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主席,您好:
最近這幾年,歐美的金融界都在談幾個大的問題
(1)投資銀行的消失: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備化,越來越多過往由投資銀行作為中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今都能在各式各樣的金融交易所當中發現,透過制式化的金融交易所中介,不但降低交易雙方的信用風險,同時透過金融交易所的資金保證交易,也能大幅降低金融商品的不透明度,最重要的是制式化與標準化的金融商品,大幅度降低交易中間所產生的交易成本,也使得這些過往由投資銀行介入的金融交易,逐步由金融交易所的電子式交易所取代。
(2)商業銀行的再興起:商業銀行過往被認為是所有不同種類銀行中,最不迷人的一類,它既不像投資銀行能夠針對企業併購提出建議,也不像工業銀行能夠針對特定企業進行融資,亦不像投資銀行能夠幫忙企業上市,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存貸款與放款,存款戶將存款存入,銀行透過利差貸放給需要資金的企業,又或者貸放給購置房地產的客戶,透過適當的利差風險管理,來維持自身Banking book與Trading book兩者的盈餘,透過適當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來達成自身營利的目標,而今隨著投資銀行的消失,工業銀行的走入歷史,商業銀行重新被認為是能夠產生穩定獲利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目前除了存放貸業務之外,資產管理與金融交易的手續費,也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
(3)科技公司與金融產業的重疊:金融交易越來越依賴有特定技術的科技,一來保障金融交易者的帳戶不會被盜用,再者加速金融交易的即時性與便利性,最重要的是金融交易越來越依賴薄利多銷,透過大量的交易與微薄的利潤,創造出驚人的商機。積少成多的金融交易,已經是目前很多類科技或是類技術導向公司的主要獲利來源,同時也取代銀行與金融機構在這個部份的功能。
從這裡不難看出,一個新興產業的興起,慢慢會取代掉過往盛極一時的產業,中國大陸與美國近幾年來興起的產業革命,正慢慢展現在整體社會的就業與投資上,因為中國大陸傳統銀行仍持有大量資產,很多人投資股票投資各種金融商品,仍然依賴這些傳統的商業銀行,因此能夠培養一批透過薄利多銷與交易量大的網路交易商家,這些廠商的出現象徵著新的就業機會與新的商業機會,消費者與投資人有機會接觸到諸多與過往不同面貌的新金融標的,比如完全不透過商業銀行導銷的貨幣市場基金,而這個基金獲利的來源,來自於將這些資金借給網路交易商家的短期借貸,透過適當的風險管理,使得這些短期借貸的違約率大幅降低,來提升這個基金的獲利,能夠降低短期基金風險的原因,其實在於這些商家長期透過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進行交易,因此電商平台對於這些交易者的信用與財務情況是比較了解的,而且這個基金的銷售完全不透過商業銀行幫忙代銷和收取手續費用,除了可能仍需要商業銀行的帳戶與代碼之外,其他都是在網路完成,傳統的銀行與電商金融交易平台,在中國大陸與美國確實能夠同時並存,因為市場夠大且有無數多個小企業的資金需求者存在。
只是這樣的新產業模式是否適合臺灣?目前看起來,在現今的環境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沒有政府的幫忙,很多的法規與環境,政府沒有透過適當的分流讓彼此都能夠生存,這是馬政府的失敗。這些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出現,主因是中國大陸有不同的客群與需求,從貧窮走到小康,自然會有很多新的金融交易需求出現,傳統銀行跟新的金融中介商都能夠賺到錢,客群的市場區隔明顯,會透過銀行進行金融交易者,跟會透過網路跟電商平台進行金融交易與買賣行為者,是可以相互不衝突的,這樣的情境能夠帶動出新的產業與新的就業機會。反觀臺灣,很多城市的金融機構分行林立,分行數可能遠高於住家附近的菜市場個數,金融機構其實已經走入薄利時代,今日如果過度強調網路銀行與相關交易,或許對於就業會有不少的衝擊。這樣的情況不只出現在商業銀行,蔡主席應該知道國內的投資銀行與工業銀行,近年來都透過購併商業銀行,而轉型為商業銀行,原因無他,只有商業銀行是能夠生存的,臺灣近幾年來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數太少,根本不需要工業銀行的融資,或者說工業銀行不敢融資,也更不必談投資銀行幫忙上市,而中小企業的上市只需要中小型的券商已足夠,根本不需要資本額大的投資銀行幫忙。這些都說明,上述新產業模式目前暫時不適合台灣的理由,其追根究柢,還是在於臺灣沒有足夠多有未來前景與錢景的新創公司,因為技術不足,因為沒有新創科技或是特定的經營模式,所以無法帶入大量的現金流量,更遑論出現新的產業取代舊產業的可能。
如果未來新政府有心,該做的不只是繼續帶動生技產業,而是該想想如何扶植新的產業出現,透過金融執照的開放,讓新的金融企業出現,透過各方面的租稅減免與資金補助,慢慢建構出新的金融產業面貌,在此同時,需要做的是重新讓新的工業銀行與中小型或大型的投資銀行出現,抑或是幫忙更多的中小型券商,取代上述工業與投資銀行的角色,如此才可能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最重要的是如何讓更多有特定經營模式或是特定技術的新創公司出現,才有可能使得工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是被社會需要的,如此也才能真正帶動高薪工作的出現與就業潮。
總而言之,台灣需要更多的新創企業,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企業價值,如此才可能有後續一連串新的產業鏈出現,這些都是未來新政府該努力實踐的地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