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好笑的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還真的輪到總體經濟學家得獎,而個人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竟然又命中Paul M.Romer,那個在國際金融機構做經濟學家的Romer,同時也是批評美國總體經濟學界走向偏鋒和遠離百姓生活的Romer,一個孤獨的總體經濟學家,認為過往十數年總體經濟學界根本毫無建樹的Romer,竟然...真的...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誰又能不吃驚呢?
以下是個人在2017/10/10這個部落格所寫下的文字,用意在證明個人所言與預期不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坦白說,總體經濟學至今仍是一團迷霧,因西歐與美國始終未能解決菲利浦曲線消失,也始終未能發展出有用的總體經濟模型,來解讀目前歐美失業率高漲而通膨-失業率抵換關係消失的理由,甚至提出新做法來幫忙解決這個議題,很多過往存在總體經濟學中的抵換關係或共識其實早已消失,或許這是經濟學或是財務學者該努力發展的方向!!總體經濟學家該問問自己,為何實質景氣循環(Real Business Cycle,RBC)這個在八零年代紅極一時的總體景氣循環理論,至今連對此貢獻卓越學者,都已棄之如敝屣?大家一定知道說的是誰?當然是P. Romer,實質景氣循環這套理論(RBC),過往確實是從R. Lucas的理性預期學理(Rational Expectation)相關學理發展沿生出的,對經濟成長發展過程描述,在過往一直被以為在數理建構上非常嚴謹,只是至今始終完全不管用,也無法解決實際的經濟議題,這是經濟學界需仔細思考的議題,那就是經濟學畢竟是描述人的行為,始終不可能藉由自己定義與界定,先做好鞋子再去找適合的腳丫,就能進行預測!
經濟學理的建構,永遠需要實際觀察,從實際觀察中發展出相關理論與應用才是正途,藉由自身亂定義與數理模型的推演,在學術發展上是荒謬且不可行的,因為不具備實用與可預測性!
Milton Friedman先生曾以為經濟理論必須能解釋實際經濟現象,不能這樣做的,再漂亮的數學式....也是枉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ul M. Romer大學念的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系,到研究所後才開始鑽研經濟學,而他的老師正是Robert Lucas,一個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學者,總體理性預期學派在總體經濟學界中,早已在全世界稱霸二三十年以上,有唸過經濟學教科書跟上過高等總體經濟學或總經計量的人,總能朗朗上口實質景氣循環(RBC)與其相關貨幣產出的實證,只是Paul M. Romer即便從相同的學派中起家,即便師承Robert Lucas,即便念得是芝加哥的經濟學研究所,其經濟成長理論的主因也不外乎資本與技術進步,認為衡量總體經濟成長動能,本該由實質經濟活動與技術進步來觀察,但到最近幾年,Paul M. Romer卻非常質疑實質景氣循環,以及後來進一步發展出的各類總體經濟模型,特別是新凱因斯學派的那套說法與看法-其以為很多干預到最後終究是完全無效的說法,此時新凱因斯學派竟然變成新古典學派?Paul Romer以為總體經濟學發展至此,已完全失去對經濟社會的預測能力,也不再具備提供總體社會發展方向的建議能力,或許該走入歷史。
弔詭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竟然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給Paul Romer這個晚近深切思索過往總體經濟理論發展,並且非常否定過往總體經濟理論發展的卓越學者,必須說明的是,他所研究發展的與後來所反對的,確實有相當的重疊性。
回頭談William Nordhaus先生,有點年紀的人在大學商學院中,一定都唸過臺灣早期四人幫寫的教科書,就是臺大經濟系的四個教授委託雙葉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在當時,另外兩本大家會閱讀的中文經濟教科書,不外乎是郭婉容女士的個體與總體經濟學,以及石齊平先生的個體與總體經濟學,在當時,臺灣經濟學好像沒幾個人寫得出像樣的教科書,還記得十多年前,2000之前,這些書早都在網路上送人。如果在大學是讀原文書,自然是Samuelson和Nordhaus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當初念的版本是個位數版,目前據說目前已經來到19版,哇!Nordhaus其實是非常棒的學者,會用非常淺顯的文字,討論很深的經濟學理論與概念,是非常棒的一個說書人。
PBC vs RBC
Nordhaus先生的研究,在過往總體經濟學的課堂上,還記得200x年,目前已退休的老教授,當時總愛在總體經濟學的課堂上,談其1970年代時期,Nordhaus所鑽研的政治性景氣循環(PBC,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5),主要討論的是政府善用菲利浦曲線的inflation-unemployment替代關係,在選舉前拼命壓低失業率,但之後面對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做為抵換,因此在選舉後,拼命壓低通貨膨脹率,最後提升失業率回到自然水準,這一整個過程,學界稱其為政治性景氣循環(PBC),諾貝爾經濟學委員會似乎有意無意地暗示,或許在現實世界中,PBC比RBC對總體經濟變化的描述來得有用;因此刻意安排W. Nordhaus和P. Romer一起得獎,但卻用W. Nordhaus的環境保護因子對體經濟成長的影響作為其得獎理由,而Paul. Romer則是以內生性經濟成長模型得獎-從Cobb-Douglas關係式出發所開始延伸經濟成長的後續理論發展作為其得獎理由。
您可以說政治性景氣循環的原創者不是Nordhaus,而是更早的經濟學家,但Nordhaus卻是在當時能將它講得非常清楚的少數經濟學家,論文也是發表還不錯的經濟期刊RES。而Paul Romer是一個非常好的學者,或許因著如此,Romer才敢批評總體經濟學界這十多年毫無建樹,根本是躲在象牙塔中....不知所云。
有趣的是,晚近政治性景氣循環(PBC)的應用,其實也深具爭議性,因技術進步緣故,使得菲利浦曲線(Philips curve)中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替代關係,竟然不知何原因在很多年以前就消失,而技術進步正是Paul Romer在經濟成長理論的研究議題,此時RBC是否比PBC又經濟成長的能力?當然,很多目前美國的金融研究機構,比如高盛(GS)等,仍然堅持菲利浦曲線的替代關係存在,只是我們還是見到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但通貨膨脹率卻停滯的事實,其實這是常態!
在美國上一個世紀的一百年之間,通貨緊縮的情況是常見的,反倒通貨膨脹的情況比較嚴重是出現在西元1970年之後,而美國過往通貨緊縮(deflation)的真正原因,正是來自於技術的大幅進步,在上一個世紀的百年間,美國是技術進步最快也最多的國家,而在晚近的十年,美國的技術進步也再度說明,通貨膨脹率不見得和失業率有抵換關係!只是這也正是Norhaus和Romer可以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由,一個是長期觀察實際經濟變動,並且提出汙染環境外溢效果對於經濟產出的影響,另一個則是從技術進步和資本累積來看經濟成長。
晚近,總體經濟學目前發展已慢慢跟上個體經濟學,將財務賽局和行為財務學觀察放在模型考量,很多人都以為人的行為加總,在總體經濟學中是很難觀察與展現的,畢竟總體或許不為個體的加總,在戲院中,當有幾個人站起來影響其他人觀賞電影,最終的結果.....只是新古典經濟學派,過往總以為總體若是沒有個體作加總,總體的行為展現又如何有個體的基礎呢?
於是乎經濟學就變成一團亂,很多人重新回到數學式子當中,讓人想起過往數學家,在解釋不通一些現象時,總愛自創新定義,來詮釋過往無法解釋的Puzzle或是paradox,以滿足自身的困惑,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的經濟學理,難不成在無法解釋時,也自創一些新的說法來自圓其說??或許這也是Paul Romer以為萬萬不可的理由,經濟是解釋人的經濟行為,不能因為不能解釋就.....,總還是得回歸人性,很仔細去分析真正的來龍去脈才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下一個是誰?
當今年得知是Paul Romer得到經濟學獎,又知道Nordhaus也得到經濟學獎,心裡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擺明是諷刺RBC,還是稱讚PBC??!!總之,覺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愛作弄世人,也很風趣!或者說是否愛作弄這個部落格的撰稿人,在下本人,搞甚麼鬼一天到晚選本人寫的人拿獎,這樣大家一定會問我下次該頒獎給誰?好想回答,真是天知道!不知道是否乾脆直接頒給我一個?我也好想得...這個獎。
好吧,那明年誰會得獎?過去多年以來,已說過美國經濟學界人才濟濟,很多人都是能得獎的。國際貨幣與金融理論的學者Kenneth Rogoff和Maurice Obstedeld都是Paul Krugman的好同學跟一起寫書的作者,稱得上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遺珠之憾,或許明年能考慮頒給做國際經濟學研究的學者,美國的Harvard University的經濟相關部門可說是人才濟濟,UC Berkeley也是。
如果是個體經濟學家的話,其實蠻推薦Robert Pindyck和 Avinash Dixit,A. Dixit之前和Stiglitz一起研究過獨占性競爭的相關研究,發表過Dixit-Stiglitz模型-monopolistic competition,而Pindyck則是資產定價相關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學者,貨幣的時間替代率和折現率相關發展,首推要讀的教科書就是Dixit和Pindyck的Investment under uncertanity,這兩個學者也是多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的遺珠之憾。Pindyck目前在MIT,而Dixit則在Princeton University。
畢竟國際經濟學是經濟學門中很大的子學門,考慮頒給國際經濟學的研究者也是可能。只是資產定價理論畢竟是個體經濟學中的一大子學門,甚至在財務學界中,是主要的理論基石,沒有資產定價理論,就沒有財務學,當然個人還是很藏私地以為明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該考慮個體經濟學的研究學者,很多賽局理論的學者很多也都還沒得到獎,雖然幾個大咖,大概都已經得獎,新進的後起,其實好像也接不上。只是總體經濟學的發展,確實已慢慢將行為財務放在模型中考量,但在實證研究上還不夠多,或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該挑幾個總體計量的學者,作為頒獎的目標,讓大家開始重視後續的研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