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去上課,見到從美國回來的老教授,興高采烈地教著自身喜歡的主題與研究,回頭見到年輕的學子很興奮地學著這一切,總覺得人生的幸福就是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從這裡又見到了一次!!這個老教授總是很自然地會跟這些學子說,去美國後就盡量在美國發展不要回來,自己也以為臺灣目前一片荒蕪,現在本地唯一有前瞻性的產業竟然是房地產與股票的胡亂炒作,說來也是讓人不勝唏噓!回頭想想,見到這個教授這麼認真討論喜歡的研究主題,心裡總覺得很溫暖,因為臺灣的一角還有人年紀一大把,還在很努力的樹人,而這些年輕學子去到了美國,帶著這些裝備去,自然是能盡情揮灑,覺得這才是該做的!當然老教授的知識領域畢竟有限,所以不知道過往法國有一個統計學家,喜歡用Student的筆名在統計期刊上面發表論文,所以誤以為Student有代表Scholar的意涵,其實那是統計領域中的小故事,連所謂的Student分配,都是由此一筆名所延伸出來的結果,畢竟老教授是文學領域的專家,因此....
記得多年以前,離開了某個領域,因為知道在本地能發展的有限,且口口聲聲說在發展者,多為外來且不太願意用心體悟與真心在地化者,臺灣的人不但心小,氣度也小,說來也不太值得一提,多年以後,轉了幾個學門,要畢業之前常跟以前的指導老師說以後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買蚵仔麵線,可惜的是不太會那個,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做雞排英雄,但自己連蚵仔英雄都做不了!!
說來也是慚愧,在臺灣本地,本來就很難很難有甚麼大的發展,因為學問真要說是一點一滴地累積,那是很累人的事情,自己也踏實累積了二三十年,很多時候經過多年以後,當您回頭去看仿間的教科書,真的很用功的學者,都能見到教科書中很多很多的邏輯不通,原因無他,因為知識本來就會汰舊換新!而這些年輕的臺灣本地培養的博碩士,素質是越來越差的,很多學校培養出來的博士,其程度遠不如十數年前的臺灣名校碩士,原因無他,過往是百分之三十的人上大學,可能只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能畢業,過往臺灣名校碩士的錄取率是百分之十,因此這樣的大學到碩士到博士的篩選之後自然是比較優良的,但目前大學錄取率百分之百,畢業率也幾乎是百分之百,碩士班幾乎都是申請入學,而很多學校博士班的招生不足,很多學校,感覺上好像是只要學生程度不要差到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大抵上就能入學,使得這些人的程度,遠比十多年前相差甚多,其程度之低劣,可想而知,但學校終究需要學生就讀,因此就出現大學畢業生在很多學科上面竟然不如臺灣各大都會區中名校的國高中學生,而碩士畢業生在很多地方不如名校高中生,目前很多雜七雜八學校的博士畢業生,其程度遠遠不如十數年以前那些經過百分之三十篩選過的大學畢業生!!這也是後來這個美國回來的老教授,竟然發現到很多大學畢業學生,在準備出國考試的時候,其英文程度連國高中的基本都不到的原因,這已是臺灣的現實與實況了!
而很多事情的真理其實是越辯越清楚的,很多古人的研究工作,很可能經過了好多的循環,從被質疑否定,到重新得到稱讚與大拇指,說來也是件有趣的事情!!比現在大家不知道在吵甚麼,感覺上是有趣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