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終於完成年金改革的立法,弔詭的是大家都不高興,特別是軍公公教,有趣的地方是蔡政府走的卻是回頭路,回頭路?是的!回頭路。臺灣目前走的是小蔣時代持續未完成以及小蔣時代始終保持的政府政策,記得很多年以前,曾經聽到過往領導人馬先生,對小蔣總統諸多政策的不滿,其中一項就是公教人員的福利問題,而那樣的觀點也存在過往國民黨的黨政大老裡,特別是做過公立學校老師以及政府政務人員者,這些人藉著本省外省的無聊議題,在李老先生的年代中,一舉將所有的制度改變,這樣的改變,一改就讓臺灣慢慢衰敗長達二十多年,爾後在美國與特定政客的鼓吹下,臺灣的廠商拼命往中國發展,也造就中國輝煌的這個二十多年,對比的是臺灣持續衰敗二十多年,從1990年以後,臺灣已慢慢走向衰敗之路!
臺灣年輕人該知道的是,在二十多年前臺灣的公務人員年金制度本來就是蔡政府改回來的這樣,蔡政府努力半天,不過只是將李老先生所做的錯誤改回來,改回到小蔣時代的制度!您可以想像一個被認為臺灣獨立意識高漲的民進黨政府,竟然服膺於小蔣總統的國民黨政府政策嗎?這不是全世界最荒謬的事情?民進黨從一開始建黨的目標是甚麼?一開始的主張是甚麼?已沒有人在乎,也沒有人真的有興趣??或者該說那些主張已過時,是因臺灣已走向民主嗎?還是走向真正的奴役之路??當住在新北市跟臺北市的人都成房奴,我們走向的是真正奴役之路,哪裡來的民主?當民主是由別人定義以及別人施捨與給予,不再是由自由意志所產生,或者說自由意志選擇只是讓自己走向被奴役之路,自由民主的意涵反倒顯得荒謬,所有人的投票行為只顯示出自身無知與易受影響和操控。當民進黨變成以前期望搞建設的國民黨,而國民黨成為以反對為主的不知道甚麼黨時,國家已陷入瘋狂的局面!
當有人告訴我臺灣的保險公司,做的都是騙錢的事情時,我很想跟這個無知的小孩說,當您處在西元1997-1998年,當您身處2007-2008年時,您可能不會這樣說,而是會告訴我,好在所有的資產都放在保險公司裡,沒有拿出來做任何的投資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常喜歡用自身的偏執來定義這些那些,卻不知道過往臺灣的幸福,其實一直都是因為有一個全知全能的小蔣政府,它很堅持公教人員不能領取過高的薪水,也不能有過於豐厚的福利,但民間企業可以有非常高薪的工作,高薪到讓所有的人流口水,讓大家前仆後繼拚著老命成立新的企業來賺錢,老百姓能每年都有加薪的機會,每個人都能找到薪資不錯的工作,大家都覺得政府的工作薪水低沒甚麼吸引力,但是民間的活力驚人!
過往大學教授的福利是很棒的,大學教授培育的都是未來民間企業的菁英與領導,今天大學教授顧的是自己的溫飽,太多的大學教授所擁有的知識都已過時與陳舊,太多的大學其實早已失去存在的價值,很多偏遠地區的公立大學其實早已沒有存在的價值,他們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公務員,企業需要的知識與能力,似乎已不再來自於大學教育中!今天大學教授的福利,在台式的社會主義主導下,臺灣的環境越來越不好,連帶也使得大學能提供培育人才的價值越來越低,越來越多人都以為公立大學教授就是公務員,所有的福利都比照辦理即可,卻忽略大學應該是引領國家創新的搖籃,做的研究應該是臺灣社會未來十年二十年後的真正所需,試問這是甚麼奇怪的大學?
如果蔡政府真的有心要改變臺灣,那就讓大學學費自由化吧!那就真正勇敢的廢除全民健保,或是大幅改變全民健保吧!讓專業的醫護人員能真的賺到很多錢,讓有知識能創新的大學教授跟大學能賺到很多錢!
今天遇到一個計程車司機,談到本來以前是公車司機,月薪七八萬,但是一天工作超過12小時,有時高達十五個小時,心力俱疲,很多的薪水都拿去看醫生買藥,很多時候常忙到沒時間吃飯,只好邊開車邊吃便當,實在受不了,只好退下來。而他也以為年金制度本來就該改變,此時雞婆的我忍不住問他,為何二十多年來投票都沒改變過這些事情?他竟然說,因為二十多年前國會人數大幅擴張,立法委員諸公諸母們很自私,所以根本不可能改變,也不知怎麼改變,試問國會人數擴張是誰的政策?當我們回頭檢視歷史時,常發現一些很難想像的事情,但這不就是過往K黨控制人民的方式嗎?表面上民主,但事實不過是想辦法影響百姓,讓黨與個人的私利得以伸張!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民主!
華倫巴菲特以為這個世界的貧富不均,並非富人造成,而是經濟制度使然,富人有資本有賺錢的管道與方式,即便面對經濟不景氣,還是能藉由經營事業或是投資上的現金流量增加來降低自身損失,因此富人越來越有錢是必然!但在中國在亞洲,其實有不少地方說明,富人與窮人的差距,其實是政府政策所造成,對富人容易累積財富的地方沒有課稅,卻對一般民眾能賺到錢的地方拼命課稅,造成富人與窮人的差異更大,過往地產稅的輕稅讓很多人賺到非常多,政府免稅制度設計,其實也默許買房買地者可以減免非常多稅負,若今政府對這些制度大幅調整,當然可能造就其他類型非藉由地產增值累積財富的富人,但相對可課徵的稅收增加,用此補貼窮人的教育與各方面生活,還是能在貧富差距縮減起很大效果,但是政府肯不肯做?其實我們見到連中國大陸都在做這件事,試問臺灣自己做了沒有?政府官員到底能不能體會一般百姓的辛苦,特別是那些退休的七百萬勞工,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月退領不到兩萬元新臺幣,特別是目前正在上班的勞工有超過一半以上每月領不到四萬元新臺幣,這樣的情況能有怎樣的改善,讓青菜水果更便宜?藉由農民的損失來補貼勞工?或者讓菜蟲跟水果中介商更加從中剝削果農與菜農??藉此來降低物價的巨幅變動?還是真正鼓勵創新型態的社會?但問題有來了,誰要支付這樣的創新?當社會的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時,這些人的家中最多也是兩三台電視機,最多也是一兩台冰箱,最多也是一台微波爐,不是嗎?而且他們也不一定會採用創新型態的服務,試問提供服務者如何賺錢與生活?讓大家都能買房,自然有很多家具與裝修的需求,讓大家都有特定商品或服務的需求,自然能帶動相關的產業發展,這些那些,其實政府做的也不多,我們沒有很多專業的職業運動,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持這些職業運動的參與者和可能的參與者,在服務業的創新與薪資提高上,其實政府做的真的太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