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評論員馬凱先生這陣子總在電視上面談臺灣的通貨緊縮問題,根據經濟學的學理,通貨膨脹是物價在一段長時間之內持續不斷地上漲,同理說明通貨緊縮是物價水準在一段長時間之內的持續不斷下跌;世界上幾個重要的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時期,不外乎上個世紀美國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它的成形原因來自於股票市場的不斷狂飆與信用的不斷擴張,最終因為這些資產的價格無法永無止境的上漲,因此造成了股市狂跌與相關資產價格的崩盤,最後在市場與國家百姓從極度樂觀轉變成極度悲觀,最終造成通貨緊縮的現象,大家連最基本的消費都不敢做,因為怕明天失去工作,怕生活無以為繼,而美國的通貨緊縮最後也深度影響到歐洲,最終造成歐洲的世界大戰,歐洲從一次世界大戰到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因為不了解經濟學背後的運作原理,堅守古典經濟學學理,以為市場終將自動調整回去,眾人只需耐心等待,但是德國因為一次世界戰敗,被其他國家要求巨額的賠款,因此德國境內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來自於無止盡的印鈔行為,因為必須不斷籌措財源賠償其他國家,最終就是納粹的興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個過程中歐洲的德國歷經了美國傳染到歐洲的通貨緊縮與自身希望解決通貨緊縮與賠款的無窮盡印鈔,最後導致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與納粹的興起,德國無力面對自身的經濟政策失利,百姓希望能夠有人出來穩定物價與解決自身民族自信心的失落,結果造成了更嚴重與更可怕的後果,在十數年之後也導致了中東至今未解的問題-以色列的獨立建國.

  晚近最有名的通貨緊縮是日本二十年來的失落,日本過去以大量生產品質好與價格高的商品聞名,但是大量生產的後果是產能過多,卻無法找到這麼多的消費者,因此日本最終還是得走向削價競爭的路途,否則只能任由技術不斷進步,而讓大量生產出來的存貨不斷跌價與失去價值,在這個過程之中,技術的進步其實對日本式的通貨緊縮這個現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科技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但功能越來越多,多到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有甚麼新功能,就又推出新的產品,日本到最後讓全世界一片混亂,根本沒讓全世界消費者搞清楚日本產品自身的利基與產品的優勢,就不斷透過技術進步而讓產品價格繼續下跌,原因就在於不斷的大量生產;直到今天,大家回頭看Sony,Toshiba,Sanyang與後來Sharp的失敗,其實都根源於自身一開始的成功,這些企業都記得過往剛開始生產時價格高品質好利潤高的時代,希望透過大量生產產生利潤,卻忽略了消費者的喜好轉變與其實消費者適應產品的能力並不高,因此這些企業在大量生產之後,面對著產品價格不得不急速下跌的窘境,最終出現嚴重的價格下跌與利潤喪失,因此壓低了日本整體的物價水準,外加日本股市在1990年代的過度高漲,跟美國1930年代一樣出現股市的崩盤,最終這兩個因素的加乘效果之下,日本竟然因為自身技術過於進步與專精,外加投資人從過度樂觀轉變成過度悲觀,因此出現了長達二十年的通貨緊縮,讓日本步入通貨緊縮的情境.

  日本式的通貨緊縮至今無解的原因,除了日元過往確實沒有採用一次性貶足的策略之外,最重要的是過度依賴貨幣的寬鬆政策,卻沒有進行產業的調整政策,沒有讓日本企業適度的破產,原因就在於日本人對於經濟學理的瞭解不夠透徹,日本人不了解技術的本質在於其市場的價值,只要這些技術留在日本境內或是能夠賣出好價格,這些技術的價值才能展現,即便是換一個企業來擁有這些技術都是無所謂的,但日本卻採用拼命保護有這些原有負債高卻有技術在身的企業,只是這些企業的管理經理階層的腦袋僵化,一直活在過往的美好時代而不願改變,因此這些企業空有技術,卻因為過往錯誤的大量生產而債臺高築,最後本該破產重組求生,卻因為日本人的腦袋僵化,而讓日本的通貨緊縮延長了十多年未能結束,追根究柢其實跟日本採用多少力度的寬鬆貨幣政策關係不大,不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就能解決一個社會的通貨緊縮,是諸多負債累累但有技術的企業必須退場或是破產重組與重生的過程被日本人所忽略,因此造成了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反觀美國這次所採用的QEs,成功的原因正在於企業的退場企業並沒有因為美國Fed的寬鬆貨幣政策而進行大量生產,其實這並非歐巴馬政府的功勞,因為歐巴馬一直希望企業提高產能增加就業,只是美國的企業多是跨國的多國籍企業,生產不一定要在美國,技術的創新不一定需要跟生產相連結,因此歐巴馬政府鼓吹日本式的大量生產,反倒可能讓美國陷入日本的困境,所幸美國人夠聰明,透過等待與技術的進步,美國人體會到自身的技術與觀念的進步才是美國的真正價值,大量在美國生產反倒可能如同日本一般造成更大的通貨緊縮,因為相關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勢必因為經濟疲弱不振而被更為壓低,最後美國企業可能更進一步變成債臺高築,而那正是日本失落二十年通貨緊縮的寫照;從西元2009年以來,美國感覺上整個調整速度好像很慢,卻遠比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快得多,允許企業破產與重組,以及進新的資本投入相關有技術價值企業的過程,其實才是美國擺脫通貨緊縮的重要關鍵,美國式的QE式的通貨膨脹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最終不是德國二次大戰之前的惡性通貨膨脹,就是日本式的持續通貨緊縮,因為大量生產的因素未解,因為該破產的企業未能透過重組而重生!其實中國大陸目前如果就是如同過往的日本,沒有讓很多技術落後的企業破產或重組,中國式的QE,其實正在讓中國走向日本式的通貨緊縮或是德國式的惡性通貨膨脹的道路!!

  回頭談臺灣近來自身面對到的通貨緊縮,馬政府當初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讓新臺幣繼續貶值,讓這些兩兆雙星能夠透過價格低來增加利潤,另一個是讓這些企業借不到錢,無法繼續大量生產,因為大量的生產卻又無法找到產品的出海口,只會使得臺灣自身相關產品的價格更為降低,讓台灣陷入通貨緊縮的可能;臺灣必須面對這些企業的負債高,而不得不繼續借錢給這些企業,可是這些企業將只是苟延,卻沒有新的資金投入技術的研發,如此一來將陷入惡性循環!當然這也跟新臺幣過去幾年一直處於升值是有關的,我們如果選擇該永無止境補助電子業,因為過往那是我們產業與人才的根本,所以本該做到底,只是當初馬政府選擇了後者,讓這些企業失去補助,最終只好放任臺灣培養出來的人去中國大陸回頭跟臺灣的廠商競爭,如果說這樣是賣臺的話,馬政府這幫人確實是該被槍斃的!因為他們不應該放任新臺幣的升值,應該學習南朝鮮,努力透過新臺幣貶值,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透過賺錢回臺灣,繼續投資提高技術純度,增加產能與就業,但是馬政府卻採用的放任臺灣從中國回來的廠商,帶著資金回來拼命炒地炒房,還帶回了中國那套造假的功夫,讓我們食品安全亮紅燈,最後臺灣真的香港化,馬政府真的是在走香港的破敗道路!只是美國與歐洲在西元2008年之後,消費力道大減,其實也正是這些臺灣廠商產品找不到出海口的原因,而中國的限制與關稅,又這麼多與這麼繁複,外加中國本身是沒有甚麼法律觀念的國家,因此要賣產品到中國,真的是得很小心,這也是馬政府相較於陳前政府所需要面對到的困境,陳前政府時代歐美經濟還算好,因此才造就了宏碁過往在歐洲的輝煌,與廣達在美國的美好回憶,只是那一切都已經結束了,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歸零並且重新出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getable 的頭像
    Vegetable

    經濟,財務,統計學,數理科學與政治評論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