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發展至此,未來的挑戰是很多的,中國過往以大量投資帶起經濟成長的模式已經不再,但不代表未來不會仍採用相同的方式來拉抬經濟,同時中國自身的產業結構也正在改變,很多新的產業在中國隨著競爭與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熟,同時很多產業也正逐步走向消失,中國的污染問題嚴重,但是卻又不敢完全放棄,只能任由這些企業繼續生存,但卻無法有足夠的銷售來去化自身的產出,中國有很多半成品與成品的堆放地,很多鋼材與原物料中間品都是乏人問津,因為品質太差,但中國政府卻又不敢放任其倒閉重組,中國目前努力救失業,希望透過新產業的出現取代舊產業並沒有錯,但是目前中國仍然持續幫助殭屍企業活下去的論點,其實飽受質疑。
就美國的觀點,不論是Google,FaceBook還是Apple,甚至是Microsoft等大公司,早已走入資本和設備密集與腦力密集的時代,對於人力的大量需求是不復見的。很多美國的經濟學家發現美國的高科技公司,還是持續僱用,但相對自身市值與利潤的成長動能的來源是科技的創新與觀念與網路實作的創新,需要僱用員工的數量是大幅降低,美國的科技業已經走向技術專精密集與資本密集的年代,透過大量機器設備的投資,新的資訊工程技術大量被運用,美國賺錢的企業能夠繼續持續不墜的主因在於新科技的研發與舊有特殊科技的大量實際運用,同時這些新科技的研發是侷限在特定少量增加的員工,美國的高科技公司雇用人數非常少,但是技術密集與新創概念的密集度越來越高,很多的技術都聚焦在科技自動化與人工智慧上面,這裡面透露的是大量勞動密集的工作機會減少,而高價值的工程師不但專精而且人數需求並不高,最重要的是,美國自身的人才是不足,因此需要從歐洲中國俄羅斯跟印度等國家大量引進相關人才,只是目前美國的汽車產業也早已走向自動化生產,美國的汽車廠商還嚴格限制新進製造工人的薪資,跟相關工會協商,新進工人的薪資與資深工人相差很大,由此說明,美國各行各業的產業轉型很大,目前見到的勞動參與率大幅減少,與很多美國家庭的女性近年來都不樂於加入就業市場有關,因為就業市場的專精度很高,家庭主婦的能力不足,很多時候需要犧牲掉家庭與各方面的生活,美國家庭婦女一來缺乏相關的專業能力,再者也無法兼顧越來越複雜的社會型態,因此選擇走入家庭成為專門家庭主婦,這是美國勞動參與率下降的一大原因。另外美國這幾年家庭負債的比重已經逐年下降,因此採用信用借貸方式消費來刺激經濟的情況已經不復見,甚至美國金融監理機構進幾個月還罰Citi Bank好幾億美元,因為Citi Bank過往亂發信用卡,造成消費者信用卡負債過高,美國消費縮減的事實,從WalMart的成長性越來越低以及美國一元商店(Dollar xxx)的營收大量減少,就能看出,即便是便宜商品,美國家庭都買的很小心,這也是前所未見,甚至美國傳統的速食業也有很大的改變,越來越重視輕食與營養的速食文化,已經使得McDonald在美國的營收下滑,而且不少店都已經收掉,美國的速食文化走向專精與精緻化,這些都是美國的巨幅改變。
反觀中國,中國過往的經濟成長建構在基礎建設的投資,這是對的方向,因為中國需要現代化,但是人謀不臧的情況很嚴重,中國未能採用市場化的自由競爭,很多建設都有過度支出的情況,浪費的情況屢見不鮮。如今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而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這些新的建設無法有效管理,以天津港大爆炸為例,只說明中國忽略軟體與人才的培育,因此無法有效管理這些建設.中國一味要求硬體的提升卻沒有足夠的人才與相關配套的管理,讓這些硬體的運用得當,這已經非常嚴重的問題,中國在管理上面嚴重落後歐美至少十數年,中國未來需要的是一套能夠讓人好好工作但無法上下其手賺錢的優良制度,美國採用的是公平競爭,但很多市場其實並無法完全採用這個方式,因此才有很多公益團體出現,但是中國自身的港口管理從天津港大爆炸中,不難一窺其嚴重的疏失,中國必須強化自身的管理與運營的能力,而且這些都需要很多專業的人才來幫忙,或許對於中國來說,那才是主要的就業機會-透過大量的培訓專責管理人才,來管理過往大量已經建成的硬體投資,或許才是中國降低失業率該走的道路,而不是一味補貼早該關廠與消失的殭屍企業。
美國的經濟能夠保持彈性,都是透過很多企業的關廠與消失,以及很多新產業的雇用與發展,這樣的交替出現使得美國有新的產業與新的就業,只要新就業人數比新解雇失業者的多,就能夠是經濟持續成長,這是中國該學習的。觀念上中國該有的方向是放手讓企業關閉,以免整體社會的資源浪費,但同時思考那些產業仍需要大量的人力,透過教育或是在職的訓練,將這些人轉換到相關的企業去,透過這樣方式來降低中國的失業率,做到真正的轉型。否則中國未來的十年,將只是拚著老命的阻擋過往該關閉與倒閉的企業,如同日本一般,拚著老命,耗盡政府所有的資源在阻止-房價下跌與企業關廠,卻沒有發展新的產業,讓人們透過新產業的出現轉換跑道與改變就業,如果中國只是拚著老命阻止該倒閉的企業不倒閉,那政府就會不斷地浪費自身的資源,卻無法讓資源拚著老命用在新的發展上面,最終只會跟台灣一樣,政府一年耗盡六七千億新台幣在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養老退撫,但還不包含十八趴的利息支出跟其他相關的薪資支出,台灣的軍公教與其眷屬一年吃掉台灣上兆元新台幣的資源,因此產生出排擠效應,政府完全無法將這些資源用在發展新的產業上面,因此年輕人即便有高學歷與高知識,卻可能淪落低薪與無法發展的情境。中國該以台灣為鑑,戒之慎之.
不可諱言,以美國為例,中國未來的失業率,將可能越來越高,因為中國會面臨跟美國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高度成長的產業需要的是極為專精且量少質精的人士,除非中國能找到需要大量人力或是透過部分專精人士的發展而能挾帶大量其他非專精人士的產業,如此一來才可能有高度就業的情況,比如過往台灣發展很多產業,因著產業的出現使得人口密集與需求密集出現,因此有住宅與飲食和相關消費的需求,很多不專精的人士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替專精者服務來賺錢生活。
回頭看歐洲,歐洲其實走已走向如同美國一般的經濟發展模式,很多歐洲青年失業的主因在於對於企業發展的需求無法滿足,這些都使得歐洲目前還是停留在發展觀光旅遊業,因為這個產業的人力需求是高的,但是歐元如果過高,其實對於這個產業的發展前景並不好,歐洲的失業率高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歐洲政府的社會福利太高,如今都已經是債台高築,更無力採用擴張財政政策來幫忙經濟與就業,這樣的情況台灣也已經出現,政府的資源都花在退休撫卹上,根本無力發展新產業,新產業的投資很多時候也是需要政府大量投注資金,甚至該說是難免的浪費,但是卻能促進年輕人學習新的產業知識,最終透過知識與經驗的累積,來加速新產業的產值與發展,這是台灣這幾年做的最不好的地方。企業投資不足,而政府也沒辦法幫忙企業有新的投資。
台灣跟英國與歐洲一般,越來越重視發放現金股利獎勵股東,讓大家願意多持有風險性高的股票,但是歐洲很多企業都是借錢來發現金股利,甚至是不再投資來發現金股利,這些對於未來企業的成長都是有害的,這點我們在台灣也能見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國跟歐洲的消費能力大減的情況下,台灣的經濟成長勢必還是需要跟中國掛勾,如何幫助中國成長來讓台灣能夠持續賺錢跟活下來,也是台灣該思考的。中國的紅色供應鏈或許是個大問題,只是真正的問題是台灣能否成為紅色供應鏈的一環,而且是關鍵零組件供應商的身分,那台灣也能生存,這也是台積電最終還是得去中國發展的主因,因為台灣的廠商必須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發展主軸產業的關鍵一環,才能夠生存。
台灣必須務實的面對生存問題,那是我們必須繼續走下去的不得不,台灣未來,光是公立大學學生每年招生的員額已經比每年參與大學聯考的考生要多,試問私校大學甚至是比較差的公立大學或公立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退場機制在哪裡?這些都是台灣必須思考的大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