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向來都是企業很頭痛的問題,特別是進口器材與出口成品或半成品的企業,企業的風險管理方式很多,其背後的精神不外乎是透過自身的判斷,採取行動調整自身所需要面對到的匯率風險,基本上就是將自身的匯率市場風險,從某一個特定的貨幣計價轉換到另一個特定的貨幣計價,表面上好像規避掉了某一個特定貨幣所需要承擔的匯率市場風險,如果未能評估正確,其實是將企業推向另一個匯率市場風險的深淵!!
過往很多科學園區的企業在自身出口暢旺時,滿手都是海外貨幣時,經常會面臨到自身的負債是由美元計價,但自身的收入卻因為財務報表的緣故需要用新台幣來計算,如此一來企業在帳上所需要報導出來的就是帳面上的匯率風險,感覺上如果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出口創匯,那進口設備與出口收入都是同一種貨幣,企業就能採用自然避險的方式,只要盡可能去調整這兩個收入與支出的時間差,讓兩者的長期收入與長期負債支付的時間點相符合,以及讓兩者的短期收入與支付相符合,其匯率風險就能很巧妙的被控制住,自然也能使得企業運作順暢,一來因為企業能夠維持自身的支付與日常經營,再者企業在累積夠多的外幣收入之後,就能夠在某些特定的時間點,找尋配合的金融機構幫忙進行換匯的工作,以幫助企業獲取較佳的財報利益!!只是很多時候企業會面對到的是,進口設備與器材是用美元報價,但是公司銷售的對象多為國內的客戶,相當程度上面就會面對到匯率變動的風險,為了抑止這樣的風險,很多時候企業會去海外募集資金,不論是ADR還是外幣計價的公司債或可轉換證券/債券,基本上面都是為了配合公司能夠有相同貨幣的收入與支出,一來降低自身需要承擔的匯率風險,再者也能與上述相同,在累積出夠多的收入之後,進行匯率的轉換,針對自身的財報營收創造出更好的帳上盈餘,這是本土科技產品製造業經常會考量的!!
而本地的食品與其他民生必需品公司,通常會進口海外的原物料到國內加工再賣給國內的消費者,因此就不是這樣處理自身的匯率風險,因為我們很清楚的見到,企業的收入是新台幣,但企業的支出卻是美元,因為如此企業就必須更為小心處理自身所面對的匯率風險,本地的食品公司,其公司的財務主管經常面對到的風險,經常是當自身判斷正確替公司省了一筆為數不小的匯率風險時,並沒有得到高層主管的加薪與讚許,但一旦替公司避險失敗時,讓老闆賠了一些錢時,總是被高層主管責怪,因此我們常見到這些企業經常本業本來賺賠都是在某個特定範疇,基本上公司不需要太過積極或過度消散,總是每年財報有不錯的小小成績,只是公司的財務部門為求表現,總是甘冒著企業週轉不靈的風險,最後將企業從民生必需品公司,轉變成為財務操作型的公司,經常是業外收益與業外損失嚴重影響到公司每年的損益,最終公司的管理階層,人人都變成了市場投機者,反倒忽略了自身企業的設備與技術的升級,也經常讓自己喪失了競爭力,這是本地民生必需品公司經常面對到的現象!!
因著如此,所以我們很清楚的從上面兩個重要的實境中不難看出,企業匯率風險的管理不外乎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積極動態管理,其好處就在當匯率市場是一面倒的升值與貶值時,企業能夠洞燭先機,提前調整賺取業外的收益並達到匯率避險的目標,只是積極動態管理經常面對到的是交易成本的難以控制,因為越積極的管理,越容易產生出交易的成本,相對上對於企業所需要準備的營運資金,可能反倒是負擔增加而非減少;另一類是消極的緩慢管理,這種管理方法最好是在面對匯率金融市場不會總是一面倒的升值或貶值,而是區間的來回變動,那企業消極的匯率管理,就可能在某些時點上面很巧妙地透過自身資產的匯兌轉換,將自身需要承擔的匯率風險降到最低;最後一種是採用特定模式的管理,根據特定的科學衡量準則,將總體經濟風險因子與市場交易的風險因子都納入模型的考量,使得企業能夠很和諧的與市場實況相配合,讓企業能夠根據自身模型所產出的一些特定指標,來進行匯率的風險管理,通常如果過往的經驗能夠用在未來,那自然成效卓著,但這個方式必須仰賴大量的資料去建構模型,同時也會使得企業必須依賴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過去會發生的總是發生,而過往不會發生的事情總是沒出現,如此其建構模型的可信度才會非常精準與可靠,因此如果今天出現的情境是匯率市場結構性的轉變(regime switching),那我們將見到過往的經驗完全失效,而企業卻因為過度相信模型而大幅增加自身的匯率交易成本,最終反倒可能產生出業外損失的情境!!
不論是哪種方式去進行管理,匯率的風險管理還是免不了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運用,或者是透過某些時點發行債券或綜合型證券(hybrid securities)的方式來進行風險管理,相當程度上面對於企業而言,總是新的挑戰與每天所必須面對到的求生過程!!
留言列表