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主席,您好:
給主席這一系列的信,主要是希望主席必須瞭解臺灣為什麼這幾年病的不輕,為什麼這幾年臺灣的經濟發展是如此不順利的,以及為什麼臺灣過往能夠成功推動的政策,今天都已經不太管用,原因無他,因為馬政府的方向與施政動機是錯的。
馬政府的核心目標一直都是發展房地產相關概念,馬政府骨子裡以為房地產保值的想法,其實可能保值的是土地,而非房地產,地產能夠保值的真正原因,其實馬政府一直都沒搞清楚,地產能夠保值背後真正需要的,是國民所得的持續提升,是臺灣總體財富的持續增加,在臺灣生活水準提升的情境下,房地產的價值自然提升;可惜的是,馬政府導果為因,房地產的上漲是因為所得成長才會自然發生,否則少數有錢人能夠撼動的其實只有豪宅類的房地產,一般小市民居住的房地產是不會受到少數有錢人的購買行為而有所撼動,所謂的比價效應,因為房地產附近有豪宅聚落所以也該跟著上漲,根本就是鬼扯,那是建商為了要騙大家花比較多錢購買的胡扯瞎說,根本沒有這件事情。
過往馬政府執政期間,臺北市與新北市,除了豪宅外,房價的飆漲根本是沒有道理,因為大眾的所得直直落,且人民的名目所得是沒有增加的,馬政府經常用錯誤的數字在誤導百姓,新台幣相對於美元的升值,固然使得國人採用美元計價的所得看似增加,但大家在臺灣消費只會用到新台幣,只要進口商不肯因為美元貶值而降低價格,臺灣的百姓就根本享受不到新臺幣升值的好處,馬政府說國人的實質購買力增加根本是鬼扯,那是用美元計價的,如果是用今天新臺幣兌換美元的價格計算,會見到國人的購買力衰退,目前新臺幣相對於美元已經慢慢已經貶值回到馬政府執政初期。更有甚者,臺灣百姓近幾年來,飽受物價上漲之苦,臺灣老百姓在農產品與肉類價格上面受到產銷制度的不完整,面對到的物價膨脹是嚴重的,臺灣百姓的購買力,用新臺幣價算,是降低而非上升。照著這樣的邏輯,很多人總愛說物價膨脹嚴重,所以房地產必須跟著上漲,才有保值的效果,這樣的邏輯大有問題,因為百姓大部分的所得都被日常的花費給耗盡,試問誰又能用較多的資金來購買房地產?因此臺北市這幾年的房地產飆漲是賣者替買方洗腦下的產物,根本就是騙人害人背負無窮盡房貸的唬爛話,人民的所得沒有增加,以此邏輯,臺北市的房地產應該要下跌,而且要跌到十多年之前的水準,當然此處指的是除了豪宅之外,因為豪宅是有錢人囤積金錢的產物,只是難不成馬政府執政下的這幾年,臺北市已經處處變成是豪宅區??如果真是如此,那代表著國人所得分配不均極為嚴重,因此臺北市的房地產變成特定有錢人囤積金錢的產物,而其他人跟著瞎起鬨,最終只是背負更高金額與更難償還的房貸,這樣的發展結果,最終終究會走向極為悲慘的局面。其實這也是我們柯市長的以為,他希望臺北市百姓的所得能夠趕快跟上房價的上漲,但是個人卻不以為如此,反倒以為百姓不該拿這麼多錢買房,應該花多一點錢在其他國內需要發展的產業上,比如多花一點錢買電子產品,對國內的企業反倒有較大幫助。
這也是為何個人總在這個部落格中提到,馬政府刻意保護房地產市場,卻刻意打壓股票市場的策略,是國家近幾年發展的致命錯誤,因為股市的活絡有助於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最終會有很多人可以投入相關產業,透過股票價格的上漲,會對這些企業產生出好的誘因,公司員工也能因為股票分紅或公司獲利而有薪水的增加,股市發展對於產業有正向的幫助,絕對高於房地產價格上漲。馬政府,在房地產這個事情的觀點,有非常嚴重的錯誤與失敗。能夠補充的是,很多馬先生的團隊成員,在馬先生這幾年的執政期間,都有參與房地產買賣,且都有不少獲利,這些都能在其財產申報與相關資訊中找得到,或許這也多少說明為何馬政府對於房地產上漲是容忍的。
另外,馬政府一直對於中國的發展和中國與台灣在經濟發展上的關聯,有極為錯誤的見解。中國過往對於臺灣來說,是台灣廠商的生產基地,主要是提供歐美等生活水準較高國家所需產品的生產地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爾後隨著中國內需的興起,臺灣不少廠商加入中國內需發展的行列,但是人民幣的國際兌換性還是難解,如何保證人民能夠用人民幣跟中國換到黃金??如何保證人民能夠用人民幣跟中國換到石油??而且那樣的兌換是可以帶出中國境外不被課稅或是刁難??其實一直都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很難的部分,過往美元的興起主因是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體無完膚,外加美國允許各國持有美元來跟美國兌換黃金,爾後慢慢形成美元為國際物資計價的貨幣,今天連歐元都不太能夠成為石油計價的工具貨幣,試問人民幣如何能夠?這個問題不解決,希望透過參與中國內需,得到很多好處的想法,可能會變成賺到很多人民幣,卻只能在中國境內使用,也無法自由兌換到黃金或其他國際貨幣的難題,這樣的資產保存邏輯,只會讓臺灣更陷入中國的泥淖中,更無法自由移轉資產到其他地方。試問這樣的邏輯是對的嗎?馬政府是故意沒想清楚,還是有點愚笨到想不清楚?那樣的外需,可能不如臺灣自行發展內需來得好!
再仔細談一下人民幣的國際兌換性,歐元的兌換可信度其實是源自於比利時,荷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跟葡萄牙等國家的黃金外匯準備加起來是比美國多的,過往歐元相對於美元,除了一開始的前一年歐元比美元沒價值,之後都是歐元價值比美元高(一歐元換到超過一美元很多),今天中國大陸的黃金外匯準備多少?大家可以查得到。當然IMF已讓中國成為國際貨幣的一環,等於正式認可其價值,畢竟中國大陸還是持有超過一兆多以上的美國政府公債以及近兩兆美元以上的美元資產,只是中國今年已經流失掉近八千億美元的外匯準備,很多人都預期在中國大陸習主席的持續打貪下,很多中國大陸有關係與能力者,可能持續將資產匯出中國,如此一來,可能使得中國明年會流失更多美元外匯準備,有的人預期可能會高達一兆美元的規模,當然個人不以為會這麼多,但是中國大媽近年來拼命買黃金保值,其實也說明對於人民幣的保值性並不看好,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外匯準備雖然以美元計價,但是不少的外匯準備其實是其他國家的貨幣或是能夠以美元計算的黃金等保值型價值為儲存,今年中國大陸的外匯準備減少八千多億美元,原因就在於其他國家貨幣相對於美元的大幅度貶值,比如中國大陸持有非常多日本政府公債,比如中國大陸也持有不少南韓的政府公債,中國大陸近年因為跟其他新興國家的貿易量增加,因此持有很多的他國貨幣,這些貨幣在今年相對於美元都是直線下降的,因此眾人皆預期中國大陸會在明年的某一些時點,一次貶足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以保持自身出口競爭力以及自身美元資產的總數量,不會因為需要償付美元而必須大量變賣美元計價的金融與實質資產,最後造成美元資產總量的大幅減少,另外,可以補充的是,中國大陸還持有不少歐洲政府的公債,比如德國,西班牙,希臘等國的政府公債等等。
會談論到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主要是過往馬政府採用以中國為主要出口地的政策,這會需要考量到人民幣價值劇貶是否使得國內廠商的收益大幅縮水,另外臺灣是否該重回以美國作為主要出口去處,這在政策發展中應該被討論,畢竟今天發展生技產業,可以搭著美國Obama健保的順風車,替國內企業創造產值,另外中小企業也可以藉由轉型,跟美國廠商形成新的產業鏈,那些在臺灣生產後,再轉往美國加工與銷售,或許也是產業政策中需要考量的因素,畢竟不少金融人士都預期未來兩年美元相對於新興國家貨幣還是會持續走強,國內在發展自身產業政策時,也需要考量到價值保存與成長的種種,這些都該是重要的考量。
臺灣企業都知道在特定國家做生意,最好的策略當然是成本以當地國家貨幣計算,收益則是以能夠保值的貨幣計算,會去當地設廠考量到的就是自由貿易協定所形成的壁壘,比如很多廠商去越南生產,主要想賺的是美元,而支出的成本是越南盾,未來當越南盾持續貶值,但美元相對保值,產品又能成功在可自由兌換到美元的國家與地區銷售,外加產品有一定的競爭力,這樣的經營模式就算是成功。同樣的邏輯,適用於歐元區的生產與銷售,這也是廠商會在東歐各國生產的理由,為了就近照顧西歐使用歐元區的市場,而去印度則是考量到印度的單一市場,去巴西考量的是南美洲的市場,去墨西哥考量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在中國則是搭配中國跟非洲,中國和中亞,以及中國自身的市場。這些臺灣廠商都已經在做,但是這些對於廠商有利,也對國內有掛牌相關股票的股民有利,但卻對於國內的就業是幫助不大的,那臺灣的百姓就業怎麼辦?為今之計,確實如蔡主席所言,那就是重新發展跟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幫助國內中小企業外銷,比如建構與美國與歐元區貿易的新產業鏈,並且成為產業鏈中的重要價值廠商,如此才能推動國內就業,生技醫療是一個,其他高附加價值的零組件或是高科技資材也是另一個。扶植國內中小型企業,跟國外相關中小型企業的串接,使其形成新的產業鏈,而且能夠降低成本,越過諸多門檻(包含各種關稅壁壘等等),其實是未來的發展關鍵。
馬政府這幾年在臺灣企業的產業升級與轉型上幫助不足,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建樹,中國大陸為擔心自身過度依賴國外的科技,外加考量到在特定產業美元的支付龐大,為保持美元外匯,拼命發展相關產業,其實已經對臺灣形成衝擊,但是中國也需要又便宜又好的醫藥,臺灣未來或許可以透過歐美的廠商擔任中介者,將相關的藥品與醫療技術外銷中國,只是請廠商們記得只收美元或歐元。臺灣要能夠發展出高薪產業,唯今之計,確實只有投資臺灣一途,產業升級刻不容緩,與美歐日相關產業串聯形成新的產業鏈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可能,但要如何兼顧水電的不足,其實也是新政府未來的大難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