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ello there:

    這是一本很值得購買的書,有很多的內容可以豐富大家對於臺灣這十多年來貨幣經濟體系發展的歷程,是非常好的一本書,很值得大家買回家反覆閱讀。

  這並不是一本震撼人心的書籍,只是將過往大家深刻了解臺灣中央銀行經濟政策的作為,透過紙筆和案例,將這些故事重新說明一次的一本書!這本書早在一個月以前就已出版,只是當時很多人搶購,如今很幸運,在臺灣新冠疫情變嚴重當下,恰巧在書店中買回這本書,已知道這本書立論,很期待在書中看到不一樣的觀點與論述;必須先說明的是,個人非常感謝中央銀行的前總裁-彭淮南總裁-的貨幣與匯率政策,提供金融市場參與者改善家人生活的投資方式,一直打從心裡很感謝彭總裁,要不是彭總裁幫忙,沒辦法能利用當時環境還清負債,幫助家中老人的生活,那樣的政策導向對台灣到底好不好呢?坦白說,見仁見智;想說的是彭總裁當時如果不這樣做,臺灣就真的就能有很大的技術進步與創新嗎?臺灣真的就能有超越南韓的名目貨幣購買力嗎?對這些質疑本人深表懷疑,臺灣很多事情,從教育到醫療,臺灣人只想盡可能便宜或免費,當所有人都是這樣想,而政府也用政策引導大家這樣思考,臺灣就很難有創新。

  書中的想法是臺灣中央銀行長年維持低利率與想辦法讓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價被壓抑,最終造成....

 (1)中央銀行設定的重貼現利率比銀行間相互借貸的隔夜拆款利率高很多,造成銀行需要跟央行融通時的經營成本大增,但銀行間的借貸成本較低,跟中央銀行進行短期融通等於是懲罰,而且重貼現率沒有引導市場利率變動的功能。銀行間的拆借利率(TIBOR)跟以前英國銀行間拆款利率LIBOR類似,目前LIBOR已廢除,主因是被發現有人為操控,造成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格計算可被操控,因此深且損害消費者權益,今日已廢止。

 (2)長年的低利率政策助長房價上漲,持有房子成本過低造成房價炒作,外加房貸寬限期,使得購屋者以為購屋成本不高(資訊不對稱),一旦開始償還本金利息時,卻發現很難承擔,最終造成房屋買賣套利的投機行為更加猖獗。

 (3)盡力壓低新臺幣兌換美元匯價,扭曲市場,造成國人薪資水準偏低,以及名目貨幣(以美元計價)的購買力遠不如南韓或日本等議題。

 (4)過低利率水準,使得老年人退休時領取的定存利息過低,甚至造成中年人須藉由金融市場操作來想辦法達成收益(被動收入)增加,但誰說投資就一定能獲利?如此等於間接助長老年金融剝削事件發生,甚至造成銀行理專拼命推銷不盡然適合消費者的金融商品給銀行存戶,導致更多投資損失和消費者投資爭議,這是中央銀行過低利率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5)臺灣中央銀行始終以採用低利率和低匯率政策為目標,配合國際情勢變動,最終造成彭總裁時期每年都能產生極高的盈餘繳庫,使得國家財政上更依賴本地中央銀行採用此一雙率政策,猶如飲鴆止渴,形成惡性循環。(難道不知道有一個三一不可行理論,以為如此情境是不可能長存的!)

 (6)低利率政策並無法促進廠商願意多和金融機構借款與投資,反而是研發和創新才是廠商該進行的行為。

 (7)低匯率政策雖壓低本地人力美元計價成本,但同樣導致無法導入國外高端人才為臺灣服務,也使得臺灣在諸多需要國際人才幫忙發展的產業前途黯淡。

 (8)中央銀行在彭總裁期間,始終不願意跟外界溝通,也不願意針對自身央行運作提供更多資訊,即便是對內,都是如此;連帶使得國內對於本地央行的貨幣與相關政策的研究動能不足,同時也使得本地無法發展出自身的真正動態經濟模型,幫助本地央行進行更可靠的經濟預測,目前的經濟預測多為人為臆測,相對上,沒有很高的可重複性與可驗證性,同時使得本地人才無法在相關議題上,能提出更讓國際驚豔的研究討論與成果,這對央行的政策調整一點幫助都沒有。 

  這邊要提醒贊同本書者,目前臺股指數在2021/6已來到一萬七千點,本地央行曾提供過一個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數據,就是按照目前的匯率和目前的股票價格,外資和中資所有在臺投資的總金額以美元計算,已超過本地央行的外匯儲備且金額超過千億美元以上,換言之,要不就是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幣值過高,要不就是臺股指數點位太過,如果今天外資和中資清盤,將所有的投資全部匯出,臺灣的外匯準備將歸零,而且還無法完全償付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項目!簡單的說,過去臺股指數在5000點到10,000點之間遊走是有道理的,新臺幣發行需要十足外匯儲備做擔保,股價指數高低還是需要以外匯儲備多少為上限,甚至新臺幣兌換國際可自由交易的貨幣計價,也需受限於本地外匯儲備而定,這是本地藉由國際貨幣(美元、歐元等)進行海外交易所產生的先天的限制!外資持有臺灣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應該絕對不會超過總體市值的一半,但今天外資將所有本地的金融資產賣出,還沒包含房地產市場資產的出售,就已耗盡本地的外匯準備,甚至還高出上千億美元的價值,這是值得注意與觀察的!當然您可以將很多公司持有的海外資產算進來,只是這些有很多海外資產的公司,大多都有非常高的新臺幣負債,當新臺幣兌換美元升值很多的時候,也意味者海外資產轉換成新臺幣的資產縮水,您常聽見臺灣的保險公司被要求不能大量賣出海外有具有高度匯損的資產(比如因殖利率快速上升產生出損失的債券),這意味著甚麼?這意味著本地保險公司的價值可能遠比大家想像中來得低!我們從海外賺來的錢,因國際貿易,因外來者投資,就是這麼多。這樣的說法有沒有漏洞?當然有,很多廠商並沒有將自身獲利完全轉換成新臺幣放在國內銀行體系,但那些錢不是本地央行和本地市場管理者可碰觸與管理的資金,當外資與中資要在臺灣清盤,將所有投資賣出換成美元離開本地時,本地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美元外匯準備可以提供,這裡只說明(1)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價真的太高;(2)臺股指數或許早已過高!

  多年以來,本地總將外資持有臺灣金融資產,視為對臺灣的保護與天然屏障,本地主管機關給予外資超越一般人想像的優惠,連外資結合投銀這一年多進來臺灣套匯好幾百億美元的獲利,最終還是將套利所得歸還那些外來投資者,今天臺灣一旦在政治上發生大變動,外資持有新臺幣資產可能出現大量虧損,我們是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外資投資臺灣,當外資進來本地投資臺灣股市,我們給予很多優惠與便利,外資也是將本求利,沒有錢賺的市場外資不可能會來;今天我們見到外資持有的新臺幣資產因臺股指數和個股股價過高,最終導致外資如果全數賣出且匯出時將枯竭本地外匯準備,這樣的情境,最終不是臺股直接大幅縮水,就是新臺幣直接大幅對國際貨幣貶值,只有這兩種方式能保障本地的外匯準備,試問國人想選哪一種?本地的外匯準備,多年來用於購買海外的糧食,石油和天然氣及各類原物料,透過臺灣人的勤奮和努力,想辦法提高出口產品價值,勉強活下去,這就是外匯準備對臺灣的重要性!臺灣不是IMF的成員,我們連阿根廷都不如,阿根廷面臨國家外匯準備不足,可以跟IMF藉由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先借入國際貨幣應急,但臺灣卻根本沒有這樣的可能性!臺灣的外匯準備不重要嗎??

  新臺幣不是國際貨幣,而臺灣始終沒跟南韓一樣擁有國際化債券市場,南韓國債是國際金融市場能接受的,本地中央銀行始終未能正視讓國內債券市場開放給予外資投資,當然近幾年來,情況有所改善,不少外資已開始持有新臺幣計價債券,只是新臺幣計價債券大部分的持有者多為本地投資者,我們多年以來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我們的央行總是小心謹慎地去盡可能持有外匯準備,擔心的是,一個大浪打來,臺灣這艘小船可能不太能承受得住國際金融的風暴!還記得西元2008年的金融風暴嗎?當時盛傳國內前幾大的大型保險公司接近倒閉,如果不是後來歐巴馬政府進行量化寬鬆,想辦法用美國公債來替換當時很多奇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所組合成的債券,臺灣今天可能剩不了幾家保險公司和銀行,臺灣百姓的資產與財富早已大幅縮水。新臺幣不是國際貨幣,新臺幣計價的債券無法在國際流通,我們也沒辦法利用新臺幣來發行國際債券,以利後續自身金融需求,這就是新臺幣與美元甚至是歐元的不同。當美國出現問題的時候,美國可以發行美國公債,而美國公債是全世界投資人都可以購買的,美國可以藉由國際市場來融通國家需求,如果國家需要比較多美元來購買他國資產,美國還是可以藉由美聯儲系統來進行貨幣與債券的交換融通,甚至發展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進行可能的金融融通。試問,今天臺灣有家公司如果需要資金融通,要跟誰借?如果是新臺幣計價,自然需要在國內跟國內金融機構協商融通,或是信用等級高一點,自己發行公司債來融通,不是嗎?如果外資想要持有這樣的資產,須先匯入外幣資產跟央行進行外幣換新臺幣,然後才用新臺幣進行投資,今天當新臺幣大幅升值,還是可能面臨外資持有的新臺幣債券資產遠高於當時匯入的美元或其他國際可交易外幣的資產價值,要匯出,一樣會面對讓本地外匯準備枯竭的可能性!其中說明臺灣跟阿根廷或是其他持有國際貨幣的外匯準備國家並無不同,我們只是比較勤奮,多年累積一些外匯準備,但不代表新臺幣計價的金融市場就不會讓本地央行的外匯準備面臨枯竭的風險;那樣的風險始終都是存在的,本地金融資產的價格本來就該有上限!

 上面的論述,應該已解釋為何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在主事者的眼中並不適合太高!這是不是也回應本書作者群的質疑呢?另外關於銀行間拆款利率偏低的問題,主因在於本地金融市場的不健全,本地沒有足夠大且深度夠的債券市場,除了國債以外的高評級公司債利率都很低,間接也使得國內金融業無法進行獲利尚可的金融投資,只好拼命往海外尋求較高收益的債券投資,只是如此一來也需要承擔匯率風險,這個問題直接導致銀行間拆款利率偏低,因銀行的爛頭寸實在太多,國人太愛存款,但中央銀行的重貼現利率需考慮自身借貸資金成本,相對上即便拼命壓低利率,但在本地資金往來與保存過程須產生的合理利潤,也使得重貼現率相對銀行間借貸利率長年偏高,那是市場結構問題!臺灣沒有良善的短期借貸市場是眾所皆知的,財政部真的不知道這麼幾十年到底在做甚麼?!銀行長年定存爛頭寸的問題始終存在,本地金融市場高評等企業發行的公司債殖利率偏低問題始終存在,外加國人多保守,不喜歡投資,比較喜愛銀行定存,存款保險有300萬元新臺幣的設計,更讓國人覺得有保障!這次中央銀行為穩定匯率,發行新臺幣進行美元沖銷,連帶使得銀行不得不大量投資股市,也是因臺灣短期與長期的資本市場發展不良,臺灣央行和金融主管機關(財政部和金管會)都需要負起責任,不是只有中央銀行需要負責,或許臺灣金融機構跟債券證券承銷者並沒有善用財務工程和相關財務理論,替市場創造更多可投資金融商品,也是資金無處去的原因之一;總之,臺灣央行只須負部分責任,而非全部。這並不是臺灣獨有的問題,晚近美國在西元2020年和2021年這兩年,因美國政府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而大量發現金給美國家戶,已造成美國銀行收取現金存款大增數倍,美國人同樣擔心投資失敗,只好將現金大量儲存在銀行中,使得美國銀行目前也面臨大量美元無法處理的窘境,美國企業滿手現金不願多投資,造成美國銀行派出投資銀行團隊,一天到晚鼓吹企業投資與融通,造成美國商業銀行單位一天到晚拜託個人客戶購買股票債券等各類金融商品,來避免自身爛頭寸。

 另外,關於房地產價格過高的問題,筆者也深惡痛絕,對這樣的情境是非常感冒的;但今天希望國家的外匯準備不枯竭,央行總是需要進行換匯和保護本地匯價的動作,總是竭盡所能想辦法完成這個目標,本地的利率水準因為前述理由而長年偏低,被以為最終帶動房地產持有和投機成本過低,個人覺得那是財政部跟地方政府該做的事情-提高房地產的持有成本是地價稅和房屋稅可以有作為的地方,試問地方有作為嗎?還是通通將罪惡歸於央行??臺灣始終不肯效法新加坡,百分之九十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興建的國民住宅,政府本該廣建國民住宅,提供百姓入住,新加坡的豪宅價格昂貴,變成有錢人的收藏,臺灣也是如此,既然這樣,臺灣政府當局,更該想辦法提高豪宅持有稅負,盡一切可能從中收取費用,藉此費用幫助國家民生,這些政府都沒有做到,怎麼可以一味怪罪中央銀行?

 關於利率對於匯率的影響,作者似乎有錯覺,本地市場的高利率是否就代表本地貨幣相對於國際可交易貨幣必須升值?很多時候,當我們假定兩地的匯率存在可套利的情境,經常或談到實質利率,費雪先生告訴我們一個關係式

    名目利率=實質利率+通貨膨脹率(或是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值)

在兩地實質利率確實存在極大差距時,具備較高實質利率的國家貨幣相對較低實際利率國家自然必須升值,但前提是國際資本可以自由流動!今天本地名目利率高,可能的原因是本地通貨膨脹率高,南韓的通貨膨脹長期以來一直比臺灣高一些,所以南韓的名目利率高是無可厚非,因為必須維持一定水準的實質利率,否則可能出現資金外逃的風險!今天很多時候,新興市場國家面對的問題經常是國家外匯準備不足,這也使得本地央行經常會千方百計讓外匯流出數量遠低於流入數量,今天臺灣不是IMF的成員,情況更是如此!本地央行擔心國家沒有足夠的外匯準備可能無法進口足夠的糧食和各類民生物資,更加留意外匯流入流出的情境。這裡要說的是通貨膨脹率經常難以估計,對於不同人,通貨膨脹的概念並不相同,對有錢人來說所面臨的貨幣通貨膨脹感受可能比較敏感,因其收取大量現金,覺得現金太多應該要持有其他可以保值的資產,相對上,對領取固定薪資的窮人或一般人,他們的通貨膨脹感受來自於水果青菜或油價一直在漲,但自身薪水沒漲,也不可能有多餘資金來持有其他可保值資產。總之,新興市場國家在外匯準備不足的時刻,可以想見的是即便通貨膨脹和美國類似,新興市場外匯準備不足國家其實質利率仍然必須較高,才能確保自身的外匯準備不會因國際資金可以自由流動而大量流出,這是IMF要求這些外匯準備不足國家提高利率的主因;今天臺灣中央銀行保持較低的名目利率,在與美國相同的通貨膨脹率前提下,實質利率較低甚至是負值,照道理資本應該大量流出,而非流入;只因今天各類國際因素甚至是國內政府鼓勵資金回流,才造成新臺幣升值;當國內實質利率遠比國外低時,這個意涵就是存在銀行的錢可能無法抵擋通貨膨脹衝擊,但國人擔心投資失利不敢介入金融市場投資,寧願領取銀行存款利率而不願意投資,無意間造成自身資產縮水,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如果新臺幣匯率升值,依照美元計算的價值來看,新臺幣兌換美元升值反倒是保障存款戶用美元計價的購買力,新臺幣升值保障國內存款戶有天心血來潮,希望將自身新臺幣通通換成美元,反倒出現可能換取的美元數量不變甚至增加的情境!?這是不是個很好笑的邏輯??!然而,在此一邏輯中,中央銀行為避免外匯準備枯竭,勢必要擁有更多美元外匯準備,以免哪天大家突然都想將手邊的新臺幣轉換成美元資產,這不是更加說明中央銀行儲備更多美元的必然動機及中央銀行須保障國家擁有充足外匯準備的本來目標!

 再者,今天美國短期利率(Fed Fund Rate)比臺灣一年期定存0.8%低,但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還是遠比臺灣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高,這代表美國的長短期殖利率曲線較為陡峭,也代表美元是可以進行殖利率曲線套利的貨幣,藉由預期未來長短期利率差異縮小來進行套利,更代表美元可藉由流入臺灣進行風險性投資套利,這也是美元大量流入臺灣的可能原因;今天日本為避免日幣變成可借貸套利市場,盡一切可能拉低長短期利率的利率差異,正說明日本不希望國際投機客介入日圓投機,投入新興市場進行套利,但美國並未禁止這樣的舉措。如此說來,美元大量流入臺灣,並非因臺灣央行低利率貨幣政策,而是因政府大力鼓吹臺商回臺投資,甚至是因美國的長短期殖利率曲線差異遠較臺灣來得大所致,使得借美元買新臺幣是門好生意,外加臺灣這兩年股市交易量從一兩千億成長到四五千億水準,使得用新臺幣投機本地金融市場的風險性套利投資是有利可圖的。這不是更加說明低利率的臺灣央行舉措,只是在保護廠商和資金借入者,希望其負擔較小,而不見得是新臺幣兌換美元偏低的主因,其匯率變化的主因來自於國外可交易國際貨幣其當地自身市場中的長短期利率差距或其他國際因素所致,此一情況更因今天美國銀行滿手美元負債,而使得海外較可信賴金融市場與貨幣自由流通進出市場產生更高的匯率價格變動,甚至造成臺灣金融市場有更高的波動風險,本地中央銀行為維持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率穩定與後續金融市場穩健,進場護盤,收取大量流入美元來穩定匯率市場本無可厚非,國內大型金融機構配合政府政策,進場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這些都是政府目前在做的事情,外資的大量匯入,最終可能造成本地股票市場的波動性更大,國家只依賴本地中央銀行盡力沖銷銀行爛頭寸是不可行的,臺灣早已必須發展自身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金融市場發展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之下,讓大量產出的新台幣為全民所用是門大學問,只是這不代表本地中央銀行不該維持匯率穩定,只是這不代表中央銀行不會擔心本地股市持續大漲,最終外資可能產生更多美元獲利,在新臺幣兌換美元的過程中,導致本地外匯準備可能面臨枯竭的風險!本地中央銀行收取美元,兌換新臺幣的舉措,在這個角度來看,並無不妥!

 並不否認過往中央銀行在彭總裁期間並不透明,連帶使得本地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甚至貨幣政策引導利率變動等相關研究停滯不前,必須陳述的是,致富的特權這本書的撰寫者,不少也是國家經費支持的教授學者,如果中央銀行無法回饋國家很高的盈餘繳庫,如何支付公立學校教授薪資?如何幫忙負擔國家長年需要資金挹注的公用事業,比如台鐵和台電等事業體?如何挹注可能早已虧損連年的全民健保?這些議題都該一併討論,那是不可迴避的臺灣之痛。如此看來,在目前相關議題都無法討論,也沒有辦法有甚麼進展的現實下,臺灣沒有辦法說服任何一方放棄自身利益與近乎免費各類社會服務與福利的前提下,我們擅自去要求中央銀行放棄雙低率的政策及期待中央銀行更透明到根本無法產生盈餘繳庫,無異是雪上加霜,讓國家陷入更大的困境;因為那會反噬公立大學教授薪資、全民健保制度和其他需要中央銀行每年盈餘的國家建設甚至公務員退休資金來源。

 另外,本地金融市場未能善用財務工程或中央銀行對這些金融創新多加限制的主因,可以從美國實務看到原因。還記得Myron Scholes曾明確指出財務工程從來沒有創造甚麼額外價值,建構新金融商品只是善用資金流的重新安排,幫助使用者逃漏稅獲取更大利益,善用財務工程改變長短期支付與收入的利率變化,繳交一點費用來善用金融機構提供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以改變自身長短期利息收付情況,藉由影響現金流現值計算的分母,同時善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可能產生的資金流重新安排,改變現金流現值計算的分子來以利節稅;簡單的說,財務工程本質上從未替社會創造出真正財富,只是將政府本來該收稅金,透過金融商品創新,讓私人獲得好處,使其可以少繳很多稅金給政府。如果真如其所言,今天本地中央銀行若真的如本書作者建議,進行大量的金融創新開放,特別是在匯率相關的相關金融創新,固然能深化臺灣國際能見度,但也可能吸引國際熱錢與禿鷹攻擊台灣的金融市場,造成更大的金融波動,讓這些有財務工程豐富經驗的禿鷹賺取更多利潤,但賠錢的必然是國內大眾與臺灣中央銀行,表面上做到藏富於民,但那個[民]可能不是本地國民,而是外來投資者,本來該是中央銀行賺取的盈餘繳庫,透過金融創新與外匯相關交易自由化後,中央銀行再也賺不到這些錢,而是由外來投資人、各類金融機構、法人甚至是高資產的個人戶賺到這些錢,前面已說過財務工程的本質並無法創造新價值,只是重新分配原來的利益該由誰獲得,中央銀行再也不能得到這些資金挹注國庫,而私人卻有辦法藉由各種方式逃漏稅,當私人取得這些原來本由中央銀行獲得的利潤,最終逃漏稅,讓自己更富有,讓國家更窮困,總體社會的損失最終是更大的!試問我們真的需要中央銀行放寬限制,讓私人賺到很多不用繳稅也無法挹注國庫的錢嗎?這樣對全民健保、公務員退休、公務員薪資等等國家目前支出大項目,有任何幫助嗎?還是只是帶來更多傷害??制度的改革需要全面性思考,不能只想改變本地央行,還需要改變本地財政部,需要本地教育部,需要本地公營事業管理者,甚至國家很多其他的金融機構一起來努力,誰獲利誰賠錢,這樣的利益分配該由市場決定嗎?還是該由政府來介入討論?這些事情多少也需要考慮到國家財政的需要!

 另外,早期臺灣經濟轉型前,農業部門並未真正達成規模經濟,很多人從事農業的產出但總體產出並不理想,不如現在農夫人數大量減少,卻因為採用大規模農業機具生產而出現產出大幅增加的情況;同樣地,很多人坐辦公室並不如很少人善用電腦與機器等自動化設備有更多產值,原因就在於技術進步。今天金融機構都在談金融科技創新(FinTech),意味著一旦大家都用這些創新工具,未來從事原來金融工作的人將越來越少,很多金融機構員工,不少都依賴房地產貸款利息或房屋租金收取過日子,很多金融機構成員都依賴替有錢人管理資產,甚至幫忙有錢人的房產進行貸款過日子,甚至幫忙客戶進行金融市場投資套利過日子,很多人都期待中央銀行不要升息太多,很多人都期望能依賴新臺幣相對於美元弱勢過日子,都擔心相關業務萎縮會造成自身失業,這些那些,本書的作者群能感受到嗎?還是給國家養太久,早就覺得自己對國家貢獻卓著,本該領這些錢,本該享受這些那些的福利?!剩下的,就多說無益!

 個人非常支持既然本地中央銀行如果有產出盈餘繳庫,多雇用學者從事研究工作,多開放自身的資料給大家研究,這絕對不是壞事,這是中央銀行該成立很多新的研究單位,增加台灣貨幣政策的研究動能,替臺灣建構透明的貨幣政策架構,這些都是好的,個人支持本書作者的論點,最好每年都能多雇用些博士,幫助中央銀行擬定更好的政策,甚至看看有沒有甚麼辦法,讓國內金融機構也能賺點錢,同時不會讓中央銀行少賺到錢繳庫。這不是壞事!中央銀行慢慢揭開自身神秘的面紗,並且將過去數十年的央行經濟與金融資料公諸於世,讓國人都能藉由開放資料進行相關研究,已是勢在必行,臺灣中央銀行必須體認臺灣已是高度開發的新興市場國家,需要更加細膩的學術研究與貨幣政策架構,甚至是相關公開的貨幣政策原則,才能使得這個國家更為進步,開放與討論本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也是未來臺灣中央銀行該做的事情。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本書可能的立論過程,當中央銀行吸收大量的外匯,同時釋放大量的新台幣進入本地金融市場時,新臺幣並非國際貨幣,本地央行也不太願意新臺幣在海外被當作交易工具,因此我們能見到金融市場因為這些資金的出現而出現交易量放大的情況,外加目前疫情嚴重,很多商業活動都停下來,大家只好拼命進行金融資產的交易,只是這樣的交易會不會產生泡沫化的現象,或是只是引起財富的重分配,最終原來持有大量股票的人和法人進行賣出,手中增加非常多的現金,而瘋狂股市的股民抱著滿手的股票,最終我們見到持有大量現金的法人或是高資產者,將資金投入房地產,而抱著滿手股票的股民因為股票缺乏流動性,被迫低價賣出而損失慘重,這或許是所謂的特權者致富的真正理由!這裡面透露出一個新問題,為何新台幣不能走向國際,為何新臺幣不努力成為國際化的貨幣?這樣本地央行可以運用的匯率工具就比較多,原因無他,臺灣無法成為IMF成員,無法走入國際,也無法盡可能地與其他國際貨幣進行可能的貨幣交換(Currency Swaps),臺灣只能抱殘守缺,只能繼續這樣勉為其難的苟活下去!另外本地央行晚近還遇到一個非常特殊的問題,那就是海外臺商因新冠肺炎疫情與本地蔡政府的鼓勵,將海外資金匯回,表面上確實增加本地金融市場與本地投資市場中的可運用資金能量,但無形中也推升本地土地與廠房價格,甚至未來居住或是商用型地產的價值,無形中也使得本地新臺幣對美元的匯率價格變動出現結構性的改變,這是本地政府做多本地投資活動所不可避免的現象,這樣的情境對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價格,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不能全然責怪本地央行盡一切努力希望穩定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匯率,這也是臺灣在經濟發展、資金流通和金融市場穩定,甚至追求房地產市場價格穩定,所面對到的各類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臺灣不是國際貨幣組織IMF成員,在各方面都受限很多(這真的得怪對岸),因此使得臺灣在金融市場發展,必須要比其他國家有更多考慮與預防。

 (2021/11/24修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getable 的頭像
    Vegetable

    經濟,財務,統計學,數理科學與政治評論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