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世界進行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的國家與地區已經從日本,中國(大陸),美國廣及歐洲,只是日本被認為是最失敗的例子,美國後遺症現在還看得到,包括很高的政府債務水準,超低的勞動參與率和超高的兼職工作數量,近來歐洲持續進行自身的QE,但是南歐諸國並沒有因此出現很多就業,反倒是德國的失業率越來越低,歐洲央行這幾年做了很多類量化寬鬆的政策,也已經花費很多歐元買各國公債,日前(1/28/2015)德國十年公債殖利率只剩下0.35%左右,但是歐洲持續處於通貨緊縮的情境當中,難道大家不會想問"哪ㄟ安ㄋㄟ"嗎??原因就出在財富分配機制真的出了大問題.歐元或許真的有些太貴,但各國社會福利過高也是大問題,德國一直都在進行自身的樽節,但法國跟南歐始終擺脫不了老人退休與健康保險的沉重負擔,因此陷入了惡性的循環當中,失業率並沒有因為歐洲的量化寬鬆而有比較好的降低幅度,目前歐洲只有英國與德國的失業率持續下降,但英國的就業多與美國一般,大多是臨時性的工作!

  當初提出QE想法的學者,本意是期待解決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期待透過QE能夠增加百姓手中持有的貨幣數量,透過百姓利用這些多得到的貨幣進行生活中必要的交易行為,最終提升就業與改善整個經濟體.不幸的是,QE是不能單獨存在的,QE必須配合財富重分配的機制才可行,QE必須結合政府跟民間的力量,政府必須進行總體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租稅的調整相關金融法規的改變,民間必須不斷去思考如何善用QE產出的貨幣,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與產業類別,讓這些多出來的QE貨幣能夠深入每個家庭之中,到達家庭主要的消費者身上,透過這樣的想法來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而解決之道自然是利用QE產生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的主因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持有多餘的貨幣,都願意進行消費與投資,如此一來自然能夠以較多的貨幣數量去追逐有限的財貨,而造成出通貨膨脹的情境.但是今天從日本,美國甚至是目前歐洲的QE中,我們只見到了持續的通貨緊縮,讓人不禁想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這些國家都受到政治的綁架,為什麼這些國家最終都偏向有錢人?我們見到美國英國,很多有錢人在西元2008年時損失慘重,於是善用政府的QEs來彌補自身的損失,將自身的損失轉嫁給整個國家與地區來承擔,目前美國很多沒有全職工作者的人,頂多只是找到大約是正職薪資三分之一的臨時工作,但是有錢人卻因為QE得到解套,將自身所有的負債通通都國家化政府公債化.

  過往日本的QE最令人詬病與被以為是最失敗之處也是如此,爾後這些得到日本式QE好處者再利用日圓的國際化,將手邊的日圓換成美元跟其他貨幣搬出日本國內,於是留下一大堆的負債給日本政府跟那些走不了的日本國民,這就是日本與美國QE背後的真實秘密,這算哪門子的替百姓著想??日本式的QE根本就是一場騙局!!今天的美國,歐洲日本都算是先進的經濟體,不幸的是這些國家有的是騙人的民主政治,而這些國家的民主政治都深受財團與財閥的控制與影響,因此不論是那一個黨派當選,過往被以為的右派跟左派其實早就不復見,只剩下財團黨財閥派,也因著如此,這些國家的人民均未能受到QE很棒的影響,而QE在這些國家只變成了財團與高資產家庭推升股票市場,炒作房地產市場與各種商品市場的藉口,大企業與高水得家庭將手邊的股票換成QE產出的貨幣,將手邊的房地產換成QE產出的貨幣,同時也利用這些QE產出的貨幣進行其他金融與非金融原物料商品的投機行為,如今美國的QE終於結束,我們總算見到商品與大宗物資市場價格的下跌,百姓照道理應該能夠透過這樣的價格下跌因此得到比較好的生活水準,只是這些財閥並不以為如此,他們還是持續將眼光放在可能產生出高獲利之處,於是房地產市場跟能產生諸多現金收入的產業,比如水電瓦斯跟大賣場到保險與醫療等產業,都是它們投注的焦點,百姓繼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很多人一定會倡議這些現金收入高的產業可能售價太低,可能有資源浪費的情況,可能如何如何,卻不知這些產業現金收入高正代表著是百姓的基本需求所在,於是有錢人又開始炒作這些產業的股票跟相關產品,至此日本與歐美的QE變成剝削百姓的工具,我們見到不論是日本QE還是美國QE,甚至是歐洲的QE,最終都還是一般百姓受害有錢人獲得大部分的利益,而通貨緊縮的現象處處可見,我們只見到這些賺錢的企業與財閥和有錢人拿出自身賺的些微利潤出來製造就業,百姓只有找到兼職的工作,大部分QE所產生的利潤都進入這些人的口袋,大部分的獲利都被高資產家庭所持有,全球百分之一的人持有全世界超過一半以上的財富,而這就是全世界QE的現況.

  有趣的是,過往以共產主義為中心思想的中國(大陸),卻是全世界QE比較成功的國家,原因無他,因為專制獨裁,如果國家遇到賢能的領導者,善用自身的無盡權力,強迫企業加薪,強迫自身的國營企業繼續投資,強迫自身產業繼續升級,強迫百姓不能隨便將自身的銀行存款提出去,強迫百姓儲蓄與強迫財富重新分配,但是卻完全不做全民健保這種導致社會資源錯置與利益分配不均的傻事,中國大陸式的QE很成功地製造出通貨膨脹,百姓人人活得有希望.因為百姓口袋有錢,願意多消費讓其他人能夠就業,中國自身的有錢人到最後因為害怕自身的財富被分配掉,紛紛將資產移轉到美國歐洲跟日本,紛紛將資產與公司註冊地改到英屬開曼群島或是英屬維京群島等避稅天堂,於是我們見到去年中國的外匯準備少掉上千億美元,或者是藉由出國消費與旅遊的名義,或者是藉由海外投資的理由.總之中國(大陸)的QE,在中國沒有民主的前提之下,竟然出現百姓的收入持續增加,產業持續擴張,中國大陸的百姓持續享受著比較好的經濟環境與條件,隨著美國QE的結束與中國(大陸)製造業的轉型,中國(大陸)對於原物料的需求大減,連帶使得中國百姓更為受益,因為製造成本降低,百姓能夠享受的價格也更低廉,百姓更幸福.

  反觀臺灣,因為美國的QE,日本的QE與目前歐洲的QE,甚至是中國大陸的QE,身受其害,全球熱錢一波波來到本地,讓本地資產價格居高不下,但是本地政府卻沒有比較好的總體社會資源與財富的分配機制,國立大學畢業的博碩士新畢業者失業率高的離譜,企業只願意付很少的錢來雇用員工,很多企業的員工在觀念上跟不及國際的腳步,臺灣的很多產業都沒有升級與轉型,這些有很多知識的讀書人在社會上都找不到合理薪資的工作,連帶也更進一步拖累國家的產業轉型與升級,同時因為學歷與知識是會貶值的,這些人因為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出了社會後就不再有機會有很好的學習,畢業後再過了三到五年,其學歷可能也失去意義,因為很多社會上經常使用的工具進步很多,外加諸多新的觀念推陳出新繼續出現,但這些晚近畢業的人卻因為沒有工作的學習跟生活的應用,跟不上社會的脈動,過往的知識變得過時,學歷因此變得無用.相對於其他學校多為申請制度,臺政清交成的碩博士畢竟都是考試考上的,一定比其他學校或自己學校的大學畢業生來得基礎素質高,只是這些人面臨長期失業的窘境,也難免懷憂喪志,很多人只能努力求取溫飽而已.臺灣目前確實需要轉型,那些都需要錢,但政府完全不管,將錢花在特定軍公公教者的退休上,知道剝削醫護人員以維護醫療體系繼續運行,公營企業的自肥政府官員的健保費用少繳與漏繳問題(利用本俸少其他加給多,來規避健保費用)都很嚴重,都是現況中讓人搖頭的事實,我們還能說甚麼呢?

  這些都使得臺灣並未因這些國家的QE而受益,臺灣大部分的百姓因為各國金融炒家想賺臺灣股匯市的錢而更加悲慘,最糟糕的是臺灣的有錢人,還拼命炒高所有的資產價格,原因自然是這些人得到QE的大部分利益,出現有錢沒地方去的情境,因此將房價推高,將民生必需品的價格推高,百姓薪資未增加卻面臨生活成本提高而更為辛苦的局面,全世界的QE拖累臺灣一般百姓的生活,百姓並沒有因為這些QE而有收入增加的情況出現,而企業主不願意多投資臺灣,不願意替員工加薪,於是臺灣的經濟持續不好,臺灣持續走入更深的絕境當中.不是說民主不好,過往臺灣式的民主因為李老先生讓總統的權力過大,使得之後的臺灣總體社會主要決策變成是少數人決定,而非多數人一起討論,立法院的決策主要在幾個人手裡拍板,其他人都不能有任何改變,國家的決策在總統手裡,其他人很難置喙,地方政府很多的決策在市長縣長手裡,這些人不是圖利財團就是自肥,臺灣的民主制度多年以來因此變得荒謬且無理,百姓表面上有民主,但卻享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最可悲的是,台灣的百姓一天到晚只是跟著政治人物瘋狂,拼命支持自己以為好的政治人物,結果所有的利益都進特定人的口袋中,幫忙人數鈔票卻被這些人給出賣的情況處處可見,這些決策者都是無比自私,於是我們見到臺灣一幕幕悲劇不斷地重演,至今仍未停歇,民主果真是自作自受.

  從這裡不難發現,QE本質上的概念就算再怎麼正確,但是可怕的民主政治與荒謬的社會福利措施,都會使得QE在這個時代中的意義代表的只是荒謬與沒有道理,QE對於美國,歐洲跟日本來說,是極為荒謬的一個政治措施而非經濟作為!反觀臺灣,或許我們該做的也是QE,平衡掉全球QE的荒謬與無理,畢竟新臺幣不可以永無止境的升值,因此該做的就是跟著反制這些荒謬,那就該跟新加坡一般,也來實行大規模的QE,作為這波全球化荒謬QE的自保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geta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