本旅遊,愛用日本人設計的商品,但是日本卻是日本年輕人的夢靨!日本是個強調大財團大財閥的發展之地,日本是個會用盡國家的資源,保護原來有權有勢者的國度;當日本在二十多年前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日本政府想盡了辦法保護這些財團,保護這些金融機構,拚著老命用國家的力量去干預金融市場與生活中諸多交易市場的價格變化與其相關成本.我們見到日本率先全世界推出零利率的貨幣政策,我們也見到了零利率最終還是沒能救活中小型的保險公司與金融機構,最後這些保險公司與金融機構還是走向了破產保護的道路,很清楚的是零利率政策需要其他經濟結構的調整,但那些卻是日本政府不敢做的;美國人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境,放手在西元2013年的年末讓美國的十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上升到接近百分之三,爾後因為美國的經濟情況還是不理想,才慢慢放手讓這個十年期公債的殖利率回到2.4%左右,這是日本對於美國的貢獻之一.

  日本對於全世界的另一個貢獻是,日本讓全世界見到了一個經濟體的房地產價格,如何在二十年之間從一個日本東京價值等於全美國的地產價格的總和,到這二十年之後逐步地往下降到原來最高點的百分之三十或是二十不到,見識到了日本破沫經濟的可怕,也見識到了日本年輕人對於國家的失望跟無助,所以這些日本的大企業一點一滴地走向了衰敗,Sony,Sanyong,Sharp,Panasonic等等,這些企業缺乏的不是高端的技術,而管理與觀念的失敗,從組織的調整與重整過程中,我們見到了美國與日本的不同,美國也是走向了泡沫經濟之後的重建之路,美國也是開始大量雇用沒有退休準備與保險的約聘人員,我們卻見到了美國企業在很多地方的彈性,大量解雇員工卻不斷開展新的部門,希望能夠透過組織的再造,讓企業能夠得到重生的機會,確實日本過往的二十多年經驗是美國的借鏡,美國躲過了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也躲過類似於日本房地產持續不斷下跌二十年的窘境,美國利用外來人口的移入,補充自身低成本與低薪資人力的不足,但日本卻根本不願意如此,因此日本只拚著老命進口便宜的中國財貨或是其他低薪資國家製造的商品,但是這些人賺到的日本的錢卻很難回饋到日本本地身上,因為這些人是不可能前往日本消費的,而這些人也未能在日本當地協助生產,但是美國卻採用了移民政策,讓美國有比較高品質但便宜的人力,而這些人最終也是在美國消費與繳稅,因此成為美國新的社會支柱;這就是日本在面對過往二十年衰退跟美國在面對自身泡沫經濟的不同.

  開放自身經濟體給外來者的最終目的不是追求資金的流入,而是促使自身產業的轉型與再造,背後最終該出現的應該是就業與薪資的增加;反觀台灣,走的是香港的苯蛋道路,資金的流入只是炒高了房地產,只是讓很多人的髒錢能夠有地方逃脫,卻沒有產業發展的政策,台灣至今還沾沾自喜於目前Dram產業與相關記憶體產業的再復甦,卻忘記主因是南韓的Samsung沒有擴充相關產業的產能,全世界使用PC的數量還是直直落,大家都在用手機跟平板,越來越多人以為自身每天需要的不再是Microsoft的Office,而是Line與相關的軟體,越來越多人依賴的是手機的交談與溝通軟體,越來越多人使用手機與平板看電影與購物,越來越少人需要使用PC與NB上的諸多附件與軟體,CPU或是GPU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手機也會使用記憶體,但卻是不同規格與型態的資料儲存,越來越多人依賴的是雲端硬體的儲存,而捨棄在手機或平板上加裝記憶體,越來越多人利用雲端的設備儲存自身的檔案,比如dropbox等軟體的應用等等,這些都是改變;但是我們的人,卻還沉溺在過往的光榮當中,我們沒有甚麼新興產業,卻每年大量產出一些只懂得舊世代輝煌的碩博士,很多學校的碩士生在程度上面,根本不及十多年前的大學畢業生或是根本沒有畢業的學生,很多學校的博士生在程度上面,可能跟過往大學四年級的學生程度相彷彿,這是台灣的現況,原因不外乎學校在很多教育上面沒有能夠跟上國際的腳步,因為學生的升學管道暢通,只要有些錢的家庭都能讓自己的孩子多受一點教育,但是台灣的教育品質卻在家長的溺愛與學生的自我忽視之下逐年衰退,因此我們的學生跟不上國際的腳步,學校的e化也不夠,老師們對於新科技在教育上面的運用,以及諸多科技和網路現有免費的教育資源根本上的忽視,那些資訊相當程度上面大量取代了本來應該是品質很高深度夠深的學校教育,但是學校裡的教育,不論是商學院還是工學院,卻被這些可以採用Google大量搜尋與尋找的一知半解所取代,學生可能從Google上所找到的知識與相關訊息,遠比學校老師的課堂教育還深入與完整,從這裡就不難見到學校老師的怠惰與輕忽,試問這些學校的老師們不該失業嗎?試問當學生能夠利用拜Google大神得到比學校課堂上更多的資訊時,學校的價值在哪裡?

  回頭談政府在各方面的政策,一次毒油事件並未促使政府有所覺醒,也沒能喚醒立委豬公豬母們,試問這些人到底在立法院做了甚麼?忙著跟馬政府鬥爭?忙著跟人講一些無聊的電話,爾後再利用自己的權利不讓警察能夠順利辦案?前一陣子被自己司機殘殺的人真的該在夢中跟王先生討這條命,因為警察已經被綁手綁腳到無能為力,很多時候在很多案件上也喪失了辦案的先機,就是因為有人講了無聊的電話,當一個社會過度強調可能犯罪或是已經犯罪者的人權時,其實正是這個社會走向滅亡的時候,香港正是如此,台灣也慢慢走向這樣的道路,大家都知道不該做的事情,卻因為百姓的貪婪自私,讓全部的人受盡了苦難,而政府卻不敢拿出嚴刑峻法,來杜絕未來的可能犯案,為什麼?因為這些在上位者做了甚麼不好的事情,害怕之後的政黨輪替可能替自己帶來災難?於是決定大家都盡量無罪?反正最後只有百姓是受苦受難的?

  日本目前的現況是過往失敗的日本該負起的責任,根本就是那些貪婪的日本大企業與日本巨賈與政客造成的,日本卻不得不用全民分擔的方式來處理這樣的事情,這根本就是婦人之仁,日本政府不敢讓金融市場扮演仲裁的角色,讓這些人被趕下台與取代,卻用各種方式保護既得利益者的權利,只知道將全體日本百姓的稅賦從百分之五提高到百分之八,卻忘記了該做的是從過往得到政府幫助最多的人與企業身上去課稅,是誰讓日本政府發行這麼多國債的?是哪些企業從日本政府手裡得到最多的幫助的?那些人才是日本政府債台高築的原因,日本政府不應該課徵一般百姓的稅負,卻讓這些人與企業越來越有錢,這是不對的事情.反觀台灣的現況,是誰放任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的?一但政黨輪替,國民黨就能有藉口說是民進黨治國無方,因為台北市的房地產將從高點直直落下,但卻忘記了是誰讓台北市房地產的價格到今天這個地步?另外政府對於台電中油以及軍方退休將領轉任的問題始終避而不談,對於這些肥貓領了不只一份退休金的問題總是迴避,卻放任台政清交成大的博碩士學生每年高達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失業,試問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政府?是這些畢業的人讓台灣的經濟不好的嗎?是這些人讓台灣的經濟走向表面上光明實際上卻是處處充滿危機的嗎?然後等到政權輪替的時候再用相同的藉口說,當初我國民黨執政的時候就好好的,是您民進黨做的差所造成的?

  只要Samsung重新增加Dram跟其他記憶體的產能,只要Samsung的產品另外找到了出海口,台灣這些半導體廠商的美夢就夢碎了,現在固然維持一個榮景的假象,一旦台灣政權輪替的時候,很可能又會有人開始放消息說這些慘業多麼不好,說這些企業經營多麼糟糕,但總的來說,其實不過就是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已,內在的台灣根本甚麼都沒有改進,台灣的政府根本沒有什麼作為!

  日本的現在,就是台灣的未來,到時候台灣政府只能跟全民繼續課稅,到時候台灣的政府只能繼續運用這些民脂民膏的稅負,去補貼那些肥貓們的第二份或是第三份退休金,到時候政府沒錢時再繼續漲健保費跟水電費用,這些都是我們見得到的未來,而且可能因為民進黨的重新執政而更加惡化;如果民進黨要改革,勢必會付出非常慘痛的社會代價,於是又有人用甚麼本省人外省人的言論談這些事情,於是又有人用鎖國跟無知來形容民進黨,卻全然忘記了馬政府每年比陳水扁先生的政府多花了一千多億的事實,試問這些錢花到哪裡去了?有用來幫助年輕人創業與創造一個好的經營環境嗎?有用來幫助年輕人謀生與改善薪資嗎?還是被用來炒作房地產?炒贏了是這些人的資產,炒輸了反正是政府免費的退休養老錢,有的人還是拿了第二份與第三份的政府免費養老錢來炒作的呢,不是嗎?台灣很多的台商根本沒有拿錢回台灣,卻讓自己的國籍變成了新加坡或是其他國家,利用自身在中國的產業在台灣借了好多錢,結果拿去買餿水油再狠賺台灣百姓一筆,這就是馬政府執政的現況與事實.

  可憐的是台灣的百姓,最後可能在選舉的前夕,利用各種方式讓百姓覺得國家很亂,然後拼命跟百姓說不要讓國家再亂,所以要再投國民黨,國家才不會亂,卻忘記就是國民黨這些人的執政,台灣才一團亂的;就是這些連中國的習主席都說很多國民黨與台商藉著跟中國交流與貿易的藉口,從中獲取了很多的暴利,卻一點都沒回饋給台灣的百姓,最終還繼續利用中國這個招牌,欺壓與威嚇台灣的百姓的人,台灣才如此可憐,難道台灣的百姓一點都沒有辦法體會,難道這就是我們自許遠比中國進步的台灣?中國對於假油是一律判死刑的,試問我們做了甚麼?罰五萬元新台幣?試問我們還要再這樣下去嗎?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過了好幾個月,坦白說這幾個月是難熬的,因為美國有不少人一直未能認知到自身的處境與全球經濟的變局,美國人應該很慶幸有一個好總統-Mr.Obama,他確實是美國在這個十多年以來非常好的總統,很多人以為他很軟弱,但本質上這些人始終未能認知到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難解,美國人沒有了儲蓄,美國人必須讓很多國家的主權基金變成美國的債權人與吸血鬼,美國為了解決很多國際上的紛爭,幾乎耗盡美國人的儲蓄,而那些舉措只為了一些本來就沒有民主概念的國家,讓這些國家有美國般的自由民主,只是這些國家的人根本不懂得珍惜那樣的民主,美國式的民主是完全的自由開放,自由到任何人都可以指正任何人,因此爭執不斷,這樣的做法坦白說是荒謬的!

  很高興在年初的時候提到今年最大的驚奇是新興市場投資,而那樣的說法得到了市場的支持,只是下半年的投資方向必須承認,真正的投資核心是歐洲,一來歐元已經貶值一大段,再者歐洲有不少的企業其實早已經國際化,因此只要新興國家的經濟逐步好轉,終究會回饋到這些企業的財務報表上;別忘了在西元2009年之後,美國國際企業的財務報告好的不得,其主因就在於海外匯兌的收益,如今隨著歐元相對於美元與其他國家貨幣的走弱,預期今年下半年全球最大的投資賣點除了之前提到的新興國家之外,另一個重點無非就是歐洲.很多人都以為歐洲的問題很多,因為烏克蘭是一個很脆弱的國家,而俄國似乎一心不希望烏克蘭加入歐洲,因此寧願將烏克蘭一分為二,以保障自身的軍事與各方面的條件優勢,這對長遠的俄羅斯發展是不好的,畢竟俄羅斯應該讓歐洲更加依賴自身的天然氣,畢竟俄羅斯應該跟歐洲各國在農業與科技該有更多的交流,貿易絕對俄羅斯是不可或缺的成長動能,但是俄國新的彼得大帝是不這樣認為的!Mr. Putin就是俄國新的彼得大帝,因此我們只能預期俄羅斯可能因為油價在未來慢慢走軟而出現成長遲緩的現象;只是如此一來,歐洲成長的動能將因俄羅斯未能及時調整自己,而出現西歐各國與俄羅斯兩敗俱傷的局面,西歐各國經濟已經夠脆弱,失業率高外加社會福利太好,早壓得很多歐洲企業難以喘息,如果俄羅斯又不願意跟歐洲一起成長,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境內依賴歐洲自身交易的內需型企業都會受到很大的傷害,但是也有不少人以為如此一來反倒使得歐洲不少企業因為全球資金受阻於新興國家之外,而不得不停留在歐洲尋找機會,最重要的是很多投資人在歐洲投資已經受挫,很難將資金抽離歐洲,必須等到歐洲重新回復到一個穩定情況,才可能將投資轉向其他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市除了少數亮點之外,其實也因為這波資金的簇擁而有價值變高的情況,美國的高收益債券市場感覺上是晴空萬里,而全球的新興市場債券在這幾個月價格高漲後也有拉回的局面,回頭看,歐洲的高收益債券市場是少數這幾個月間缺乏表現的市場,很多買低賣高的反向全球投資者(contrarian global investor),正期待著歐洲在今年的最後幾個月之內可能的驚奇逆轉,這是歐洲相對於其他市場的可能驚奇,當然這一切都有賴俄羅斯新的彼得大帝的覺醒,如果他不希望俄羅斯第四季的GDP是負值的話,那該做的是軍事休兵與國際貿易的強化,Mr.Putin應該有遠見利用烏克蘭作為跟歐洲貿易的跳板,讓俄羅斯的科技與其他有價值的一切與西方交流,而非強加自身的價值在烏克蘭身上,那對俄羅斯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另一個不算驚奇但卻是很扎實的投資市場是美國,如果東歐問題難解,中東又如此紛擾,中東地區最值得投資的地區除了波灣國家以色列之外,其實全球資金只剩下中國,東協,南美一些小國家與美國是可以前往的,很清楚地美國的進展緩慢,但是美國的經濟發展是明確的,美國經濟的透明度遠比其他國家高許多,美國自我預測能力的增強,也隨著百姓越來越能認知到儲蓄的重要而越清晰,很多美國人雖然腦袋不清楚,但也知道自己腦袋不清楚,所以體會到必須仰賴其他人的好建議.美國的金融市場畢竟還是全球資金的避風港,美國緩慢的經濟成長對全球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美國的股票市場就能慢慢吸納全球的資金,而美國的債市,不論是地方政府債還是中央政府債市,相對於全球還是比較平穩與可以預測的,美國市場的穩健成長是可以被期待的,只是可能在指數上面的增長幅度已經不大,反倒是特定產業與企業的成長,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事情.

  在亞洲的部分,近三個月以來日本是大家的投資首選,很多人以為中國積極投資東協,南韓與台灣,照理南韓,台灣跟東協應該是投資首選,但其實日本也是,因為全球經濟成長的諸多核心技術,還是來自於日本,美國企業大多將複雜難處理的科技需求都外包給日本企業生產與製造,只要美國持續成長,在工業生產方面的投資應該投資的標的是日本相關企業而非美國,基本上這就像過往美國的電腦產業一般,很多人買廣達與華碩的原因,正在於對於美國經濟成長的樂觀預期,因此預期這些企業能夠幫美國生產很多產品,透過美國經濟增長與需求的出現,讓台灣這些企業獲利能力增加;如今關於日本的投資其實也是基於美國的成長,而不再是日本自身的成長,日本的成長緩慢,且日本必須解決政府稅收不足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那樣的問題因為日本的核能問題未解而更加複雜,日本的成長可能得等到年底才能有比較明確的方向,目前大家投資日本的相關企業,其實看好的是日本製造業在美國的經濟復甦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此願意投資日本以期待得到好的報償,外加東協經濟的成長也是日本企業近年來的成長動能,因此東協的成長也帶動了日本相關企業股價的增長,那也是日本企業成長的另一個引擎!

  中國絕對是今年第三季末與第四季當中可能的黑馬,只是中國企業對於自身產業的調整未明,中國本來應該依賴內需成長,但是中國高薪資水準的人們,對於中國境內比較高端的產品卻是興趣缺缺,感覺上中國的轉型還不足,而中國也怕未來過度依賴高耗能產業所可能帶來的水資源與環境的汙染,中國目前確實還是仰賴這些高耗能與環境污染高的企業成長,中國不敢開放自身的金融產業,害怕跟美國一樣培養出無法管理的金融怪獸,只是中國的網路產業早就超過亞洲很多國家,中國的網路相關企業的增長,早就讓自身的其他競爭企業深感恐懼與害怕;而過度的網路產業發展對於中國究竟是好是壞,坦白說個人覺得是不好的,因為這樣的作法可能加速中國碩博士的價值下跌,因為那樣將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產業面臨到學生畢業即失業的重大議題,目前中國需要的產業人才有不少將無法透過中國高等教育培育出來,如同台灣一般,中國過度專才的新畢業碩博士,將面臨到生活品質不如預期的大未來;而中國網路發展中需要的技術跟相關服務知識,都不是這些學校裡面培養出來的人能夠深刻體會的,中國的高端人才與中國自身的經濟需求拖了勾,那絕對會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隱憂.當然目前中國還是有很多儲蓄,因此我們還是預期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升值趨勢不變,只是中國的經濟轉型一定得從遊戲規則重新定義做起,很多金融產業的價值,其實都需要政府用嚴格的法規來規範出來,如此才能彰顯它的價值,而不是放任式的物競天擇,那對於中國高端知識分子的就業,絕對是弊大於利,因為很多中國的企業將不需要學校培養出來的人,而是選擇雇用大學畢業生來自行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如此一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價值將越來越貶值,那是中國未來發展與社會結構上可能面臨到的重大衝擊,因為這些人終究可能因為社會無法接納與自身發展不順利而成為反社會的一分子,最終對於中國的穩定發展是不利的.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早就是一個破產的國家,美國跟日本一樣,印了這麼多的政府公債,感覺上到最後不過只是為了維護過往美國上流社會家庭的購買能力,但是Obama政府根本不敢面對美國過於巨大的銀行體系,以及美國這十多年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誤思潮,在西元1980年代的中期,美國剛從債權人變成債務人之後,美國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變成一個債台高築的國家,在西元1990年代中期,美國進行了自身的金融創新活動,從此美國就更陷入萬劫不復的當中,美國的政治人物每每為了選舉跟利益集團掛勾,一方面透過媒體催眠美國人,一方面又一再剝削美國人,美國人窮到沒有錢看牙齒,窮到沒有很棒的醫療體系,即便美國有全世界很棒的醫院,但那都不是美國窮人能去的地方,美國窮人只能去藥房買買成藥混日子;美國人一天到晚宣傳自身的失業率降低很多,但事實是大部份美國人從全職工作者變成了打零工的,事實是美國的國民所得連年下降,事實是美國人越來越難以溫飽,美國的政府債務在西元2000年左右是三兆美元,到了西元2008年之後是將近九到十兆美元,目前美國的債務水準已經將近十七兆美元;美國的物價高,因為美國的稅負大多加諸在美國一般百姓身上,原因就在於印花稅,美國各種買賣商品中間都有包含很多政府與地方稅,因此不論是食衣住行的消費與購買都有稅負在其中,美國的跨國企業口袋都是美元,但卻拼命跟美國政府申請退稅!這就是美國的現況,但是從來都沒有一個美國人敢說,從來都沒有一個美國人敢承認,從來沒有一個眾議員或是參議員敢質疑這一切,因為大家都怕那些既得利益者找自己麻煩!

  美國早已陷入惡性循環當中!

  而中國呢?中國過往拚著老命利用自身特權奪取老百姓的身家,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窮苦的百姓做的事情跟美國的有錢人剝削美國人又有何異?中國,其實只是維持著表面的和諧,但中國在各方面的苦難,其實始終沒有結束,因為既得利益者總還是能夠替自己創造很多的好處,既得利益者始終剝削著一般的中國老百姓!表面上中國因為美國累積債務因此從西元2008年時的外匯準備剛破一兆美元開始,到今天中國的外匯準備已經破四兆美元,原因正是因為美國的債務急速增加當中,而不是中國的出口有競爭力,中國的出口都是低價到賠本的搶單,根本沒有甚麼技術可言!

  中國,正陷在惡性循環當中!

  台灣,台灣早就是一個內需極為不足的國家,我們眼睜睜的看著中共的同路人恫嚇台灣百姓,眼睜睜看著支持美國的很多台灣人高喊台灣獨立,但是那都不是我們要的,我們只想要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只想要一個能夠有工作有希望的國家,只是那不是K黨能夠給我們的,但是D黨能給我們這些嗎?非常懷疑那樣的見解!

  坦白說台灣的百姓,只能自求多福!那是我們目前面臨到的困境,但我們從不放棄希望,總是繼續努力著!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馬政府放任新臺幣貶值,確實可能讓臺灣這些兩兆雙星的企業好過些,但是一定會激怒老美,因為美國就沒辦法透過QE,讓美國的企業透過美元的貶值增加帳面上的獲利,回頭推升美國的股市,最終回饋到美國的消費者,爾後才能繼續增加對臺的採購,,甚至是放手讓美國財務不佳的企業破產重組與重生,進行自身體質的調整;在以美國為主的經濟生態圈裡面,我們能做的確實只有放任新臺幣的升值,因為我們必須保障那些在中國大陸賺錢的臺商,能夠將錢匯回臺灣,做價值的保存,只是如此一來,這些臺商也知道臺灣的生產要素價格高,因此一定不會回頭在臺灣生產,最終只是拿錢回來炒地炒房,那本是可以想見之事,除非我們不讓自己人的錢回來,將他們隔絕在外,如此一來可能變得很無情,也讓美國與歐洲在這個經濟調整的過程中,失去臺灣這個金融市場的幫忙,這無疑是自絕臺灣於世界之外的作法,因此讓新臺幣升值,感覺上也是不得不的抉擇,只是這樣可能讓臺灣走向更嚴重的通貨緊縮,抑或是出現嚴重的外銷企業倒閉潮的可能性,在這之間的拿捏,其實馬政府一直做得不是很好!

  回頭談通貨緊縮的成因,其實成因跟通貨膨脹是一樣的,那就是老百姓相信通貨緊縮已經來臨,而且完全不可抵擋,如果真是如此,持有別人債務的人就得面對兩件事情,如果持有的是政府欠的債務,要擔心政府印鈔還錢,如果是持有私人欠的債務,要擔心的是私人的倒閉與無法償還,惡性的通貨緊縮,不見得比惡性的通貨膨脹讓大家好過,對此政府確實得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減緩這樣的痛苦,只是這也代表著在貨幣背後的擔保與貨幣準備並沒有持續增加時,我們必須忍受貨幣數量膨脹的可能,但是貨幣數量的膨脹不見得就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因為如果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面,那這些人拿去炒地跟買房,最終只是推升特定的資產價格而已,對於民生是沒有幫助的,通貨膨脹的前提永遠都是大家手中都有多出來的貨幣,而且大家都敢消費,讓這些錢在彼此之間流動與創造價值出來,這樣大家的所得都會透過交易而提升,大家的生活才都會改善,那才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希望達成的,而非惡性的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只是今天我們見到過往所產生出來的信用,集中少數資本家手中或是政府長期刻意照顧的族群,比如高級退休將領與高級退休官員們,因此眾人沒有受惠,反而深受諸多特定資產價格居高不下的痛苦!

  回頭看從西元2009年以後,以美國歐巴馬政府執政臺灣馬政府執政做比較,馬政府裡面都是笨蛋與貪婪份子,說的話很多,花的錢不少,但做的事卻太少,做了很多對國家無益卻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因此國家越來越糟,要不是因為外在的條件,歐美經濟不好,必須利用臺灣的金融市場求生存,臺灣目前的情況可能是更不理想的,外加中國大陸是個共產國家,不少人也怕資金留在那裏會出問題,因此拼著命將錢搬到臺灣來,坦誠地說,其實以目前臺灣的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過程,臺灣早就如同過往的南越南,而臺北早就是過往的西貢與現在的胡志明市,好多人一天到晚在抗議,還有人在絕食與想自焚,馬政府不但沒有警覺到問題的嚴重,而且對於目前的情況不知珍惜與力圖改進,一直以為美國的經濟策略只是QEs,一直在等待美國與歐洲的經濟復甦,一直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發展,卻沒有幫忙企業去經營新興國家的眾多市場來分散廠商的經營與發展風險,其實Fed的QEs目標只是轉緩美國經濟轉型的痛苦,但真正的目標是讓美國企業透過破產重組到重生,經歷這個過程之後,美國企業與美國經濟終究會改善與變得穩健,美國慢慢地再花多年時間還清自身政府負債,美國就能回復以往的光彩;反觀臺灣經濟蕭條,各方面都越來越落後,教育問題很多,經濟結構也沒有調整,別人再怎麼青睞臺灣,也只是拿錢到臺灣炒股票跟炒房地產,對基本民生無益,對老百姓生活福祉與經濟的提升也沒有幫助,馬政府再不有所作為,改變與調整軍公公教的福利,多幫助企業進行投資與生產活動,多創造一些高附加價值的工作,讓大家覺得公平與有希望,臺灣的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且炒房炒股的錢都不是在本地資本累積出來的產物,是外面的資金外逃到臺灣來的現象,別忘了最可能的是,我們在本地收到的這些錢可不是美元,而是大量的人民幣,試問這對我們好嗎?試問我們去哪裡換這些人民幣?跟中國銀行台北分行換?然後它的保值性呢?馬政府該對這個未來可能引爆的金融問題,有很深刻的反省與思考才是!如果我們不快些進行經濟結構與稅制等方面的調整,對於全民的資源分配有更有效的管理與幫助,我們將面臨美歐經濟復甦,但是臺灣卻沒有甚麼東西可以出口到美國與歐洲去賺取百姓基本生活的窘境,因為我們的舊產業已經幾乎被掏空了,但是我們卻沒有甚麼新產業能夠創造更多的外匯收益!

  臺灣今天面對的最重要問題不是通貨緊縮,而是經濟結構的失調;而且如此下去,臺灣可能將面對的不是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就是通貨緊縮(Deflation)!臺灣醫護人員的薪資被全民健保壓得過低,臺灣很多專業人士根本沒有可以發揮的地方,很多地方的人事都是關係至上,很多很多地方都是問題一大堆,但是既得利益者絕對不可能願意多所改變,因此大家就繼續這樣下去,本地房地產價格的高漲不盡然是外地人炒作出來,本地的建商跟很多想致富的人也都花了很大力氣做這些事情,這些大家都知道,這些大家也都看得到,試問國民兩黨有誰在解決?坦白說根本沒有人願意從根本解決,因為那樣會傷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南韓十多年前就已經解決房地產的問題,臺灣因為主其事者的貪婪自私,最後讓臺灣變成很多問題難解,如果政府有正確的觀念,一開始就拼命壓抑房價,根本不會有現在金融機構可能的房價大跌而出現呆帳高的問題,但是馬政府做了多少?陳前政府時代,還幫忙跟著炒作不是嗎?這些都是十多年以來的問題,試問誰幫百姓解決?只怪馬政府,還是該怪多年以來的主其事者,遽聞很多內政部規劃土地的人,也都在政府出手前提前圈地,賺國家的錢,試問這樣的國家會好嗎?這些問題都是十多年以來的老問題,但是大家基於自身利益,根本沒有人願意解決,最後就是年輕人或是必須買房子生活的人倒楣,沒有祖上積德,沒有關係跟門道的,沒有很棒的父母或是祖父母的,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做這些事情,試問我們要怎麼解決這個困境,特別是過往十多年以來根本沒有政府人士以為這是問題,反正房價本來就該漲上天,反正房價本來就該是這樣變化,很多年以前m很多人去中國大陸發展,也是因為臺灣根本沒有辦法生活,今天我們將房價炒高,只是讓另一批人覺得臺灣無法生活,然後逼著這些人再出走嗎?中國大陸很多大城或是二線城市,已經有很多很多在中國做生意失敗不敢回臺灣的臺流,我們還要製造多少批這樣的人?我們還要逼多少人出走?這不是經濟結構失調是甚麼?這不是臺灣過往二十多年的經濟政策失敗,那又是甚麼?

  臺灣早就沒有無私的李國鼎,也沒有中風前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得住的孫運璿,更沒有疾病纏身嚴重但卻為國為民做到吐血過世的經國先生,這些人的決策或許從今天看有不同的想法,但在當時這些人的無私跟臺灣社會確實有進步,是毋庸置疑的,反觀今天臺灣有的只是貪得無厭的政府高官,有的只是拼命想炒房炒地賺錢的人,有的只是在大家沒有發展時,只會跟大家說"這裡沒有您的位置,您可以去中國發展"的自私自利人士,那就是我們的現況,那就是為什麼年輕人覺得政府失靈,覺得臺灣民主只是假象,覺得這一切的不公不義始終都難以解決,試問我們該如何面對?自求多福吧,我想!很多年以前在陳前總統執政的時候,很多人也是這麼想,直到馬先生上臺前,很多人以為會有所改變,結果現在想的還是自求多福,我們這些沒權沒勢沒關係的人,也只能繼續自求多福了!!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評論員馬凱先生這陣子總在電視上面談臺灣的通貨緊縮問題,根據經濟學的學理,通貨膨脹是物價在一段長時間之內持續不斷地上漲,同理說明通貨緊縮是物價水準在一段長時間之內的持續不斷下跌;世界上幾個重要的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時期,不外乎上個世紀美國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它的成形原因來自於股票市場的不斷狂飆與信用的不斷擴張,最終因為這些資產的價格無法永無止境的上漲,因此造成了股市狂跌與相關資產價格的崩盤,最後在市場與國家百姓從極度樂觀轉變成極度悲觀,最終造成通貨緊縮的現象,大家連最基本的消費都不敢做,因為怕明天失去工作,怕生活無以為繼,而美國的通貨緊縮最後也深度影響到歐洲,最終造成歐洲的世界大戰,歐洲從一次世界大戰到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因為不了解經濟學背後的運作原理,堅守古典經濟學學理,以為市場終將自動調整回去,眾人只需耐心等待,但是德國因為一次世界戰敗,被其他國家要求巨額的賠款,因此德國境內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來自於無止盡的印鈔行為,因為必須不斷籌措財源賠償其他國家,最終就是納粹的興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個過程中歐洲的德國歷經了美國傳染到歐洲的通貨緊縮與自身希望解決通貨緊縮與賠款的無窮盡印鈔,最後導致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與納粹的興起,德國無力面對自身的經濟政策失利,百姓希望能夠有人出來穩定物價與解決自身民族自信心的失落,結果造成了更嚴重與更可怕的後果,在十數年之後也導致了中東至今未解的問題-以色列的獨立建國.

  晚近最有名的通貨緊縮是日本二十年來的失落,日本過去以大量生產品質好與價格高的商品聞名,但是大量生產的後果是產能過多,卻無法找到這麼多的消費者,因此日本最終還是得走向削價競爭的路途,否則只能任由技術不斷進步,而讓大量生產出來的存貨不斷跌價與失去價值,在這個過程之中,技術的進步其實對日本式的通貨緊縮這個現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科技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但功能越來越多,多到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有甚麼新功能,就又推出新的產品,日本到最後讓全世界一片混亂,根本沒讓全世界消費者搞清楚日本產品自身的利基與產品的優勢,就不斷透過技術進步而讓產品價格繼續下跌,原因就在於不斷的大量生產;直到今天,大家回頭看Sony,Toshiba,Sanyang與後來Sharp的失敗,其實都根源於自身一開始的成功,這些企業都記得過往剛開始生產時價格高品質好利潤高的時代,希望透過大量生產產生利潤,卻忽略了消費者的喜好轉變與其實消費者適應產品的能力並不高,因此這些企業在大量生產之後,面對著產品價格不得不急速下跌的窘境,最終出現嚴重的價格下跌與利潤喪失,因此壓低了日本整體的物價水準,外加日本股市在1990年代的過度高漲,跟美國1930年代一樣出現股市的崩盤,最終這兩個因素的加乘效果之下,日本竟然因為自身技術過於進步與專精,外加投資人從過度樂觀轉變成過度悲觀,因此出現了長達二十年的通貨緊縮,讓日本步入通貨緊縮的情境.

  日本式的通貨緊縮至今無解的原因,除了日元過往確實沒有採用一次性貶足的策略之外,最重要的是過度依賴貨幣的寬鬆政策,卻沒有進行產業的調整政策,沒有讓日本企業適度的破產,原因就在於日本人對於經濟學理的瞭解不夠透徹,日本人不了解技術的本質在於其市場的價值,只要這些技術留在日本境內或是能夠賣出好價格,這些技術的價值才能展現,即便是換一個企業來擁有這些技術都是無所謂的,但日本卻採用拼命保護有這些原有負債高卻有技術在身的企業,只是這些企業的管理經理階層的腦袋僵化,一直活在過往的美好時代而不願改變,因此這些企業空有技術,卻因為過往錯誤的大量生產而債臺高築,最後本該破產重組求生,卻因為日本人的腦袋僵化,而讓日本的通貨緊縮延長了十多年未能結束,追根究柢其實跟日本採用多少力度的寬鬆貨幣政策關係不大,不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就能解決一個社會的通貨緊縮,是諸多負債累累但有技術的企業必須退場或是破產重組與重生的過程被日本人所忽略,因此造成了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反觀美國這次所採用的QEs,成功的原因正在於企業的退場企業並沒有因為美國Fed的寬鬆貨幣政策而進行大量生產,其實這並非歐巴馬政府的功勞,因為歐巴馬一直希望企業提高產能增加就業,只是美國的企業多是跨國的多國籍企業,生產不一定要在美國,技術的創新不一定需要跟生產相連結,因此歐巴馬政府鼓吹日本式的大量生產,反倒可能讓美國陷入日本的困境,所幸美國人夠聰明,透過等待與技術的進步,美國人體會到自身的技術與觀念的進步才是美國的真正價值,大量在美國生產反倒可能如同日本一般造成更大的通貨緊縮,因為相關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勢必因為經濟疲弱不振而被更為壓低,最後美國企業可能更進一步變成債臺高築,而那正是日本失落二十年通貨緊縮的寫照;從西元2009年以來,美國感覺上整個調整速度好像很慢,卻遠比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快得多,允許企業破產與重組,以及進新的資本投入相關有技術價值企業的過程,其實才是美國擺脫通貨緊縮的重要關鍵,美國式的QE式的通貨膨脹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最終不是德國二次大戰之前的惡性通貨膨脹,就是日本式的持續通貨緊縮,因為大量生產的因素未解,因為該破產的企業未能透過重組而重生!其實中國大陸目前如果就是如同過往的日本,沒有讓很多技術落後的企業破產或重組,中國式的QE,其實正在讓中國走向日本式的通貨緊縮或是德國式的惡性通貨膨脹的道路!!

  回頭談臺灣近來自身面對到的通貨緊縮,馬政府當初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讓新臺幣繼續貶值,讓這些兩兆雙星能夠透過價格低來增加利潤,另一個是讓這些企業借不到錢,無法繼續大量生產,因為大量的生產卻又無法找到產品的出海口,只會使得臺灣自身相關產品的價格更為降低,讓台灣陷入通貨緊縮的可能;臺灣必須面對這些企業的負債高,而不得不繼續借錢給這些企業,可是這些企業將只是苟延,卻沒有新的資金投入技術的研發,如此一來將陷入惡性循環!當然這也跟新臺幣過去幾年一直處於升值是有關的,我們如果選擇該永無止境補助電子業,因為過往那是我們產業與人才的根本,所以本該做到底,只是當初馬政府選擇了後者,讓這些企業失去補助,最終只好放任臺灣培養出來的人去中國大陸回頭跟臺灣的廠商競爭,如果說這樣是賣臺的話,馬政府這幫人確實是該被槍斃的!因為他們不應該放任新臺幣的升值,應該學習南朝鮮,努力透過新臺幣貶值,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透過賺錢回臺灣,繼續投資提高技術純度,增加產能與就業,但是馬政府卻採用的放任臺灣從中國回來的廠商,帶著資金回來拼命炒地炒房,還帶回了中國那套造假的功夫,讓我們食品安全亮紅燈,最後臺灣真的香港化,馬政府真的是在走香港的破敗道路!只是美國與歐洲在西元2008年之後,消費力道大減,其實也正是這些臺灣廠商產品找不到出海口的原因,而中國的限制與關稅,又這麼多與這麼繁複,外加中國本身是沒有甚麼法律觀念的國家,因此要賣產品到中國,真的是得很小心,這也是馬政府相較於陳前政府所需要面對到的困境,陳前政府時代歐美經濟還算好,因此才造就了宏碁過往在歐洲的輝煌,與廣達在美國的美好回憶,只是那一切都已經結束了,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歸零並且重新出發!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國際金融與經濟,那是專門,只是心裡常納悶為什麼要免費寫給別人參考呢?難道這些不能拿去賺點錢嗎?應該要成立一個網站,要看這些文章都要酌收些新臺幣,否則為什麼要免費寫給您知道呢?腦袋燒壞掉了嗎?很多時候想到這裡就有點不太想寫!

  (1)美國人最擔心甚麼?

  美國人最擔心的是這次美國股市的上漲,不過是重演西元1998-2000年的光景,那時全球新興市場也是像今天這樣,到哪個國家投資都是賠大錢,特別是長期投資者,越投資越賠錢,因此資金索性回到美國,結果美國的Nasdaq一路漲到5000點,爾後西元2000年之後,美國花了十年的時間,看著自己的股市總是沒起色,很多美國人是這樣解讀的!只是對於外人來說,美國從西元2000年之後,其實在經濟政策上面一直都一籌莫展,本來網路泡沫化之後,應該還有其他的網路應用,有很多人都有很多的想法與做法,比如當初的napster是偷別人正版付費過的音樂來分享,或是偷別人正版付費過的資料來分享,因此很多做音樂的跟寫東西的人都賺不到錢,只是這樣的光景卻是在挑戰網路的極限,如何搜尋千里遠之外的某臺電腦上面的硬碟裡的資料,變成了一門大學問,因此後來的Google不就這麼起家了嗎,只是它搜的是網頁,而那關於音樂分享的事情,在Apple的iPod上面變成了一門獨門生意,大家都得透過iPod這個媒介來購買音樂,只是音樂的單價變便宜了,但是買的人可以只買一首歌,因此音樂的銷量反而變多,而且財產權的劃分相對上也更清楚,這就是進步,只是這樣的進步不是在西元2000年,而是在很多很多年之後才發生,又比如很多美國在西元2000年的網路公司,當時的網拍可是非常熱門,大家將家裡不需要的拿出來便宜賣,從各種絕版的商品到特製或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最後網路銷售到今天已經走向新品與完全客制式的小眾,或者是標準化但極為便宜的大眾化,甚至是特殊化還有季節性的水果都能在網路上販售,只是這樣的情境要能出現,其實需要的是網路與頻寬的建構,美國向來是透過私人公司來達成這樣的目標,但是南朝鮮卻是用國家的力量來達成,因此美國需要的這些公司的股價驚人,然後這些公司利用自身非常高的股價或是其他方式融資來取得資金去進一步發展自身的目標!!

  在目標很確定的情境之下,美國的發展絕對是比較落後的,因為它極為依賴市場的力量,但是透過市場的力量去調整經濟,對於社會來說最後的結果總是比較好的,如果今天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跟美國一起發展寬頻產業,我們都知道絕對是社會主義國家暫時領先,這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計畫式的經濟有十多年的時間發展領先美國的原因,爾後蘇聯失敗的原因也正是因為計畫經濟,因為民間的活力被扼殺,因為創意在共產主義的制度下無法伸張,老百姓在政府的無理價格控制之下,連糧食的產量都不願意增加,所有民間的創新都因為共產主義這個錯誤的概念而被扼殺,反觀歐美諸國透過民間與市場的力量去改善生活品質的事情,在東歐與蘇聯是從來都沒發生過的,因此歐美先進國家的生活水準之後透過市場的機制,就大幅領先共產主義國家,金融市場與自由市場的力量無法在這些共產國家裡面得到發酵,生產力與創意都沒能出現,很多價值創造的事情都不會在社會主義國家裡面發生,因此整個社會的價值就直直落了;試問台灣目前是不是也是如此?我們的全民健保不也是標準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高等教育不也是標準式的社會主義範本??!

  回頭談西元2000年之後,美國的股市停滯不前,其實是美國政府的管理失靈,而不是美國頓時失去創意,美國股市發展不佳,其實正是反映美國政府管理失當,這跟美國在西元2000年過度上漲的關係,或許不這麼明顯,當然是有一定的關聯,但是沒有新的產業去支撐美股指數,或許也是重點;只是今天美國還在QE,而美國正在發展電動車取代傳統汽車,美國正在發展汽車也能有更為智慧化的表現,兩車交會時以後或許能夠過相互溝通,而不再有碰撞的情況,以後家裡的家電也能透過相互溝通而有更為協和的表現,這些科技慢慢都會走向便宜化與大眾化;因此美國股市的上漲跟其他國家不同,美股需要持續上漲,這些科技才能真正走入美國的一般家庭當中,那是美國自由經濟運作下的產物!美國是一個需要金融市場與自由市場機制的國家,透過這樣的制度,大家願意承擔風險,願意透過創意與自身個人的能力去創造價值出來,願意創業與增加別人與自身的就業機會,願意透過股市來創造新產業或是新公司的價值,這些都是美國的優點,而其背後需要的正是永無止盡的金融市場力量,那就是一個多頭的股票市場!!因此美國人此時擔心股市走大多頭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正是股市的大多頭才能夠帶動美國新產業的出現與發展,因為正是股市的大多頭,很多有能力或是有腦力的企業家,才能夠利用高漲的股票去進行自身企業的財務融通與發展,那是美國股市持續成長與新創產業與企業在美式規則下發展的不得不!!

  (2)歐洲人最擔心甚麼?

  歐洲人很擔心自己是不是走向日本式的通貨緊縮,特別是可能因為通貨緊縮而受害很深的國家,這裡當然指的是法國跟南歐諸國,因為法國越來越走向社會主義式的概念,而南歐諸國一直都很擔心歐元是否過度升值,其實這是近年來大家最擔心的問題,甚至很多人還提出希望德國自己退出歐元區,改採用其他貨幣,免得影響到其他歐洲採用歐元的各國,通貨緊縮可能使得歐洲邁入另一次的衰退,因此美國早在去年就一直建議歐洲採用類似美國的QE,但是歐洲央行卻採用幫助跟南歐有關的銀行融資,而不願意全面性的對金融市場注資,最重要的是歐洲央行一面對銀行進行融通,另一面卻一直限制這些銀行從事信用擴張的行為,希望避免西元2008年的金融風暴,但是過度限制金融交易可能使得歐洲的創意沒有辦法得到資金的融通,那絕對會影響到就業,我們目前已經見到這樣的光景!

  歐洲很多企業都借不到錢,只好用比較高的利率去市場上面借錢,連帶使得歐洲的高收益市場很蓬勃,但是能夠去市場借錢的畢竟還是大企業,中小企業其實只能透過股市來借錢,於是我們見到了歐洲小型類股本益比遠比英國與美國小型股的本益比高許多的問題,但是大家卻又不敢作空,因為那會使得歐股的表現更為不理想,那會使得歐洲無法產生新的產業與企業出來!歐洲人的擔心,其實遠比美國人的擔心更為實際與直接,但是這裡面也見到了歐洲各國在解決境內失業問題上面,感覺上是束手無策的,歐洲的技術創新或是新興產業的出現好像力道不足,因此始終沒有產生出足夠的新就業,歸根究底還是社會主義福利太過的問題,百姓因為能夠利用政治上投票的效果,讓政府做出一些對這一代的百姓有利卻對長遠國家發展有害的事情,只是因為如此歐洲有很多很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所以我們就見到很多經濟學者不論用哪種經濟理論,都以為歐元早就被高估好多好多年,但眾人卻沒辦法見到歐元走貶,反到越走越高,這裡面透露出歐洲有很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不但使得失業率很高,而且也使得產業的創新不足!!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