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there:
這本書頗難,雖採用文字論述來討論重要經濟議題,但卻非常有深意。
在西元2007年左右認識到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這個名詞,在報章雜誌與論文中,總能見到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這個名詞,談論的是影子銀行金融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對實際金融市場衝擊,它主要指的是不受政府監管的類金融機構,藉由金融商品提供來吸取市場資金,並發展特定金融投資活動,造成金融體系貨幣供給量估算的不確定和波動,進而影響金融市場流動性,最終導致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在西元2008年時,明斯基時刻指的是投資銀行從事的金融創新業務所造成的的金融體系衝擊,在西元1920-1930年代時,美國政府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強制分割,對商業銀行管理非常嚴謹,但對投資銀行監管鬆散,主因在於保全投資銀行金融創新功能,允許投資銀行從事金融創新業務,但限制其從事金融創新資金取得不可以來自於一般大眾,必須是私募基金、大型特定基金或非常有錢人的私人投資,只是在西元2000年以後,美國仿效英國從事金融鬆綁與金融創新,讓大眾的資金能參與金融創新活動,在小布希總統時代廢除Glass-Stegall法案,允許金融創新資金來源更多元,甚至來自於一般大眾,也允許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合併,使其可以同屬於一家金融機構底下,在此同時,卻忘記要將過往沒被管理過的投資銀行業務重新納入監理,造成金融機構善用此一金融漏洞,從事直接金融與金融創新活動,卻不受金融監管機關的監理與管控;因金融監理者(SEC和Fed)對影子銀行從事金融創新的業務了解有限,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管理,而造成後來的次貸(subprime mortgage)危機,房屋貸款業務本來只有商業銀行可為之,但因今天貸款者多屬信用評等較低與信用風險較高申請人,美國金融監理機關在當時並未限制投資銀行從事此一業務,而面對次貸危機的最佳解決方式,就是提高從事相關金融創新活動機構資金運用成本與金融創新擔保成本,藉由提高相關金融活動的資產擔保品價值來強化相關金融風險管理,因當時沒有進行這樣的管控,特定投資銀行能運用自身同一筆資金來從事多項類似金融業務,而不是每一個金融貸放業務都有各自獨立的金融擔保品與資金準備,之後出現金融危機的骨牌效應,因各類投資準備金不足而導致金融體系崩潰!在西元2008年以後,美國將避險基金和投資銀行均納入管理,且進行每年例行金融查帳和嚴謹金融監理,甚至要求大型金融機構須提高自身特定金融貸放業務資本準備,同時不允許大型銀行進行現金股利發放與股票購回,甚至要求具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大型銀行須強化自身資本準備,提供更多資金作為準備,將資金購入政府指定相關金融商品為擔保,設定系統性風險管理的大型銀行資本準備條件,以避免特定大型金融機構在未來可能產生如西元2008年金融風暴中時因骨牌效應而需要政府的特別資金幫忙,經過多年整治與管控,我們見到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在近幾年總算可以運用手邊資金進行現金股利投放及股票購回活動,以提升其股票市場價值。而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指的就是金融監理機構無法管理的直接金融活動,造成貨幣政策失效或是貨幣供給失算,因貨幣供給量不足導致金融體系出現金融緊縮風險,在此風險之下,政府為提高金融市場流動性,並維持金融資產價格穩定,為避免其大幅下跌造成金融體系的崩潰和緊縮,必須藉由特定金融市場工具來提高市場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原本這樣的流動性挹注提供屬於短期活動,換言之,政府在提供金融市場流動性後的數年中,該悄悄從市場中抽回流動性;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常見到市場對主管機關的流動性縮減反應,都是以市場大跌作警告;在西元2006-2008年,因美國當時的次貸(subprime mortage)風暴金融資產價格被浮誇地大幅膨脹,導致真實市價可能不到當時交易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因衍生性金融商品運用進一步提高其投資商品財務槓桿,同時因為在風險管理計算中發生一些問題,以至於信用評等失真,甚至很多特定具衍生性金融商品貼附的金融商品交易出現異常情境,竟發生於同一個金融機構中的不同金融交易部門,比如投資銀行部門和商業銀行或是資產管理部門之間的金融交易,藉此不斷推升相關的金融資產價格,表面提高這些金融機構持有金融資產市價,同時推升各自交易部門的金融交易營利,最重要的是造成一個假象是這些金融資產價值不菲,使得美國境內大型資金管理者,比如退休基金的法人們,紛紛將資金買進相關金融商品,爾後在市場價格大幅縮水的情況下,我們見到這些金融資產,特別是附有具有財務槓桿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價值的特定金融債務,其價值急速縮水,造成市場出現極大的流動性風險,美國政府只好展開大規模金融市場救市活動(Market saving),救市方法不外乎是用美國政府公債替代次貸風暴中產生的各類新奇創新型金融商品,特別是具有財務槓桿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與其相關債券;當美國政府出面擔保後,金融風暴尚未解除,全世界資金在無法辨識美國還有甚麼不明確的金融風險下,全球資金持續逃離美國,蜂擁進入新興市場,寧願追逐這些金融監理較不完備國家的金融商品(股票和債券),也不願意將資金停留在美國這個向來金融監理較完善的金融市場中,直到西元2011-2012年以後,美國金融市場終於谷底反彈,慢慢回復到往日榮景,而今在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下,美國金融市場重新獲得所有投資者青睞,反倒金融監理不完善的新興市場重新回到蠻荒時代,新興市場的金融商品重新被仔細檢視甚至被棄置,美國金融市場再度成為全球焦點。而這就是認識明斯基先生的過程,特別是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
感覺上好像還沒談論到明斯基(Minsky)先生這本書的內容,但本書主要精神已在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這個時刻的發展過程表露無遺,明斯基先生在本書主要批評的就是IS-LM模型甚至是AS-AD模型中主張的貨幣供給是由外生給定情況,質疑當有投資銀行與其他類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時,就可能產生貨幣供給量估算的不確定性,也會進一步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同時影響到金融監理機構的金融管理與控制,甚至可能造成相關金融風暴可能成形的風險因子被逐漸放大;這些在中國晚近的P2P借貸和其他類金融企業從事相關金融創新的借貸活動也能一窺究竟,這些不受金融監理的金融活動,所產生的貨幣供給需求和美國次貸風暴一樣難以估算,甚至會因為流動性議題,直接影響到原來受監理金融機構放款與相關金融活動,畢竟貨幣供給取決於當地央行,人民幣不會天上掉下來,貨幣供給的乘數效果將因這些非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而變得更加難以估算,影子銀行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主要還是藉由特定金融創新與借貸,透過從受監理金融機構借出資金或之後從事相關能創造商業活動產出的現金流為目標,藉由財務工程手法進行資金長短期的重新配置與移轉,進入影子金融體系中,如果影子金融體系的類金融或金融創新活動只是詐騙行為,最終沒有產生實際現金或市場價值增長,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產生相對足夠現金流回饋給影子銀行體系,使得影子銀行體系沒有辦法賺到足夠的錢還給原來借貸的受監理金融機構,最終將使整體金融體系的金融風險大幅增加,並造成金融虧空情境,在金融體系受到挑戰時,中國央行終究還是得仿效美國聯儲局(Fed),大幅發行中國公債或人民幣,來填補這些影子銀行體系所產生的金融損失,如果涉及外匯交易,那就是中國境內外匯準備的流失與損失,那也是中國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的出現。
美國投資銀行業務當初不受監理的理由,有點像是在一個設計好的金融監理沙盒中活動,在可控風險下,投資銀行過往投資採用的都是自有資金,盈虧自負,投資者自然會非常小心,因借貸活動與金額都是受到相關限制與監管的,投資銀行的金融創新活動在一開始就受限不少,也因如此,過往投資銀行的所進行的金融創新活動,不太可能產生金融系統性風險,雖然美國與歐洲的大型避險基金,還是經常造成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但多屬短期現象,在市場經過適當調整後都會恢復正常,而且美國政府都能從稅務上重新取回資金,隨著西元2000年之後,英國和美國的金融大變革(financial big bang),使得過往沒受到金融監理的投資銀行,可以任意跟退休基金和商業銀行進行金融交易,甚至可以從事過往須受金融管理的房屋貸款業務,這個業務本來限定是商業銀行才能從事,投資銀行主要從事的是特定新創產業的金融創新活動,過往始終偏向於替特定金融機構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發行,幫忙規避跨國企業利率和匯率的風險,甚至是替流動性不佳的債券市場商品進行交易造市(market making),還有新創公司的IPO股票價格造市(market making)活動,過往投資銀行的資金來源都是洽特定金主或使用自有資金準備,來進行相關金融創新活動,對金融體系影響小,同時產生系統性金融風暴的可能性也不大;只是不知甚麼原因,美國放寬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往來限制,甚至讓投資銀行可以收購商業銀行,搖身一變成為吸收存款戶資金的金融機構,於是投資銀行業務的資金來源不再只是自有資金,而是社會大眾金錢,藉此,這些金融機構就有要脅金融監理者的武器,那就是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所產生的各類金融風暴,於是在這十幾年之間,我們就見到美國政府債務從兩兆美元擴增到二十幾兆美元,甚至我們見到美國立國245年來,晚近的20年,美國政府債務從不到兩兆美元(大約1.5兆美元)暴增到二十五兆美元以上的水準。
中國有沒有類似的金融融通?如果沒有,為何人民幣的境內發行早已超過百兆人民幣(根據實際數據估算大約已經超過150兆人民幣)?這些留給大家自行去發掘和研究。回頭談明斯基先生的這本書。
晚近現代貨幣理論(MMT)學派參考不少明斯基先生的說法,比如現代貨幣理論也認為政府累積大量的財政收支,等於是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使得人民無法善用金融市場來創造自身財富,這樣的論點在美國是通用的概念,我們能見到現代貨幣理論是明斯基先生的信徒,當然,明斯基先生不認為政府發行的公債不需要成本,但明斯基先生以為美國採用大政府的政策是必須的,政府需要介入金融市場,甚至引導國家產業的發展,這點我們也能在現代貨幣理論學者的論點見到。明斯基先生在書中提到美國不少的金融創新,都是從貨幣供給的角度來看,比如REIT產業的誕生,也以為FDIC的角色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很深,甚至擔心過度的存款戶保護會產生道德風險,這些觀念在目前的金融教育中都已是老生常談,但明斯基先生確實是少數很仔細且用心的研究者,他很仔細地分析這些那些的金融創新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甚至造成金融體系的存在天生的不穩定性(an unstable economy),需要金融機構的監管者更多的金融監理,但明斯基先生沒說明的是在Glass-Stegall法案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金融活動和資金來源是被嚴格分開與受到限制的,每次美國的金融創新如果失敗,對總體金融體系所造成的影響並不大的,但每次金融創新如果成功,卻能替美國帶來更多好處,因金融創新創造出的新價值超過想像,比如REIT目前已是非常成熟的產業,將非流動性資產藉由金融創新產生出很強的流動性與可分割和可交易性是金融創新的本質,但當REIT在1970年代出現時,卻是導致金融市場出現不穩定的重要因素。這本書針對美國在1973-1975年的銀行倒閉潮有一些看法與想法,簡單的說,仍以為是貨幣供給估算的不足和當時美國面臨石油危機,在那個年代,我們見到美國境內因此出現通貨膨脹和失業增加(Stagflation),只是我們沒見到明斯基先生從金融監理角度來看問題,或許真正該檢討的仍是金融監理機關的金融監理機制,這些相關議題,到西元2008年以後才真正受到美國金融主管機關的重視,在西元1973年到1975年之間,我們見到的是美國白宮和國會來主導相關的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對金融監理體制的建構卻仍了解有限。已故的Fed總裁曾以為美國最重要的金融創新是提款機(ATM)的發明,當然那是玩笑話,美國不少的金融創新,都是美國經濟持續成長與產業創新的動力,有資金挹注特定產業,使得美國人能發揮自身想像力,持續進行產業創新與開展,我們見到網際網路對全世界的影響,當初是美國軍方用來面對冷戰時可能出現的危機所產生的解決方案。美國的產業創新通常須伴隨新的金融創新,主因在那樣的融資活動是投資大眾一開始不了解的,REIT產業的出現與後來帶來的豐厚獲利,只是其中一例;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和美元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都顯示出美國金融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於美國和全世界的重大影響,金融創新不是原罪,原罪是金融主管機關相關的金融監理的衡量方式與相關舉措並沒有跟上潮流。
這並不是一本很好閱讀的書籍,有可能是因為譯者對於作者的本意了解不足,也可能是作者當時在寫作時,沒有足夠多同仁一起參與概念討論,以至於很多經濟概念鋪陳有些疊床架屋,美國學界對明斯基先生的概念,在明斯基先生還活著的時候並未詳加體察,也並沒有很深入討論與分享,明斯基先生在這些經濟與金融概念的架構與陳述確實有些侷促,文字不夠簡潔,完全看得出是因學界對這些概念的分享與討論不足所致,否則目前這些早為大家熟悉的金融與經濟現象,該有更洗鍊的文字表達與概念傳達,使得明斯基先生的這本書,在某些程度上顯得異常難讀,這也是這本書的書介寫到今天,已經歷一個半月卻仍然無法完成的理由,身為讀者的個人,有段時間對明斯基先生的想法,需要再去參閱其他的經濟書籍,甚至有的章節除反覆重讀以及思考外,別無他法可以了解明斯基先生的想法,明斯基先生很清楚地挑戰的1940年代以後的IS-LM經濟模型架構,甚至是後續的AS-AD模型,覺得這些模型並未將投資環境變遷與新金融融資工具對資產定價和總體經濟變數影響和因果關係進行深入剖析,甚至以為古典總體經濟學家以為的均衡是一個非常模糊且不精確概念,不精確到難具備實用性,換言之,這些經濟模型所估算出來的參數意義不大,對經濟未來發展完全不具備預測和評估甚至是提供經濟決策的能力;目前經濟學門研究議題其實和金融學門是脫鉤,經濟學中以為的總體經濟議題,是經過個體加總的,但金融學門認知的金融議題,從投資、融資和財務風險管理為核心做出發,在資產定價模式和國際金融議題的看法,都與傳統經濟學領域學者有研究方法與議題討論的差異,主因在於經濟學門多半仍以外生變數衝擊經濟體作為均衡變動的思考理由,但從明斯基先生的角度來看,金融體系本來就不存在長期均衡的概念,動態均衡變化有時也很難用單一數學模型甚至是固定參數或變數方程式來表達和計算;簡單的說,估算都屬於短期,也使得預測更顯困難,預測需要辨識出影響長期變動主要因素,在金融市場的特定融資活動甚至是金融創新的影響下,很多的金融工具實際影響到總體金融變動,也使得估算和預測變得困難。
在這本書中,明斯基先生對於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抵換關係有一段很深刻的文字反思,【融資條件因為考慮預期通貨膨脹而加以修正,一旦利率反映預期通貨膨脹而快速調整,那通貨膨脹真的發生時的金融債務負擔就不可能減輕,這樣的通貨膨脹流程也不會促成進一步的投資(主要因為名目工資被預期必須顯著調整,而阻礙廠商向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進行融資),當一般人預期通貨膨脹將發生,意味著投資活動、就業和價格上漲之間的關聯性被破壞,通貨膨脹率不再和失業率呈現負相關;甚至,當失業率上升時,人們將預期通貨膨脹可能持續走高。】這段話其實講的就是美國1970年代尼克森(Nixon)總統時期遇到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美國當時陷入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高漲的正相關情境中,很多人以為是金融市場出問題,而當時美國的央行總裁並未提出正確且有效的方法,來控制與解決總體經濟遇到的困難。目前美國在COVID-19爆發的一年半後,美國可能重新面對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產生負相關的情境,在面臨這樣情境的有效解決方法是更大的技術進步和資本投資,資本投資目標在於促使產業升級,一旦產業出現較好的升級情況,勢必需要更多專業化的工作來幫助產業持續升級,而專業化的工作就會帶來比較好且較高的薪資,一旦較有價值的產出增加,自然使得市場不會出現過多貨幣追逐較少財貨的情況,而是市場出現很多更高品質的美國本地產出,一旦產出增加,自然會使得特定商品的價格上漲得到控制,美國長年從海外進口的商品近來也因海運價格高漲,或許可能出現以本地商品製造替代海外製造,這些都可能促使美國本土產出擴張,也自然會降低通貨膨脹的風險。在西元1970年代,美國依賴海外石油幫忙產出,因石油價格暴漲產生輸入性通貨膨脹,嚴重影響各個產業的產出價格,如今美國走向石油天然氣外銷的年代,美國的經濟模型以外來變數衝擊作為總體經濟模型的主要影響來源,那樣的概念或許早已過時,內生變化的金融變動與創新所產生的影響,早該是美國金融管理單位持續需要關注的,需要發展一套較為完整的總體金融預測模型,需要考慮金融內在的自我不穩定性,而其原因來自於資本主義的產業與金融創新所致。而這些,早在明斯基先生的書中得到展現,只是明斯基先生沒有正視美國在過往始終依賴海外石油輸入對經濟體的外生變數影響,但明斯基先生的看法,在今天的環境中,確實較適合美國今天的總體金融情境。反觀中國,身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石化燃料進口國,中國的總體經濟模型採用美國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發展模式已足夠;簡單的說,中國產業還停留在美國三十年前,因中國的總體經濟還是深受原物料價格和進口石化燃料的外生變數影響。除非中國再生能源和相關產業真正出現替代進口能源的顯著成長,否則中國終究會年年深陷大水洪災和乾旱的情境中,因為地球暖化的情境對中國的影響跟對全世界幾個大經濟體的影響是類似,但中國因地大人眾,在未來將持續深受糧食不足的饑荒風險。
在明斯基先生的書中,很清楚地討論到金融機構管理的重要,特別是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和融資槓桿的管理,對金融創新與金融體系的相互影響有深刻的見解,美國在西元2008年以後,開啟一連串金融機構的變革,反觀中國還在持續擴充自身境內的人民幣存款數量,在過往舊蘇聯時代,這樣的擴張很清楚地會帶來金融崩潰與經濟蕭條,因為美國是中國主要的進口國,使得中國在美元外匯儲備持續增加,中國始終沒有出現雷同於舊蘇聯時期和東歐諸國面對到的急速通貨膨脹和外匯準備不足,更沒有遇到金融崩潰與經濟蕭條的相關議題,原因無他,因中國持續跟美國進行貿易且多為貿易順差,中國持續從美國取得美元資產,也使得自身發行人民幣擔保得到持續支持,如果是舊蘇聯時期的蘇聯,在沒有相同取得美元管道,蘇聯早就解體,中國早該跟舊蘇聯一樣獨立分裂成好幾個不同的國家,才可能勉強維持各自生存,這也是過往二十年很多學者談到的中國分裂論,但始終沒發生,主因當然是中國持續維持從與美國貿易中,得到大量美元,而且中國留學生去美國,都不太需要花費中國的美元外匯準備,反倒是取得美國大學與研究機構的獎學金和助學金,甚至在美國待一段蠻長時間後,還能從美國帶回不少美元回到中國。這樣的故事和明斯基先生書的內容無關,但明斯基先生的金融發展故事,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都適用,金融內生性的不穩定,是資本主義金融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根本議題,原因就在於貨幣供給的不足,甚至是對於新產業的價值認定不同,所造成的內生金融不穩定的現象,只是中國能在事情發生前進行提早調整,因為有美國經驗可借鏡,但美國經常是發生金融危機後,才開始進行調整,而且成為全球的借鏡。在上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明斯基先生是個有先知灼見的經濟與金融學家,他所以為的金融與總體經濟的變化和變動,要等到美國經濟環境與金融環境的持續進化與變動後才可能出現,但明斯基先生能預先洞察到美國三四十年後的變動,確實是非常有遠見與想法的經濟學家,不是有一句經濟學家的名言,目前成名的經濟學家,所採用的經濟論述與想法,可能是過去數十年前某個不受重視的經濟學家的看法與想法,只是那個經濟學家生不逢時,在當時受到經濟學界排擠,而目前成名的這個經濟學家,恰巧讀過以往那個經濟學家的想法,在天時、地利與人和條件下,提出一個目前為大家津津樂道且佩服的想法,但這些不過只是過往那個可憐經濟學家的舊瓶,但卻是目前這個成名經濟學家的新酒之作!
要強調的是,這是一篇替明斯基先生出版品介紹的書介,並非是替明斯基先生的平反之作,而美國與歐洲有很多這樣被遺忘的經濟與金融學家;這裡需要補充的是,在一個沒有自由與民主環境中,想像力是被貧窮給限制的,中國學者如果沒有去到美國那樣環境,才華不可能被激發,沒有美國自由奔放的環境薰陶及美國各大學與研究單位的財力與設備和物力支持,還在中國未去美國的學者,也不過只是井底之蛙。
明斯基先生在書中有段話【債務人履行付款承諾的資金來源有三種:來自營運活動的現金流量,在融資或債務展期,以及出售資產或淨貸款】,作者也說過融資的活動有三類,分別是【對沖融資、投資性融資和龐氏融資】。對沖融資指的是現金流入與流出的互相配合,而投資性融資指的是根據自身的模型評估,善用短期低買市價偏低的資產所進行的融資活動,而龐氏融資則是類似於詐欺性的融資活動,藉由財務工程將投資項目的實際現金藉由現金股利和新金融商品再融資,將相關的負債留給持續持有這些金融資產的投資者;當然作者在書末也特別指出,龐氏融資不見得出於詐騙的目的,而是以額外債務或降低緊急備用現金的方式來籌措資金還館給現有的債權人,簡單的說,就是善用資產負債表中的新債務證券來替代舊有的債務證券,以達到配發企業內部現金來進行企業融資;因此作者在書中寫下這段話【當龐氏融資不再是罕見的融資行為,意味著企業融資結構的脆弱性已經達到危險地帶,後續可能觸發的是總體經濟的債務型通貨緊縮】,從這段話中就能見到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的到來,明斯基時刻指的就是因特定的金融融資方式,所觸發後續金融系統性風險,並造成總體經濟發生嚴重的債務型通貨緊縮問題。作者在通貨膨脹討論的章節中也陳述【任何擁有民間資本資產所有權、民間投資和複雜金融體系的經濟體,必然是一個不穩定的經濟體,而通貨膨脹會是其不穩定性的來源之一】,作者在章末舉例,引用1983-1984年雷根總統時代處理通貨膨脹的方式,藉由國際貿易赤字的增加,導入海外便宜的商品,來降低自身的通貨膨脹風險;在今天完全不同的金融與政治環境中,美國採用另一種方式來面對擴張型貨幣政策所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目前是以科技技術持續創新,期望帶來新高薪工作和產出的增加,來降低未來可能面對的通貨膨脹風險。這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原因無他,美國必須引領世界進入全新的時代,地球暖化議題嚴重,企業治理中男女主管比例懸殊的議題得到關注,性別歧視和族群歧視的議題始終存在,人們必須用全新的經濟與商業模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而美國是其中的領頭羊,整個經濟體與金融處理方式的轉變,是美國必須引領全世界做的事情。
最後,在明斯基先生的書中指出他個人非常支持平衡預算的議題,也反對債留子孫,但支持大政府的經濟架構,以為政府在經濟蕭條時做出的投資與融資決策,能夠有效降低景氣大幅度波動與深度經濟蕭條和債務型通貨緊縮,甚至以為必須讓通貨膨脹成為經濟運行的常態,唯有通貨膨脹的預期出現和控制,才代表總體經濟正處於正常運作的軌道上,通貨緊縮情況不該被政府允許,適度的通貨膨脹對於生產廠商和個人都是好的,因為代表手邊的資產價值增長,也代表手邊的債務會因通貨膨脹而得到減損,這些對於資產價值增加和債務減少的效果都是正面的,當然富人遠比窮人擔心通貨膨脹,只是明斯基先生對技術進步這個議題,思考並不多,偏重於金融體系融資與投資活動所引發經濟體總體經濟面的自身不穩定性,在過往的總體經濟議題中,不難發現科技進步所需的資本投入非常高,而後續藉由這樣的科技進步所產生的獲利情況,必須藉由市場廣為眾人認同的新產品大量銷售,方能使得過往投資得到適當的報酬;為此,美國科技業將研發留在美國,將生產移到亞洲,藉由亞洲便宜的水電與人力成本,來降低後續獲利的困難,這樣的經濟與產業鏈的成形已長達數十年之久,今天如果期望這樣的產業規則被打破,美國金融業勢必必須重新檢視科技業的收入支出項目,甚至必須重新檢視過往因技術進步投入的大量成本由誰吸收的問題,今天美國政府學習中國,以政府力量來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但在美國境內的生產成本仍高,政府還是只能藉由補助來降低,這也是明斯基先生在這本書並未考慮到的議題,那就是美國高昂的生活水準。在目前中國以新的金融與商業模式攻佔全球市場的同時,美國政府的平衡預算政策,或許因為美國生活水準遠高於中國和世界其他生產國家,而必須放棄這樣的想法,否則美國將無法持續進步與發展。
【2021/6/14-2021/8/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